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文學觀 六、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叁 佛教對中國小說的影響▪P2

  ..續本文上一頁照,心存萬境皆清。

  差錯些兒成懈怠,千年萬載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誠,雷音只在眼下。似你這般恐懼驚性,神思不安,大道遠矣,雷音亦遠矣。且莫狐疑,隨我去。”那長老聞言,心神頓爽,萬慮皆休。第九十叁回中又有一段師徒對話:行者道:“師父只是念得,不曾求他解得”。叁藏說:“猴頭,怎又說我不曾解得,你解得麼?”行者道:

  “我解得。”自此再不作聲。……叁藏道:“悟能,悟淨,休要亂說。悟空解得的是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

  從上面簡略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西遊記》雖不是一部純粹的佛教神話小說,但卻是受佛教思想影響最深的一部神話小說,不論是其基本素材還是主要情節架構,都與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而讀者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不僅會被其離奇怪異的情節、幽默諧趣的言語所吸引,還會從中感受到佛教思想對人的諸多教益,從而明心見性,棄惡向善。

  下面我們再來談談《紅樓夢》詩詞中的佛教無常思想。

  《紅樓夢》既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優秀世情小說的典範之作。小說中有大量的詩詞,其中有很多詩詞反映了佛教苦空無常、因果報應等佛教思想。

  《紅樓夢》中反映佛教無常思想最典型的詩詞爲《好了歌》和《好了歌注》。

  《好了歌》雲: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好了歌》中認爲世人都知道當神仙很好,但是卻無法忘卻世間的功名利祿、妻子兒女,認爲這些才是人世間的最可珍惜、永恒的存在。對于世人對這些身外之物的執著,跛足道人分別從不同方面作了駁斥。對于愛好功名之人,他認爲從古至今,雖貴爲帝王將相,也難逃無常之鬼的糾纏,最後不過是一堆黃土掩埋身軀,更有甚者,也可能因爲改朝換代自身不保、爲國捐軀,根本沒有一個永遠的存在;那些愛才如命之人,每天不吃不睡,只是爲了能夠積聚更多的錢財,可惜人生無常,命途坎坷,待到積聚了很多錢財時,還沒來得及享用便一命嗚呼了;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臨頭各自飛。那些整天對丈夫恩愛不絕于口的人,丈夫一旦因意外事故而亡,她們很快就會另尋新歡,隨人而去了;中國古來有養兒防老之說,爲人父母者,爲了讓子女能夠過上好生活,甘願忍饑熬寒,于是便有了唐代詩人孟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叁春晖”的感歎,可是“癡心父母古來多”,但是卻很少有作子女的像照顧自己子女一樣對父母照顧得無微不至。還常有一些不孝子孫打娘罵老子,哪裏還有什麼孝心可言。由此可見,世間的很多東西都是變幻無常的。

  《好了歌注》雲: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爲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鬓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绡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歎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爲他人作嫁衣裳。

  在《好了歌注》中,甄士隱更以生動的例證指出了物是人非、榮華不再、禍福無常的現實:當年的高官厚祿、莺歌燕舞的盛事景象隨著政治形勢的不同而變得淒清寂寥、無人問津;當年的聲色歌舞之所,如今也變得雜草叢生、枯木淒涼;昔日華貴宮室已經結滿了蜘蛛網,貧寒的蓬門之中如今也出了富貴之人;說什麼年紀輕輕胭脂濃、花粉香,卻怎麼轉眼間兩鬓蒼蒼如白霜昨天才在黃土堆上埋了白骨,今晚卻又在紅绡帳裏結隊成雙。縱是金銀滿箱富貴無比,說不定哪一天突然變成了乞丐被人誹謗。正在感歎別人的壽命太短,誰料想自己回到家裏就一命亡;也許你教育子女嚴格又有方,也保不定子女日後攔路搶劫闖下禍殃;也有人曾費盡心機選擇富家子弟作女婿,誰曉得到頭來女婿竟淪落在煙花巷;那些因嫌官小拼命往上爬的人,卻不料反落得枷鎖套在脖子上;昨天還在哀歎衣不遮體挨冷受凍,到今朝反倒嫌紫蟒袍拖地長;亂哄哄地這個唱罷那個又登場,忙碌終生反倒把他鄉當作故鄉;這一切是多麼可笑又荒唐,到頭來都是爲別人趕做嫁衣裳。

  作者認爲人間富貴不長久、貧賤也非永恒,生命的無常、青春也不再,甚至人品也瞬息萬變,世間的衆生相,正恰是一臺戲,這個唱罷,那個又粉墨登場。人的一生其實都在爲別人而忙。

  《紅樓夢》中《恨無常》一詩也述說了榮華富貴變幻不定,人生的苦短無常。

  詩雲:

  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抛。蕩悠悠,芳魂消耗。望家鄉,路遠山高。故向爹娘夢裏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這首詩歌雖是對賈元春身世命運的描述,但其中蘊涵的卻是榮華難長久、人生也無常的思想觀念元春托夢父母,其實是在告訴他們人間萬事都是無常的,且莫攀龍附鳳,平凡淡泊的日子更爲值得我們去珍惜。

  《紅樓夢》中還有評價王熙鳳生平的詩歌《聰明累》: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甯,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叁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歎人世,終難定!

  這首《聰明累》講述了王熙鳳耍盡了心眼,顯得有點聰明過分,最後獄中度日,連自己的性命也搭上了。她在生前使盡了心計,到死後只落得空機靈一場。

  原指望家庭富貴人安甯,卻由于無常的到來,終不免家破人亡各自奔前程。她半輩子提心吊膽枉費心機,正好比叁更夢,飄飄悠悠一場空。忽喇喇一聲響,昏慘慘天地暗,好比那高樓大廈傾,好像那將要熄滅的燈。原本是一場歡喜卻忽然變成了悲痛。于是在詩歌的結尾作者感歎人世間的存亡興衰怎麼這樣難規定。這首詩歌充分說明了人生的無常痛苦,權勢的轉瞬即逝,即使像王熙鳳這般善弄機巧權變的人,一旦身死命終,也如大廈傾倒,燈火熄滅一般空無所有。世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永恒存在的,正如孔子在川上雲:“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紅樓夢》中的衆多分別從人生的無常、權勢的變換、窮富的更疊、人世的悲歡離合等方面的詩詞無不說明了佛教的無常思想,意在警醒世人:世事終將一場空,人應當過一種平淡知足的生活,且莫費盡心機貪求財色名利等身外之物。

  其實,除了上述所舉小說中列舉的佛教思想以外,還有很多的世情小說中都含有佛教思想的痕迹。因爲這類小說與普通民衆的生活、心理離得很近,因此作者十分重視其勸誡作用。他們往往把小說作爲人生的一面鏡子。這樣一來,果報不爽、六道輪回、佛法無邊等思想觀念就常常浸潤著長長短短的世情小說了。

  《金瓶梅》是世情長篇小說中開風氣的作品,也是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以市井惡棍西門慶爲中心人物,描寫了他的經商、理刑、結交官吏、仰攀權貴,尤其是嫖妓請客,偷奸淫占以及妻妾爭風等故事;暴露了流氓惡霸的橫行無道,荒淫無恥;描繪出一幅封建社會後期的社會百醜圖。小說通過西門慶由發迹到滅亡的醜惡史,形象地說明欲海無厭的可悲下場。但又把人生的命運歸結爲生前命定,宣揚因果報應的思想,這種思想傾向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

  《醒世姻緣傳》是繼《金瓶梅》之後又一部以婚姻爲題材,以一個家庭爲描寫中心的長篇白話小說。這部長達百萬字的百回本通俗世情小說,具有明顯的、濃厚的佛教思想色彩。作品主要描寫一個冤仇相報的兩世姻緣故事,曆史背景是從明代英宗正統年間到憲宗成化以後。頭二十二回爲前世姻緣。寫山東武城縣官僚地主之子晁源無行,娶娼妓珍哥爲妾,攜妾圍場,射死一只仙狐。又縱妾虐待正妻計氏,將計氏冷落一隅。計氏次兄告到縣衙,晁源上下賄賂,縣葫蘆提結案。

  後遇一個清正的李觀察巡視武城,才把珍哥判死刑押監。晁源又與一皮匠之妻通奸,被皮匠發現後殺死。第二十叁回以後,作品仍不時繼續述及武城晁家。晁源之母鑒于丈夫、兒子的惡果,一心行“善”,扶難救災,救助窮人,和睦鄉親,結果是百姓感戴,皇帝嘉獎,壽過百歲而登仙。珍哥在獄中與獄吏通奸,用調包計潛出監獄,案發後被拷打而死。小說後來著重寫的是今世姻緣,地點移至繡江縣明水鎮:晁源脫生爲地主之子狄希陳,頑而不學,憑僥幸和銀子撈了個秀才、捐了個廪生,靠走後門做了城都府經曆,敲榨五千兩銀子致仕還鄉。仙狐托生爲其妻薛素姐,恣意淩虐丈夫。新婚之夜,拒丈夫于門外。後又不斷地把狄希陳監禁在屋中,用針遍身紮刺,用嘴咬掉狄希陳胳膊一大塊肉,又用棍棒毒打600下,把炭火傾在狄的衣領之中,以至于用箭射狄,要結果他的性命,種種悍潑,無所不用其極,爲避薛氏之虐,狄希陳躲到京城,又娶計氏脫生的童寄姐爲妾,這小妾對他也是手打口咬,倍加欺淩。珍哥托生爲寄姐的婢女珍珠,受凍挨餓,時常被鎖在屋裏,終被寄姐逼淩自殺身亡。最後,經高僧點明因果,狄希陳誦一萬遍《金剛寶經》,終于才“福至禍消,冤除恨解”。通覽整部作品,複雜的人物關系、人物命運,構成了一個環環相扣、因果相報的循環鏈,其間雖過多的宣揚了佛教思想。但作爲一種文化現象,對佛教與小說的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系我們又不能視而不見。

  

《佛教文學觀 六、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叁 佛教對中國小說的影響》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