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來我們再說婆子燒庵這則公案,公案大意是說有個信佛的老婆婆供養了一個和尚,一天爲了考驗和尚的道行,就讓侍女把和尚抱住了,然後問他這個時候怎麼辦?和尚回答說:“我已經像寒岩上的枯木一樣沒有一絲暖氣了。”侍女回來告訴老婆婆這回答,老婆婆非常生氣,說白養了一個俗漢!隨後就趕走了和尚,把他住過的庵也一把火燒了。
從佛教清規和常情看,和尚仿佛是對的,他說自己的心已經死了,不會對女色起意。但是從禅理來看,老婆婆卻又是對的,這個和尚之所以如此同侍女說,說明他自身已經妄起分別,心動神浮了。因爲禅宗中的禅定並不意味著要一個人絕情去智,也不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和尚口出“枯木倚寒岩,叁冬無暖氣”,非但不能證明他心淨、心定,反而說明他的心還停留在分別與妄念之中,所以才會采取逃避的辦法以免除煩惱,豈不知問題的關鍵在于他的內心,如果內心不動,心無雜念,不去分別,那麼就不會被外境所轉,不會被外緣迷惑了。故而婆子知道他的修行遠遠不夠,甚至連自己的一顆心都沒有調伏。
鸠摩羅什說過:“心有分別,境乃不同。”若“心清淨,故有情清淨”;若“心雜念,故有情雜染”。
寫到這裏,不免又讓人聯想起禅宗中“寸絲不挂”這個有名的公案來:
唐朝溫州淨尼庵有個尼姑叫玄機,經常在大日山一個石窟中打坐。一天,她去拜訪雪峰禅師。雪峰問她從哪裏來,她回答說從大日山來。雪峰問:“日出了嗎?”玄機反問:“太陽要是出來,不就熔化雪峰了嗎?”雪峰又問她叫什麼名字,她說名玄機。“機”在古代常專指紡織機。所以雪峰問她:“那你一天織多少布呢?”玄機斷然回答說:“寸絲不挂”,然後就行禮告辭。才走出叁五步,雪峰忽然在她身後喊道:“你的袈裟拖到地上了。”玄機不禁回過頭來下意識地往地上看時,只聽雪峰笑道:“好個一絲不挂!”
在這樣的應對接機中,一開始顯然是玄機占了上風,因爲她以大日山中一日字壓倒了雪峰,因爲雪最怕日,太陽一出,必融無疑。接著她又以“一絲不挂”表明自己參禅的境界,也再一次使雪峰禅師落敗了機峰。只是到最後,當她聽到雪峰說袈裟拖到地上真的回頭去看卻使她全盤皆輸,因爲自己剛才明明在應對中說自己“一絲不挂”,現在卻又看自己的袈裟是否拖到地上,這不是拿自己的手打自己的嘴嗎?這說明她自己的內心深處還是有所“挂”。真正領悟“寸絲不挂”的人應該連“寸絲不挂”這一念頭也不存滯于心才是。
佛性就是自性,自性完全是因人而異的,只能由個體通過自悟來實現。
湖南有個王鐵匠,他以打鐵爲生,每天總感到很辛苦,爲此常常抱怨生活對他不公平。一天有一位僧人從鐵匠鋪前路過,被王鐵匠叫住。他對這個和尚說:
“師父,請你開示我如何走出這樣令人厭倦的生活吧。”和尚立住腳,問王鐵匠厭倦了什麼樣的生活。王鐵匠說:“這打鐵的生活實在是太苦太累了,求師父大發慈悲,教我一個解脫痛苦的方法。”和尚微微笑道:“不妨,我教你一法,可解決你的厭倦。”王鐵匠急忙恭敬地向和尚請教。和尚說:“今後,你每打一下鐵,就在心裏默念一句“阿彌陀佛”,一定要誠心誠意。可保你日後再不生厭倦之心。”
和尚走後,王鐵匠按照和尚所說,一邊打鐵一邊在心裏默念佛號,說也奇怪,由于他全神貫注于念誦佛號,打起鐵來真的一點也不覺得辛苦了,手上反而生出更多的力量。打鐵的生活于他便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了。當那個和尚再次路過王鐵匠門前時,王鐵匠向他道謝,感謝他度化了自己。和尚仍是微微笑著說:“你不用謝我,其實你是自己度了自己。”
和尚說的一點都不錯,真正幫助鐵匠的人其實正是他自己。王打鐵這種由苦而樂的感受變化,關鍵在于精神狀態不一樣了。當他的思想集中于念佛,希望寄托于極樂世界,也就忘記了打鐵的辛苦。
黃檗希運禅師也說:“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自心空淨的人,不起雜心妄念,不執著于好壞善惡是非,不被周圍形形色色的事物所迷惑,達到即有即無、非有非無、有無雙遣、無挂無礙的智慧境界。
5.求人不如求己
蘇東坡到杭州寺廟燒香拜佛,看到佛殿裏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像,手裏拿著一串佛珠,于是就問在場的佛印禅師:“大師,觀世音菩薩手裏拿著佛珠,不知是在念什麼?”
佛印禅師望了望東坡,微笑著回答說:“觀世音菩薩手持念珠,自誦其號,只是在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蘇東坡不解,問:“觀世音菩薩爲什麼要自己念自己的佛號呢?他自己就是神通廣大的菩薩啊。”
“求人不如求己。”佛印禅師作了啓發性的回答。蘇東坡恍然大悟。
《六祖壇經》上有句話:“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充分體現了禅宗“自力自度”的精神。本性是人生來就有的,只不過有的人還沒有找到,平時不去尋找,只想依靠別人,不肯利用自己潛在的資源,只把眼光放在別人身上,這樣怎麼能夠取得成功呢?正如一首偈子所雲: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
真正悟道的人是不會被外物幹擾的。
我們不知道自己擁有無盡的寶藏,不求諸己,但求諸人,希求別人的關愛,別人的提攜,稍有不能滿足所求,即灰心失望。一個沒有力量的人,怎能擔負責任?一個經常流淚的人,怎麼把歡喜給人?儒家說:“不患無位,患所以不立。”
只要自己條件具備,不求而有。觀音菩薩手拿念珠,稱念自己名號,不就是說明這個意思嗎!“求人不如求己”旨在告訴我們:每個人在平時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應當盡可能依靠自己來完成,而不應該存有依賴心理。如果我們自己能完成的事,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不僅可以使自己養成勤奮的品質,而且還能夠鍛煉自己的能力。如果事事都依賴別人來做,你就會失去自我。一旦有一天你所依賴的人靠不住的時候,你就會茫然不知所措。中國俗語也說:“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只有靠自己來解決問題才是永遠靠得住的。
……
禅宗中的公案上千則,我在這裏僅試舉幾例來講述其佛教意義及深刻的文化內涵,其中見解不能以偏概全,必竟每個人的思想認知不同,接受與理解也不盡相同。關鍵的一點就是當我們接觸到這些禅宗公案的時候,思想不要只是停留在它的文化層面上,而是要學會運用從中得到的啓示與感悟來指導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我們得到的最大收獲。
《佛教文學觀 四、禅宗語錄的特色與內涵 叁 禅宗公案的內涵》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