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知是虚妄幻觉,不知则不能断定。真正悟了道,就像虚空一样洞彻明白,无遮无碍,哪里还要刻意分辨是非呢?”
云门和尚告诉我们说:其实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大光明,但是仅从对象上去找是找不到的,是一团漆黑,即“大缘镜光黑如漆。”虽然从对象上去找是把握不到的,但是如果成为主体本身,就会心明赫赫;如厨房、山门等处,真如实相也会光芒闪烁。真正的禅者不要被悟本身所束缚了,而是要从悟中超脱出来,回到厨房、山门,也就是现实的生活中,去做好事,而且要自然地去做,不求回报和赞誉,这才能达到“禅者眼中无好事”的境界。
记得有位朋友说起明远法师的事情:
明远法师大概有四十多岁,出家已经二三十年了,有一次朋友跟明远法师去山泉汲水。正好见着有一名香客掉进了山泉边的沟涧里,涧很深,水又凉,跟香客一起的人不敢下去救她,急得直哭。明远法师不顾严寒与危险,独自下到寒冷刺骨的涧水中,救起了那位香客,然后又一路将香客送到寺院的医务室救治。待到香客恢复神智,生命无碍后才回到自己的房间换衣取暖。
后来香客寻到禅房想向明远法师致谢时,明远法师却避开了,并且将香客送来的礼物退回,说他自己并未做什么受之有愧。
香客离开后,朋友很不解,不接受礼物也罢了,为什么连人家一声谢谢也不肯听呢?必竟他救了人家一命啊!明远法师双手合十道:“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朋友在那一刻顿然感受到了一种震撼:这就是一个具有了佛心的人啊!在他的眼里,发生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好事与坏事也都只是平常罢了。
其实,我们修证佛道为的是什么呢,还不就是为了修一颗这样的佛心吗?因为有了这颗佛心,无处无时眼前不是一片光明啊!
3.日日是好日
云门垂语云:“十五日已前不问汝,十五日已后道将一句来。”自代云:“日日是好日。”
初读这则公案是在一年以前的冬天,那时天正清冷,还下着小雨,我窝在被窝里看圆悟禅师的《碧岩录》,刚看到马祖日面佛月面佛的章节时,听见外婆对我说外面下雪了,于是丢下书本拉开窗帘去看。天空果真是飘飘洒洒的扬起了雪花,起先还是很细碎的,落到地上就化开了,后来就慢慢越下越大。我便像一个孩子似的站到了漫天飞舞的雪中,张开手臂去迎接那第一场雪的到来。然后我坐到外婆的身边,膝上放着半开半合的《碧岩录》,手里捧着一怀热气腾腾的红茶,一心二用地边看书边听她说起我小时候每到下雪的常会在雪地里用冻得像红萝卜一样的双手玩雪的种种情形,心情便在恍惚间回到了童年一般的愉悦起来,而那有一搭没一搭看进眼里的一度觉得枯燥无味的禅宗公案、偈颂等也在这样的活泼热闹里变得有趣了。
就是在那样一种的境界里我读到了“云门十五日”那页,起先我心里残存着疑惑的,然而那点疑惑旋即又被外婆的话语拉得远去了,只在心头留下了“日日是好日”这样的五个字,好像一下子懂了又好像什么都很模糊。
后来我写文章用到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语时,思想里倒也还模糊地忆起了云门文偃的垂语,只是仍然混沌,而且不肯动脑筋去深一层的思考,或者重新去读,便作罢了。
今年依然又在冬天清冷的季节里读书,这回读的是胡兰成著的《禅是一枝花》,不期然的又与“云门十五日”“狭路”相逢了,但是这相逢里却是有说不出的亲切与熟悉,也彻底地把心头的那点模糊和混沌抹去了。
文偃禅师垂语中的十五日自然只是个时间的约指,可以理解为悟道的时间,也可以理解为过去、当下、未来。而后面禅师自代的这句答话的意思旨在于告诉你:悟道以后当下的每天都是美好的。但我以前却理解为只是享有那平静安详的生活才是好,认为如果当下处于风口浪尖即失去了平常心,心灵即埋在凄风苦雨中永无宁日——现在想来是偏颇了。
我想起几个星期前女儿期中考试,没有预料中拿到的双百分,但却意外的拿回了个三好学生的奖状回来,我先是失望后是欢喜,捧着女儿的奖状心情雀跃的如同捡到了宝贝一样。但是女儿却昂着小脸问我:“妈妈,什么是三好学生?学校为什么发这个给我?”我当时就是一愣,方才悟过来女儿为什么没有同我一样的欢喜,原来刚上一年级的她根本就不懂得这奖状的意义在哪里,还根本不知道荣誉感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对她来说得到奖状跟没得到奖状时候的心态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她便也没有了我那种忧心忡忡的状态,每天只是认真的学习,平静的来去,那样的状态便是“日日是好日”。倒是我心里有所求,担心她临场发挥不好,担心她没考到前三名,担心老师责备她……惶惶恐恐地没有了“好日”可过。
胡兰成在他的文章里中则以日本的相扑来比喻:……每人一日一次胜负,十五日就是十五次胜负。这相扑就用得着云门禅师的话。力士登场,不可去想昨天的成绩,或过去数日的胜负,去想它只会造成心理负担,也不可去想明天,或尚剩几日了,若去想这个,会徒乱人意,不是骄便是怯。要只当今天就是初日,是面临着初胜负,才是气旺神全。十五日都是初日,这就是“日日是好日”。
禅宗中有个梦窗国师忍辱不嗔的故事:梦窗国师一次去渡船,所乘的船已经要离岸了,但岸上又来了一个将军要过河,梦窗于是劝船家予人方便将船靠岸让将军上了船,谁知这将军上了船之后,嫌人多拥挤,竟然挥鞭相向梦窗,让他给自己让出位置。梦窗国师捂着流血的额头默默地走开了。等到了渡口时,梦窗国师静静地站在水边清洗额头上的血迹,一起渡船的人看了感到很不忿,于是就告诉了将军说:“起先船已经离了岸,船家是不肯回去渡你的,多亏了这位国师给你说了情才又回去渡你,而你怎么能这么样对待这位出家人呢?”将军听了感到很惭愧,于是向梦窗国师请罪。梦窗国师并没有因此而责备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没有关系,出门在外的人心情总是不太好。”
由这个故事不妨再回头看云门禅师最初参睦州:睦州一见他就把门关了。云门连扣了三天门都是如此。到了第三天云门坚持扣门求教,睦州刚一开门,云门就强行挤入,睦州一把抓住他说:“道!道!”云门正准备回答,睦州一掌把他推出,随即关门,说:“秦时轹钻”——去研究秦始皇的车轨迹吧!但云门一只脚尚在门里,于是被轧跛了。云门虽损一足,但对“当时”的体验入了骨。
这两下里的遭遇在我们常人来看都很晦气,一个被鞭子打伤了,一个被轧跛了脚,但是禅之所以称其为禅,就在于其对一桩事情或一件东西的看法想法,与我们平常的根本不同。正如胡兰成理解的那样:“日日是好日”也不是已没有了火气的人过的纳福的日子,而是天天都在于死生成败的出边出沿。所以对于当时的梦窗国师和云门文偃来说,风和日丽是好日,受了冤枉挨了鞭子是好日,被师父轧跛了脚也依然是好日。这好日的由来丝毫不受外在事物的影响,全在于他自己一颗心在彻悟之后的安之若素。
我的一个同学,他暗恋了女友四年,终于得到机会和女友一起去黄山旅游,中途他们脱离团队独自行动,后来就迷失了方向,天还落起了大雨,他们在寻找躲雨的地方时不巧又落入一个山洞里,手机完全没有信号,身上也没带干粮,他们在山洞里被困了三天之后才被人发现解救上来。但是当他向我说起这件惊险的事时全无一点惊魂和恐惧,反而眉飞色舞,话里话外,都是好:山洞里冷,他把外衣脱下来给女友穿上;女友把口袋里仅有的几块巧克力,拿出来让给他吃;唯一的一瓶矿泉水两人轮流喝;冷了就相互偎依着取暖……出来之后没多久两个人的恋情就有了结果并在年前结了婚。这就是“好日是喜气的日子亦是险绝的日子”意旨所在吧。
“云门十五日”正如圆悟禅师解说的那样:“且道是什么人境界,唤作日日是好日得么?且喜没交涉,直得徐行踏断流水声也不是,纵观写不出飞禽亦也不是,草茸茸也不是,烟幂幂也不是,真饶总不恁么,正是空生岩畔花浪藉,也须是转过那边才得”。一句“转过那边才得”,也道出了人需跳出现实来看待事物得失与悲欢的道理。
其实人生充满希望,处处都有福地,一朵盛开的花,一阵吹过的风、一颗枯萎的小草、一艘搏击风浪的渔舟……都是那么的生机勃勃,显示着万物更新。即使再复杂、繁琐的事物也不过是如同过往的云烟一样,转瞬即逝,只要我们以欢喜的心、美好的心对待,必然会平抚烦躁,安稳心灵,也才能在每一天都会感觉到那么的美好。
4.婆子烧庵
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
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得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在说这个公案之前,我们先说说另外一个禅宗公案:两个和尚有一天涉水过河时,忽见一个少妇在岸边进退为难,十分着急。师兄见了,本想帮助她,但又怕犯戒,因此只是口念阿弥陀佛,并不行动。师弟见了,却想也不想地就走了过去将少妇背过河去,然后又同师兄一起赶路。走了一段路,师兄实在忍不住了,把心里的疑问告诉师弟说:“你怎么能背一个女人呢?这可是犯了大戒呀!”师弟淡然一笑道:“我背她过河,背过去就放下了。可你怎么到现在还把她背在身上呢?”
师兄这个不背人者看上去很守清规戒律,似乎是个好和尚。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他之所以不敢去背少妇,是源于他的内心惧怕,不敢正视女人,更不敢接触女人,这非但不能证明他心里纯净,反而说明他妄起分别,心不清净。因此,算不得好和尚。而那个师弟背少妇过河是出于菩提心,怜其有难而行布施,心无邪念,对背在身上人的性别并无分别心,因此心地坦荡,毫无妄念。
转…
《佛教文学观 四、禅宗语录的特色与内涵 三 禅宗公案的内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