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文学观 六、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三 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P2

  ..续本文上一页照,心存万境皆清。

  差错些儿成懈怠,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性,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狐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第九十三回中又有一段师徒对话: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他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

  “我解得。”自此再不作声。……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的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从上面简略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虽不是一部纯粹的佛教神话小说,但却是受佛教思想影响最深的一部神话小说,不论是其基本素材还是主要情节架构,都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不仅会被其离奇怪异的情节、幽默谐趣的言语所吸引,还会从中感受到佛教思想对人的诸多教益,从而明心见性,弃恶向善。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红楼梦》诗词中的佛教无常思想。

  《红楼梦》既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优秀世情小说的典范之作。小说中有大量的诗词,其中有很多诗词反映了佛教苦空无常、因果报应等佛教思想。

  《红楼梦》中反映佛教无常思想最典型的诗词为《好了歌》和《好了歌注》。

  《好了歌》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中认为世人都知道当神仙很好,但是却无法忘却世间的功名利禄、妻子儿女,认为这些才是人世间的最可珍惜、永恒的存在。对于世人对这些身外之物的执着,跛足道人分别从不同方面作了驳斥。对于爱好功名之人,他认为从古至今,虽贵为帝王将相,也难逃无常之鬼的纠缠,最后不过是一堆黄土掩埋身躯,更有甚者,也可能因为改朝换代自身不保、为国捐躯,根本没有一个永远的存在;那些爱才如命之人,每天不吃不睡,只是为了能够积聚更多的钱财,可惜人生无常,命途坎坷,待到积聚了很多钱财时,还没来得及享用便一命呜呼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临头各自飞。那些整天对丈夫恩爱不绝于口的人,丈夫一旦因意外事故而亡,她们很快就会另寻新欢,随人而去了;中国古来有养儿防老之说,为人父母者,为了让子女能够过上好生活,甘愿忍饥熬寒,于是便有了唐代诗人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叹,可是“痴心父母古来多”,但是却很少有作子女的像照顾自己子女一样对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还常有一些不孝子孙打娘骂老子,哪里还有什么孝心可言。由此可见,世间的很多东西都是变幻无常的。

  《好了歌注》云: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在《好了歌注》中,甄士隐更以生动的例证指出了物是人非、荣华不再、祸福无常的现实:当年的高官厚禄、莺歌燕舞的盛事景象随着政治形势的不同而变得凄清寂寥、无人问津;当年的声色歌舞之所,如今也变得杂草丛生、枯木凄凉;昔日华贵宫室已经结满了蜘蛛网,贫寒的蓬门之中如今也出了富贵之人;说什么年纪轻轻胭脂浓、花粉香,却怎么转眼间两鬓苍苍如白霜昨天才在黄土堆上埋了白骨,今晚却又在红绡帐里结队成双。纵是金银满箱富贵无比,说不定哪一天突然变成了乞丐被人诽谤。正在感叹别人的寿命太短,谁料想自己回到家里就一命亡;也许你教育子女严格又有方,也保不定子女日后拦路抢劫闯下祸殃;也有人曾费尽心机选择富家子弟作女婿,谁晓得到头来女婿竟沦落在烟花巷;那些因嫌官小拼命往上爬的人,却不料反落得枷锁套在脖子上;昨天还在哀叹衣不遮体挨冷受冻,到今朝反倒嫌紫蟒袍拖地长;乱哄哄地这个唱罢那个又登场,忙碌终生反倒把他乡当作故乡;这一切是多么可笑又荒唐,到头来都是为别人赶做嫁衣裳。

  作者认为人间富贵不长久、贫贱也非永恒,生命的无常、青春也不再,甚至人品也瞬息万变,世间的众生相,正恰是一台戏,这个唱罢,那个又粉墨登场。人的一生其实都在为别人而忙。

  《红楼梦》中《恨无常》一诗也述说了荣华富贵变幻不定,人生的苦短无常。

  诗云: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首诗歌虽是对贾元春身世命运的描述,但其中蕴涵的却是荣华难长久、人生也无常的思想观念元春托梦父母,其实是在告诉他们人间万事都是无常的,且莫攀龙附凤,平凡淡泊的日子更为值得我们去珍惜。

  《红楼梦》中还有评价王熙凤生平的诗歌《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这首《聪明累》讲述了王熙凤耍尽了心眼,显得有点聪明过分,最后狱中度日,连自己的性命也搭上了。她在生前使尽了心计,到死后只落得空机灵一场。

  原指望家庭富贵人安宁,却由于无常的到来,终不免家破人亡各自奔前程。她半辈子提心吊胆枉费心机,正好比三更梦,飘飘悠悠一场空。忽喇喇一声响,昏惨惨天地暗,好比那高楼大厦倾,好像那将要熄灭的灯。原本是一场欢喜却忽然变成了悲痛。于是在诗歌的结尾作者感叹人世间的存亡兴衰怎么这样难规定。这首诗歌充分说明了人生的无常痛苦,权势的转瞬即逝,即使像王熙凤这般善弄机巧权变的人,一旦身死命终,也如大厦倾倒,灯火熄灭一般空无所有。世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永恒存在的,正如孔子在川上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红楼梦》中的众多分别从人生的无常、权势的变换、穷富的更迭、人世的悲欢离合等方面的诗词无不说明了佛教的无常思想,意在警醒世人:世事终将一场空,人应当过一种平淡知足的生活,且莫费尽心机贪求财色名利等身外之物。

  其实,除了上述所举小说中列举的佛教思想以外,还有很多的世情小说中都含有佛教思想的痕迹。因为这类小说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心理离得很近,因此作者十分重视其劝诫作用。他们往往把小说作为人生的一面镜子。这样一来,果报不爽、六道轮回、佛法无边等思想观念就常常浸润着长长短短的世情小说了。

  《金瓶梅》是世情长篇小说中开风气的作品,也是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市井恶棍西门庆为中心人物,描写了他的经商、理刑、结交官吏、仰攀权贵,尤其是嫖妓请客,偷奸淫占以及妻妾争风等故事;暴露了流氓恶霸的横行无道,荒淫无耻;描绘出一幅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百丑图。小说通过西门庆由发迹到灭亡的丑恶史,形象地说明欲海无厌的可悲下场。但又把人生的命运归结为生前命定,宣扬因果报应的思想,这种思想倾向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又一部以婚姻为题材,以一个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这部长达百万字的百回本通俗世情小说,具有明显的、浓厚的佛教思想色彩。作品主要描写一个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历史背景是从明代英宗正统年间到宪宗成化以后。头二十二回为前世姻缘。写山东武城县官僚地主之子晁源无行,娶娼妓珍哥为妾,携妾围场,射死一只仙狐。又纵妾虐待正妻计氏,将计氏冷落一隅。计氏次兄告到县衙,晁源上下贿赂,县葫芦提结案。

  后遇一个清正的李观察巡视武城,才把珍哥判死刑押监。晁源又与一皮匠之妻通奸,被皮匠发现后杀死。第二十三回以后,作品仍不时继续述及武城晁家。晁源之母鉴于丈夫、儿子的恶果,一心行“善”,扶难救灾,救助穷人,和睦乡亲,结果是百姓感戴,皇帝嘉奖,寿过百岁而登仙。珍哥在狱中与狱吏通奸,用调包计潜出监狱,案发后被拷打而死。小说后来着重写的是今世姻缘,地点移至绣江县明水镇:晁源脱生为地主之子狄希陈,顽而不学,凭侥幸和银子捞了个秀才、捐了个廪生,靠走后门做了城都府经历,敲榨五千两银子致仕还乡。仙狐托生为其妻薛素姐,恣意凌虐丈夫。新婚之夜,拒丈夫于门外。后又不断地把狄希陈监禁在屋中,用针遍身扎刺,用嘴咬掉狄希陈胳膊一大块肉,又用棍棒毒打600下,把炭火倾在狄的衣领之中,以至于用箭射狄,要结果他的性命,种种悍泼,无所不用其极,为避薛氏之虐,狄希陈躲到京城,又娶计氏脱生的童寄姐为妾,这小妾对他也是手打口咬,倍加欺凌。珍哥托生为寄姐的婢女珍珠,受冻挨饿,时常被锁在屋里,终被寄姐逼凌自杀身亡。最后,经高僧点明因果,狄希陈诵一万遍《金刚宝经》,终于才“福至祸消,冤除恨解”。通览整部作品,复杂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因果相报的循环链,其间虽过多的宣扬了佛教思想。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佛教与小说的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我们又不能视而不见。

  

《佛教文学观 六、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三 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