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文学观 四、禅宗语录的特色与内涵 三 禅宗公案的内涵▪P3

  ..续本文上一页过来我们再说婆子烧庵这则公案,公案大意是说有个信佛的老婆婆供养了一个和尚,一天为了考验和尚的道行,就让侍女把和尚抱住了,然后问他这个时候怎么办?和尚回答说:“我已经像寒岩上的枯木一样没有一丝暖气了。”侍女回来告诉老婆婆这回答,老婆婆非常生气,说白养了一个俗汉!随后就赶走了和尚,把他住过的庵也一把火烧了。

  从佛教清规和常情看,和尚仿佛是对的,他说自己的心已经死了,不会对女色起意。但是从禅理来看,老婆婆却又是对的,这个和尚之所以如此同侍女说,说明他自身已经妄起分别,心动神浮了。因为禅宗中的禅定并不意味着要一个人绝情去智,也不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和尚口出“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非但不能证明他心净、心定,反而说明他的心还停留在分别与妄念之中,所以才会采取逃避的办法以免除烦恼,岂不知问题的关键在于他的内心,如果内心不动,心无杂念,不去分别,那么就不会被外境所转,不会被外缘迷惑了。故而婆子知道他的修行远远不够,甚至连自己的一颗心都没有调伏。

  鸠摩罗什说过:“心有分别,境乃不同。”若“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若“心杂念,故有情杂染”。

  写到这里,不免又让人联想起禅宗中“寸丝不挂”这个有名的公案来:

  唐朝温州净尼庵有个尼姑叫玄机,经常在大日山一个石窟中打坐。一天,她去拜访雪峰禅师。雪峰问她从哪里来,她回答说从大日山来。雪峰问:“日出了吗?”玄机反问:“太阳要是出来,不就熔化雪峰了吗?”雪峰又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名玄机。“机”在古代常专指纺织机。所以雪峰问她:“那你一天织多少布呢?”玄机断然回答说:“寸丝不挂”,然后就行礼告辞。才走出三五步,雪峰忽然在她身后喊道:“你的袈裟拖到地上了。”玄机不禁回过头来下意识地往地上看时,只听雪峰笑道:“好个一丝不挂!”

  在这样的应对接机中,一开始显然是玄机占了上风,因为她以大日山中一日字压倒了雪峰,因为雪最怕日,太阳一出,必融无疑。接着她又以“一丝不挂”表明自己参禅的境界,也再一次使雪峰禅师落败了机峰。只是到最后,当她听到雪峰说袈裟拖到地上真的回头去看却使她全盘皆输,因为自己刚才明明在应对中说自己“一丝不挂”,现在却又看自己的袈裟是否拖到地上,这不是拿自己的手打自己的嘴吗?这说明她自己的内心深处还是有所“挂”。真正领悟“寸丝不挂”的人应该连“寸丝不挂”这一念头也不存滞于心才是。

  佛性就是自性,自性完全是因人而异的,只能由个体通过自悟来实现。

  湖南有个王铁匠,他以打铁为生,每天总感到很辛苦,为此常常抱怨生活对他不公平。一天有一位僧人从铁匠铺前路过,被王铁匠叫住。他对这个和尚说:

  “师父,请你开示我如何走出这样令人厌倦的生活吧。”和尚立住脚,问王铁匠厌倦了什么样的生活。王铁匠说:“这打铁的生活实在是太苦太累了,求师父大发慈悲,教我一个解脱痛苦的方法。”和尚微微笑道:“不妨,我教你一法,可解决你的厌倦。”王铁匠急忙恭敬地向和尚请教。和尚说:“今后,你每打一下铁,就在心里默念一句“阿弥陀佛”,一定要诚心诚意。可保你日后再不生厌倦之心。”

  和尚走后,王铁匠按照和尚所说,一边打铁一边在心里默念佛号,说也奇怪,由于他全神贯注于念诵佛号,打起铁来真的一点也不觉得辛苦了,手上反而生出更多的力量。打铁的生活于他便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了。当那个和尚再次路过王铁匠门前时,王铁匠向他道谢,感谢他度化了自己。和尚仍是微微笑着说:“你不用谢我,其实你是自己度了自己。”

  和尚说的一点都不错,真正帮助铁匠的人其实正是他自己。王打铁这种由苦而乐的感受变化,关键在于精神状态不一样了。当他的思想集中于念佛,希望寄托于极乐世界,也就忘记了打铁的辛苦。

  黄檗希运禅师也说:“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自心空净的人,不起杂心妄念,不执著于好坏善恶是非,不被周围形形色色的事物所迷惑,达到即有即无、非有非无、有无双遣、无挂无碍的智慧境界。

  5.求人不如求己

  苏东坡到杭州寺庙烧香拜佛,看到佛殿里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像,手里拿着一串佛珠,于是就问在场的佛印禅师:“大师,观世音菩萨手里拿着佛珠,不知是在念什么?”

  佛印禅师望了望东坡,微笑着回答说:“观世音菩萨手持念珠,自诵其号,只是在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苏东坡不解,问:“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自己念自己的佛号呢?他自己就是神通广大的菩萨啊。”

  “求人不如求己。”佛印禅师作了启发性的回答。苏东坡恍然大悟。

  《六祖坛经》上有句话:“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充分体现了禅宗“自力自度”的精神。本性是人生来就有的,只不过有的人还没有找到,平时不去寻找,只想依靠别人,不肯利用自己潜在的资源,只把眼光放在别人身上,这样怎么能够取得成功呢?正如一首偈子所云: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真正悟道的人是不会被外物干扰的。

  我们不知道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不求诸己,但求诸人,希求别人的关爱,别人的提携,稍有不能满足所求,即灰心失望。一个没有力量的人,怎能担负责任?一个经常流泪的人,怎么把欢喜给人?儒家说:“不患无位,患所以不立。”

  只要自己条件具备,不求而有。观音菩萨手拿念珠,称念自己名号,不就是说明这个意思吗!“求人不如求己”旨在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应当尽可能依靠自己来完成,而不应该存有依赖心理。如果我们自己能完成的事,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不仅可以使自己养成勤奋的品质,而且还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如果事事都依赖别人来做,你就会失去自我。一旦有一天你所依赖的人靠不住的时候,你就会茫然不知所措。中国俗语也说:“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只有靠自己来解决问题才是永远靠得住的。

  ……

  禅宗中的公案上千则,我在这里仅试举几例来讲述其佛教意义及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中见解不能以偏概全,必竟每个人的思想认知不同,接受与理解也不尽相同。关键的一点就是当我们接触到这些禅宗公案的时候,思想不要只是停留在它的文化层面上,而是要学会运用从中得到的启示与感悟来指导自己的人生,这才是我们得到的最大收获。

  

《佛教文学观 四、禅宗语录的特色与内涵 三 禅宗公案的内涵》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