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文學觀 四、禅宗語錄的特色與內涵 叁 禅宗公案的內涵▪P2

  ..續本文上一頁知是虛妄幻覺,不知則不能斷定。真正悟了道,就像虛空一樣洞徹明白,無遮無礙,哪裏還要刻意分辨是非呢?”

  雲門和尚告訴我們說:其實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大光明,但是僅從對象上去找是找不到的,是一團漆黑,即“大緣鏡光黑如漆。”雖然從對象上去找是把握不到的,但是如果成爲主體本身,就會心明赫赫;如廚房、山門等處,真如實相也會光芒閃爍。真正的禅者不要被悟本身所束縛了,而是要從悟中超脫出來,回到廚房、山門,也就是現實的生活中,去做好事,而且要自然地去做,不求回報和贊譽,這才能達到“禅者眼中無好事”的境界。

  記得有位朋友說起明遠法師的事情:

  明遠法師大概有四十多歲,出家已經二叁十年了,有一次朋友跟明遠法師去山泉汲水。正好見著有一名香客掉進了山泉邊的溝澗裏,澗很深,水又涼,跟香客一起的人不敢下去救她,急得直哭。明遠法師不顧嚴寒與危險,獨自下到寒冷刺骨的澗水中,救起了那位香客,然後又一路將香客送到寺院的醫務室救治。待到香客恢複神智,生命無礙後才回到自己的房間換衣取暖。

  後來香客尋到禅房想向明遠法師致謝時,明遠法師卻避開了,並且將香客送來的禮物退回,說他自己並未做什麼受之有愧。

  香客離開後,朋友很不解,不接受禮物也罷了,爲什麼連人家一聲謝謝也不肯聽呢?必竟他救了人家一命啊!明遠法師雙手合十道:“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

  朋友在那一刻頓然感受到了一種震撼:這就是一個具有了佛心的人啊!在他的眼裏,發生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好事與壞事也都只是平常罷了。

  其實,我們修證佛道爲的是什麼呢,還不就是爲了修一顆這樣的佛心嗎?因爲有了這顆佛心,無處無時眼前不是一片光明啊!

  3.日日是好日

  雲門垂語雲:“十五日已前不問汝,十五日已後道將一句來。”自代雲:“日日是好日。”

  初讀這則公案是在一年以前的冬天,那時天正清冷,還下著小雨,我窩在被窩裏看圓悟禅師的《碧岩錄》,剛看到馬祖日面佛月面佛的章節時,聽見外婆對我說外面下雪了,于是丟下書本拉開窗簾去看。天空果真是飄飄灑灑的揚起了雪花,起先還是很細碎的,落到地上就化開了,後來就慢慢越下越大。我便像一個孩子似的站到了漫天飛舞的雪中,張開手臂去迎接那第一場雪的到來。然後我坐到外婆的身邊,膝上放著半開半合的《碧岩錄》,手裏捧著一懷熱氣騰騰的紅茶,一心二用地邊看書邊聽她說起我小時候每到下雪的常會在雪地裏用凍得像紅蘿蔔一樣的雙手玩雪的種種情形,心情便在恍惚間回到了童年一般的愉悅起來,而那有一搭沒一搭看進眼裏的一度覺得枯燥無味的禅宗公案、偈頌等也在這樣的活潑熱鬧裏變得有趣了。

  就是在那樣一種的境界裏我讀到了“雲門十五日”那頁,起先我心裏殘存著疑惑的,然而那點疑惑旋即又被外婆的話語拉得遠去了,只在心頭留下了“日日是好日”這樣的五個字,好像一下子懂了又好像什麼都很模糊。

  後來我寫文章用到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禅語時,思想裏倒也還模糊地憶起了雲門文偃的垂語,只是仍然混沌,而且不肯動腦筋去深一層的思考,或者重新去讀,便作罷了。

  今年依然又在冬天清冷的季節裏讀書,這回讀的是胡蘭成著的《禅是一枝花》,不期然的又與“雲門十五日”“狹路”相逢了,但是這相逢裏卻是有說不出的親切與熟悉,也徹底地把心頭的那點模糊和混沌抹去了。

  文偃禅師垂語中的十五日自然只是個時間的約指,可以理解爲悟道的時間,也可以理解爲過去、當下、未來。而後面禅師自代的這句答話的意思旨在于告訴你:悟道以後當下的每天都是美好的。但我以前卻理解爲只是享有那平靜安詳的生活才是好,認爲如果當下處于風口浪尖即失去了平常心,心靈即埋在淒風苦雨中永無甯日——現在想來是偏頗了。

  我想起幾個星期前女兒期中考試,沒有預料中拿到的雙百分,但卻意外的拿回了個叁好學生的獎狀回來,我先是失望後是歡喜,捧著女兒的獎狀心情雀躍的如同撿到了寶貝一樣。但是女兒卻昂著小臉問我:“媽媽,什麼是叁好學生?學校爲什麼發這個給我?”我當時就是一愣,方才悟過來女兒爲什麼沒有同我一樣的歡喜,原來剛上一年級的她根本就不懂得這獎狀的意義在哪裏,還根本不知道榮譽感是怎麼一回事,所以對她來說得到獎狀跟沒得到獎狀時候的心態是沒有什麼變化的,她便也沒有了我那種憂心忡忡的狀態,每天只是認真的學習,平靜的來去,那樣的狀態便是“日日是好日”。倒是我心裏有所求,擔心她臨場發揮不好,擔心她沒考到前叁名,擔心老師責備她……惶惶恐恐地沒有了“好日”可過。

  胡蘭成在他的文章裏中則以日本的相撲來比喻:……每人一日一次勝負,十五日就是十五次勝負。這相撲就用得著雲門禅師的話。力士登場,不可去想昨天的成績,或過去數日的勝負,去想它只會造成心理負擔,也不可去想明天,或尚剩幾日了,若去想這個,會徒亂人意,不是驕便是怯。要只當今天就是初日,是面臨著初勝負,才是氣旺神全。十五日都是初日,這就是“日日是好日”。

  禅宗中有個夢窗國師忍辱不嗔的故事:夢窗國師一次去渡船,所乘的船已經要離岸了,但岸上又來了一個將軍要過河,夢窗于是勸船家予人方便將船靠岸讓將軍上了船,誰知這將軍上了船之後,嫌人多擁擠,竟然揮鞭相向夢窗,讓他給自己讓出位置。夢窗國師捂著流血的額頭默默地走開了。等到了渡口時,夢窗國師靜靜地站在水邊清洗額頭上的血迹,一起渡船的人看了感到很不忿,于是就告訴了將軍說:“起先船已經離了岸,船家是不肯回去渡你的,多虧了這位國師給你說了情才又回去渡你,而你怎麼能這麼樣對待這位出家人呢?”將軍聽了感到很慚愧,于是向夢窗國師請罪。夢窗國師並沒有因此而責備他,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沒有關系,出門在外的人心情總是不太好。”

  由這個故事不妨再回頭看雲門禅師最初參睦州:睦州一見他就把門關了。雲門連扣了叁天門都是如此。到了第叁天雲門堅持扣門求教,睦州剛一開門,雲門就強行擠入,睦州一把抓住他說:“道!道!”雲門正准備回答,睦州一掌把他推出,隨即關門,說:“秦時轹鑽”——去研究秦始皇的車軌迹吧!但雲門一只腳尚在門裏,于是被軋跛了。雲門雖損一足,但對“當時”的體驗入了骨。

  這兩下裏的遭遇在我們常人來看都很晦氣,一個被鞭子打傷了,一個被軋跛了腳,但是禅之所以稱其爲禅,就在于其對一樁事情或一件東西的看法想法,與我們平常的根本不同。正如胡蘭成理解的那樣:“日日是好日”也不是已沒有了火氣的人過的納福的日子,而是天天都在于死生成敗的出邊出沿。所以對于當時的夢窗國師和雲門文偃來說,風和日麗是好日,受了冤枉挨了鞭子是好日,被師父軋跛了腳也依然是好日。這好日的由來絲毫不受外在事物的影響,全在于他自己一顆心在徹悟之後的安之若素。

  我的一個同學,他暗戀了女友四年,終于得到機會和女友一起去黃山旅遊,中途他們脫離團隊獨自行動,後來就迷失了方向,天還落起了大雨,他們在尋找躲雨的地方時不巧又落入一個山洞裏,手機完全沒有信號,身上也沒帶幹糧,他們在山洞裏被困了叁天之後才被人發現解救上來。但是當他向我說起這件驚險的事時全無一點驚魂和恐懼,反而眉飛色舞,話裏話外,都是好:山洞裏冷,他把外衣脫下來給女友穿上;女友把口袋裏僅有的幾塊巧克力,拿出來讓給他吃;唯一的一瓶礦泉水兩人輪流喝;冷了就相互偎依著取暖……出來之後沒多久兩個人的戀情就有了結果並在年前結了婚。這就是“好日是喜氣的日子亦是險絕的日子”意旨所在吧。

  “雲門十五日”正如圓悟禅師解說的那樣:“且道是什麼人境界,喚作日日是好日得麼?且喜沒交涉,直得徐行踏斷流水聲也不是,縱觀寫不出飛禽亦也不是,草茸茸也不是,煙冪冪也不是,真饒總不恁麼,正是空生岩畔花浪藉,也須是轉過那邊才得”。一句“轉過那邊才得”,也道出了人需跳出現實來看待事物得失與悲歡的道理。

  其實人生充滿希望,處處都有福地,一朵盛開的花,一陣吹過的風、一顆枯萎的小草、一艘搏擊風浪的漁舟……都是那麼的生機勃勃,顯示著萬物更新。即使再複雜、繁瑣的事物也不過是如同過往的雲煙一樣,轉瞬即逝,只要我們以歡喜的心、美好的心對待,必然會平撫煩躁,安穩心靈,也才能在每一天都會感覺到那麼的美好。

  4.婆子燒庵

  昔有婆子供養一庵主,經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飯給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麼時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叁冬無暖氣。”女子舉似婆。

  婆曰:“我二十年只供養得個俗漢!”遂遣出,燒卻庵。

  在說這個公案之前,我們先說說另外一個禅宗公案:兩個和尚有一天涉水過河時,忽見一個少婦在岸邊進退爲難,十分著急。師兄見了,本想幫助她,但又怕犯戒,因此只是口念阿彌陀佛,並不行動。師弟見了,卻想也不想地就走了過去將少婦背過河去,然後又同師兄一起趕路。走了一段路,師兄實在忍不住了,把心裏的疑問告訴師弟說:“你怎麼能背一個女人呢?這可是犯了大戒呀!”師弟淡然一笑道:“我背她過河,背過去就放下了。可你怎麼到現在還把她背在身上呢?”

  師兄這個不背人者看上去很守清規戒律,似乎是個好和尚。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他之所以不敢去背少婦,是源于他的內心懼怕,不敢正視女人,更不敢接觸女人,這非但不能證明他心裏純淨,反而說明他妄起分別,心不清淨。因此,算不得好和尚。而那個師弟背少婦過河是出于菩提心,憐其有難而行布施,心無邪念,對背在身上人的性別並無分別心,因此心地坦蕩,毫無妄念。

  轉…

《佛教文學觀 四、禅宗語錄的特色與內涵 叁 禅宗公案的內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