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文學觀 叁、文人佛教文學作品 一 文人的佛理詩

  叁、文人佛教文學作品

  中國曆代有許多文人接受佛教思想,有的還成爲虔誠的佛教徒。雖然他們歸依佛教的目的和背景各不相同,但他們最終對佛教的推崇和宣揚卻是一致的。在日常吟詩作對中,他們常常通過詩文來抒情言志,借以表述自己的佛教信仰。

  文人佛教文學作品最早是在東晉時期出現的。從那時起一直到近代,凡是在文學上做出巨大貢獻,産生深遠影響的作家,都不同程度受到佛教影響。其中如謝靈運、沈約、杜甫、白居易、王維、柳宗元、蘇轼、龔自珍、康有爲、梁啓超等,都是代表一代思想和學術水平的傑出人物,他們都寫下了大量佛教文學作品。

  他們中有的還吸收了佛經文學和僧人文學的優點,創作了許多哲理深遂,意境優美的詩文,推動了佛教文學的發展。本文現對文人佛教文學作品的概況略作論述:

  (一)文人的佛理詩

  在佛教文學史上出現了許多以詩歌闡釋佛理的詩人。其中最早的詩人是謝靈運(385—433),他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創作大量山水詩的詩人。他一生好佛,曾撰有《佛影銘序》,並參與修訂《涅槃經》,他的詩受佛理影響很深。謝靈運曾作有《無量壽佛頌》:

  法藏長王宮,懷道出國城。願言四十八,弘誓度群生。淨土一何妙,來者皆清英。頹年欲安寄,乘化好晨征。

  這首詩敘述了佛陀前世爲法藏比丘時,發大四十八大願,拯救苦海衆生。熱情頌揚了佛陀的悲智切願。

  晉代的隱者陶淵明,住在廬山腳下,距離慧遠住的東林寺很近,與慧遠大師來往甚密。他雖然不是一個佛教徒,但他的詩作中安貧樂道和崇尚自然的風格就非常明顯地表現出他受到佛教影響的痕迹。陶詩重在寫心,寫那種與景物融而爲一,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心境。他無意于模山範水,也不在乎什麼似與不似,只是寫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如《歸園田居·其一》就非常鮮明地表達了詩人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發自內心的喜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叁十年。羁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守拙與適俗,園田與塵網,兩相對比之下,詩人歸田後感到無比愉悅。所謂“自然”,詩人認爲那是一種狀態,是非人爲、本來如此、自然而然的,世間萬物皆按其本來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規律而變化,無須任何外在的條件和力量。陶淵明希望返歸和保持自身本有未經世俗異化的天真性情。

  陶淵明還有一首至今傳頌民間的《飲酒·其五》,更是他求心而非物的寫照: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前四句講了“心”與“地”也就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之間的關系,只要“心遠”,不管在什麼地方都不會受塵俗喧囂幹擾。“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偶一擡頭,心與山悠然相會,于是自身便仿佛與南山融爲一體了。那日夕的山氣、晚歸還林的鳥兒,在詩人的心裏無不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這種心與境的結合契入無不蘊藏著人生的真谛。而另首《飲酒·其十四》中,更是以方內人的口吻寫道:“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我國唐代文人張說,字道濟,善于文章,並信奉佛道。能將深奧的佛理融化在詩歌之中。其《江中誦經》詩雲:

  實相歸懸解,虛心暗在通。澄江明月內,應是色成空。

  這首詩當是受到“般若十喻”思想的影響與簡文帝的《十空詩》的啓示而作的。詩中涉及佛家常用的“虛、實、色、空”等常用語,更是以月做觀照,昭示佛理。此外,他在《遊龍山勝靜寺》末後四句;也是用佛理去作結,而且表現了要用佛教去拯救世俗:

  世上人何在,時聞心不住。但傳無盡燈,可使有情悟。

  佛教所說的“有情”指一切有情識者,也就是“衆生”。他要佛燈永照,使一切衆生皆悟,這當然是積極的表現。

  王維,字摩诘,蒲州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入長安,曾受僞職,事平,降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新唐書》說他們兄弟二人均信佛,“食不葷,衣不文彩”。他在《請施莊爲寺表》中敘他的母親信佛,曾“師事大照禅師(即普寂)叁十余歲,褐衣蔬食,持戒安禅,樂住山林,志求靜寂”,可見他信佛是有其深厚的家庭根源的。

  王維善用最常見的字,白描一些山光景色,然後結尾。有時是在句中注入點禅理,使深奧的佛學一下子就好懂了,並且把人引進一個幽靜寂樂的世界,使人得到清涼甯靜的感覺,如《秋夜獨坐》雲:

  獨坐悲雙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白發終難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無生在佛教文獻上與涅槃同義。學無生也就是學佛達到最高理想。另外他在《過香積寺》雲:

  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峰,古木無人迳,深山何處鍾,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譚曲,安禅製毒龍。

  他用中間四句寫出山寺環境的清幽甯靜,最後才以水潭製毒龍聯系到學佛,筆墨幹淨簡練,而意象卻十分深遠。

  與王維詩風相近的詩人中,常建的創作成就最高。他中進士後曾當過一段時間的縣尉,但大部分時光隱居于終南山和武昌江渚。他寫歸隱生活的山水田園作品,多孤高幽僻的隱逸格調,造境極富靈慧秀雅和空明寂靜。如其《題破山寺後禅院》詩: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籁此都寂,但馀鍾磬音。

  詩中作者把心無纖塵的幽遠情思,融入萬籁俱寂的甯靜之中;而清潤悠揚的鍾磬聲,又顯出了靜中之動,傳達出生氣遠出的缥缈韻味。從而把深山古寺的清幽和山光潭影的空明,寫得極爲真切,通于微妙至深的禅境。

  偉大的現實主義愛國詩人杜甫,不僅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傑出詩人,而且對佛教情有獨鍾。他一生寫了許多禅詩,表達自己人生的苦悶和向佛的決心。他的《谒真谛寺禅師》就是寫的他對佛教的信仰。詩雲:

  蘭若山高處,煙霞嶂幾重。凍泉依細石,晴雪落長松。問法看詩妄,觀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蔔宅近前峰。

  杜甫曾多次稱“詩是吾家事”,並說“語不驚人死不休”。但在這首詩中,詩人卻把“詩歌”稱爲“妄事”,可以看出,由于來到佛寺,接近禅僧,他的思想産生明顯變化,這是他飽經滄桑之後的感悟。他的渴望皈依佛教的感情是真實的,因爲他經曆了太多的磨難,心靈需要得到休息。

  柳宗元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又是積極的政治活動家和進步思想家。他受家庭環境影響,自幼好佛,後來他結交了龍興寺住持重巽——天臺宗的一位高僧,就做了其俗家弟子。而在其長期的被貶黜的生活中,佛教信仰也給他提供了堅定的精神支持,同時豐富了他的生活和創作內容。

  他曾創作有《禅堂》、《晨詣超師院讀禅經》等詩歌,詩歌中蘊涵有很深的佛教哲理。如其《禅堂》詩雲:

  發地結菁茆,團團抱虛白。山花落幽戶,中有忘機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萬籁俱緣生,窅然喧中寂。心境本同如,鳥飛無遺迹。

  詩的意思是開墾土地,用茅草蓋成房子,裏面是一片空曠。山花落在寂靜的窗戶上,裏面有忘記一切事非分別的禅客。牽涉到萬有無所攝取,觀照一切皆空也不必刻意分析。大自然的一切聲音都是因緣所生,在喧嘩中有著深沈和寂靜。

  這時候的心境達到了萬法一如,就象鳥飛一樣沒有絲毫蹤迹。詩中一片至誠清淨的意趣,被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好佛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喜好山水,柳宗元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之一便是山水詩和山水記。而他的山水詩特點是描寫山水的作品中並不用佛語,而確得禅機。

  這也正是佛教義理深入到他的內心的結果。如《漁翁》詩: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嗳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這是描寫漁夫生活的一首詩,大意是漁夫住在山岩下,早晨用竹子來燒清清的湘江水,等到炊煙消失,太陽出來時,已不見人蹤,只聽到青山綠水間傳來的歌聲。再回頭看江水連著天邊,山岩上的白雲像是在互相追逐。此詩在描寫自由自在的漁夫形象裏,體現出物我一如、無所挂礙的心境,這也正是禅的境界。所以後來禅師們常把後兩句詩作爲參悟的對象。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學家,他關心民生疾苦,曾提出“詩歌合爲時而著,文章合爲事而作”的詩歌理論,他的詩以淺白易懂,哲理深刻而受到曆代讀者的歡迎。白居易同時還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的許多詩歌闡釋了佛理和他對修持的體驗。他的《在家出家》詩雲:

  衣食支吾婚嫁畢,從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鳥,朝飯心同乞食僧。清唳數聲松下鶴,寒光一點竹間燈。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喚妻呼多不應。

  這首詩歌表達詩人抛掉俗務,專心修道的情感。他另有一首《病中詩十五首·答閑上人來問因何風疾》詩:

  一床方丈向陽開,勞動文殊問疾來。欲界凡夫何足道,四禅天始免風災。

  詩中表達了詩人白居易一心向道的決心和信心。他還有一首《戲禮經老僧》:

  香火一爐燈一盞,白頭夜禮佛名經。何年飲著聲聞酒,直到如今醉未醒。

  詩中表達了詩人追求修行較高果位的願望。

  元稹也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也喜歡談禅說道。如:

  百年都幾日,何處苦囂然。晚歲倦爲學,閑心易到禅。病宜多宴坐,貧似少攀緣。自笑無名字,因名自在天。

  詩中元稹以佛家的那種出世、超脫的思想融入詩歌之中,最後告訴大家佛不在學,禅不在修,只要自己的內心清淨了,也就到了禅境。表明的正是禅宗那種不可外求,即心即佛的主旨思…

《佛教文學觀 叁、文人佛教文學作品 一 文人的佛理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