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人佛教文学作品
中国历代有许多文人接受佛教思想,有的还成为虔诚的佛教徒。虽然他们归依佛教的目的和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最终对佛教的推崇和宣扬却是一致的。在日常吟诗作对中,他们常常通过诗文来抒情言志,借以表述自己的佛教信仰。
文人佛教文学作品最早是在东晋时期出现的。从那时起一直到近代,凡是在文学上做出巨大贡献,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家,都不同程度受到佛教影响。其中如谢灵运、沈约、杜甫、白居易、王维、柳宗元、苏轼、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是代表一代思想和学术水平的杰出人物,他们都写下了大量佛教文学作品。
他们中有的还吸收了佛经文学和僧人文学的优点,创作了许多哲理深遂,意境优美的诗文,推动了佛教文学的发展。本文现对文人佛教文学作品的概况略作论述:
(一)文人的佛理诗
在佛教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以诗歌阐释佛理的诗人。其中最早的诗人是谢灵运(385—433),他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创作大量山水诗的诗人。他一生好佛,曾撰有《佛影铭序》,并参与修订《涅槃经》,他的诗受佛理影响很深。谢灵运曾作有《无量寿佛颂》:
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言四十八,弘誓度群生。净土一何妙,来者皆清英。颓年欲安寄,乘化好晨征。
这首诗叙述了佛陀前世为法藏比丘时,发大四十八大愿,拯救苦海众生。热情颂扬了佛陀的悲智切愿。
晋代的隐者陶渊明,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住的东林寺很近,与慧远大师来往甚密。他虽然不是一个佛教徒,但他的诗作中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的风格就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他受到佛教影响的痕迹。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如《归园田居·其一》就非常鲜明地表达了诗人返回自然得到自由发自内心的喜悦: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所谓“自然”,诗人认为那是一种状态,是非人为、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身本有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
陶渊明还有一首至今传颂民间的《饮酒·其五》,更是他求心而非物的写照: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抬头,心与山悠然相会,于是自身便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晚归还林的鸟儿,在诗人的心里无不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这种心与境的结合契入无不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而另首《饮酒·其十四》中,更是以方内人的口吻写道:“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我国唐代文人张说,字道济,善于文章,并信奉佛道。能将深奥的佛理融化在诗歌之中。其《江中诵经》诗云:
实相归悬解,虚心暗在通。澄江明月内,应是色成空。
这首诗当是受到“般若十喻”思想的影响与简文帝的《十空诗》的启示而作的。诗中涉及佛家常用的“虚、实、色、空”等常用语,更是以月做观照,昭示佛理。此外,他在《游龙山胜静寺》末后四句;也是用佛理去作结,而且表现了要用佛教去拯救世俗:
世上人何在,时闻心不住。但传无尽灯,可使有情悟。
佛教所说的“有情”指一切有情识者,也就是“众生”。他要佛灯永照,使一切众生皆悟,这当然是积极的表现。
王维,字摩诘,蒲州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入长安,曾受伪职,事平,降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新唐书》说他们兄弟二人均信佛,“食不荤,衣不文彩”。他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叙他的母亲信佛,曾“师事大照禅师(即普寂)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静寂”,可见他信佛是有其深厚的家庭根源的。
王维善用最常见的字,白描一些山光景色,然后结尾。有时是在句中注入点禅理,使深奥的佛学一下子就好懂了,并且把人引进一个幽静寂乐的世界,使人得到清凉宁静的感觉,如《秋夜独坐》云: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无生在佛教文献上与涅槃同义。学无生也就是学佛达到最高理想。另外他在《过香积寺》云: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迳,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谭曲,安禅制毒龙。
他用中间四句写出山寺环境的清幽宁静,最后才以水潭制毒龙联系到学佛,笔墨干净简练,而意象却十分深远。
与王维诗风相近的诗人中,常建的创作成就最高。他中进士后曾当过一段时间的县尉,但大部分时光隐居于终南山和武昌江渚。他写归隐生活的山水田园作品,多孤高幽僻的隐逸格调,造境极富灵慧秀雅和空明寂静。如其《题破山寺后禅院》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诗中作者把心无纤尘的幽远情思,融入万籁俱寂的宁静之中;而清润悠扬的钟磬声,又显出了静中之动,传达出生气远出的缥缈韵味。从而把深山古寺的清幽和山光潭影的空明,写得极为真切,通于微妙至深的禅境。
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杜甫,不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杰出诗人,而且对佛教情有独钟。他一生写了许多禅诗,表达自己人生的苦闷和向佛的决心。他的《谒真谛寺禅师》就是写的他对佛教的信仰。诗云: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杜甫曾多次称“诗是吾家事”,并说“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在这首诗中,诗人却把“诗歌”称为“妄事”,可以看出,由于来到佛寺,接近禅僧,他的思想产生明显变化,这是他饱经沧桑之后的感悟。他的渴望皈依佛教的感情是真实的,因为他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心灵需要得到休息。
柳宗元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又是积极的政治活动家和进步思想家。他受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好佛,后来他结交了龙兴寺住持重巽——天台宗的一位高僧,就做了其俗家弟子。而在其长期的被贬黜的生活中,佛教信仰也给他提供了坚定的精神支持,同时丰富了他的生活和创作内容。
他曾创作有《禅堂》、《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等诗歌,诗歌中蕴涵有很深的佛教哲理。如其《禅堂》诗云:
发地结菁茆,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诗的意思是开垦土地,用茅草盖成房子,里面是一片空旷。山花落在寂静的窗户上,里面有忘记一切事非分别的禅客。牵涉到万有无所摄取,观照一切皆空也不必刻意分析。大自然的一切声音都是因缘所生,在喧哗中有着深沉和寂静。
这时候的心境达到了万法一如,就象鸟飞一样没有丝毫踪迹。诗中一片至诚清净的意趣,被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好佛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喜好山水,柳宗元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之一便是山水诗和山水记。而他的山水诗特点是描写山水的作品中并不用佛语,而确得禅机。
这也正是佛教义理深入到他的内心的结果。如《渔翁》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嗳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是描写渔夫生活的一首诗,大意是渔夫住在山岩下,早晨用竹子来烧清清的湘江水,等到炊烟消失,太阳出来时,已不见人踪,只听到青山绿水间传来的歌声。再回头看江水连着天边,山岩上的白云像是在互相追逐。此诗在描写自由自在的渔夫形象里,体现出物我一如、无所挂碍的心境,这也正是禅的境界。所以后来禅师们常把后两句诗作为参悟的对象。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关心民生疾苦,曾提出“诗歌合为时而著,文章合为事而作”的诗歌理论,他的诗以浅白易懂,哲理深刻而受到历代读者的欢迎。白居易同时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的许多诗歌阐释了佛理和他对修持的体验。他的《在家出家》诗云:
衣食支吾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
这首诗歌表达诗人抛掉俗务,专心修道的情感。他另有一首《病中诗十五首·答闲上人来问因何风疾》诗:
一床方丈向阳开,劳动文殊问疾来。欲界凡夫何足道,四禅天始免风灾。
诗中表达了诗人白居易一心向道的决心和信心。他还有一首《戏礼经老僧》:
香火一炉灯一盏,白头夜礼佛名经。何年饮著声闻酒,直到如今醉未醒。
诗中表达了诗人追求修行较高果位的愿望。
元稹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喜欢谈禅说道。如:
百年都几日,何处苦嚣然。晚岁倦为学,闲心易到禅。病宜多宴坐,贫似少攀缘。自笑无名字,因名自在天。
诗中元稹以佛家的那种出世、超脱的思想融入诗歌之中,最后告诉大家佛不在学,禅不在修,只要自己的内心清净了,也就到了禅境。表明的正是禅宗那种不可外求,即心即佛的主旨思…
《佛教文学观 三、文人佛教文学作品 一 文人的佛理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