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土的必然性,同时也依此「即心」的念佛理观,统一并深化了持名念佛的精神内涵。以此「即心持名念佛」的统一概念为出发,第四章中,更检别了一些对净土修行的误解与迷失。尤其对日本净土真宗,亦做了一些关键性的评破,以期使净土教法能回归到佛法理性的基础上来。最后则在第五章中,以第十八愿为核心,在即心念佛的理观下,更开出完全他力导向的「本愿念佛」法门,以收摄一部份须以心外求佛为方便的净宗行者。在天台中道实相的认知下,理事既是相即不离,不一不异,则事念即是理念,念他若极,还成念自。然虽自他不异,而于摄生份上,却有方便力用之应机不同,因此更将本愿信心导入即心持名念佛之中,则不但能有理念统一之效,尤其在现实上,更能收到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佛法利生之究竟悲愿利益。本愿念佛与即心持名念佛的结合,在理上,可以彻底统一事理、凡圣、自他和禅净的修行差异;在事上,则可以综摄贤愚、进懈、激羸的根机差别。因此这应该算是阿弥陀佛念佛法门,的一项最完备修行理念了。
因此,「具足本愿信心的即心持名念佛三昧」之提出,可说正是本文的最终结论,也是本文给当前净土教行者的一项修行建议。总的来说,既修「即心」的理观,则于念佛的实相内涵,具有真实而理性的信心,能生起笃定勇猛的行力,而不会轻易地人云亦云起疑生退。既有「持名」的方便,则下下根之人亦能行持,可谓会极究竟(即心故)于极善巧(称名即是即心实相故)中,但能称名,不劳观想,不必参究,自得念佛往生之大益。既依「本愿」的信心,则持名非必求一心,但能信心坚固,愿心恳切,随缘消业莫造新殃,仰仗佛愿功德摄受加被,临终往生,则念佛时自能安心决定,不再患得患失!依于这样的净土修行观,则阿弥陀净土法门,至圆顿至直捷,至方便至快速,横赅八教竖彻五时的美称密意,可以当之无愧矣!而本文欲使净土法门之精神内涵深化,且又能应机广博的原始想法,也或者能够稍稍达成吧。
参考书目:
1.《佛说无量寿经》二卷 曹魏·康僧铠译《大正》卷12页265。
2.《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 刘宋·良耶舍译《大正》卷12页340。
3.《佛说阿弥陀经》一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卷12页346。
4.《往生论注》 后魏·昙鸾大师批注《大正》卷40页826。
5.《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 后魏·昙鸾大师撰《大正》卷47页1。
6.《观无量寿经疏》一卷 隋·智者大师说《大正》卷37页186。
7.《净土十疑论》一卷 隋·智者大师说《大正》卷47页77。
8.《五方便念佛门》一卷 隋·智者大师撰《大正》卷47页81。
9.《佛说阿弥陀经义记》一卷 隋·智者大师说《大正》卷37页477。
10.《摩诃止观》卷五 隋·智者大师说《大正》卷46页54。
11.《观无量寿经疏》四卷 唐·善导大师集记《大正》卷37页245。
12.《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一卷 唐·善导大师撰《大正》卷47页448。
13.《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六卷 明·知礼大师述《大正》卷37页195。
14.《佛说阿弥陀经略解》一卷 明·大佑大师述《卍续》卷22页422。
15.《佛说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二卷 明·传灯大师钞《卍续》卷22页423。
16.《净土生无生论》一卷 明·传灯大师撰《大正》卷47页381。
17.《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一卷 明·藕益大师解《大正》卷37页363。
18.《净土教概论》日·望月信亨着 释印海译美国法印寺印行。
19.《佛光大辞典》光盘版 佛光出版社。
20.《印光法师嘉言录》李圆净编 流布本。
21.《净土深义》释法藏述 高雄·谛听文化有限公司。
[1]元兴元年(402)师与刘遗民等百余人,创立白莲社,专以念佛求生西方为修行法门,一生有三次于定中见佛。见《梁高僧传》卷六。
[2]师为当时著名之四论(《中》、《百》、《十二门》及《大智度论》)学者,以空宗思想批注世亲菩萨(有宗)所造之《往生论》,影响后世弥陀净土教理及修行思想甚钜。《续高僧传》卷六谓师寂于东魏兴和四年(542),然其它文献中有异说,有认定为寂于高齐天保五年(554)之后者。
[3]参考日·望月信亨着《净土教概论》第十~二十章。
[4]此指政治环境的动荡,长期佛门人才凋零,及佛法解行传承丧失等因素而言。
[5]康译《佛说无量寿经》上卷云: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大正》卷12页268下)
闻佛名号尚有如是功德,何况称念!
[6]从他人听闻佛法而生信仰,依此信仰而修行之谓。见《佛光辞典》<随信行>条(6349)。
[7]《净土生无生论》序云:
敬采经论秘密旨,阐明净土生无生,普使将来悟此门,断疑生信阶不退。(明·幽溪传灯尊者着《大正》卷47页381上~中)。
[8]主要是唐·善导大师。参考亲鸾等人之著作可知。
[9]《大正》卷12页266下。
[10]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泛指一切轮回众生所居之世界。
[11]三障即:业障、报障、烦恼障三者。
[12]《大正》卷12页341中。
[13]《大正》卷12页272中。
[14]《大正》卷12页268上。
[15]《大正》卷26页41中。
[16]《大正》卷26页42下。
[17]《大正》卷40页832下。
[18]《大正》卷12页267中。
[19]《大正》卷47页78下。
[20]《大正》卷40页826中。
[21]《大正》卷12页347中。
[22]《大正》卷12页348上。
[23]例如唐·宗密大师即将念佛法门分为「称名」、「观想」、「观像」及「实相」等四类念佛法门(见《佛光大辞典》页1804)。
[24]指《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及《佛说阿弥陀经》等三部而言。
[25]本文标题为「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云,而未将「本愿念佛」写入者,主要是因为本愿念佛亦摄入持名念佛之中故。
[26]见注21。
[27]「心一境性」即禅定的效果,尤指忆持不忘所缘境的意思。
[28]《大正》卷12页347中。
[29]《大正》卷12页268上。
[30]唐·善导大师即依此而提倡「本愿念佛」之行,下第五章中当再说明。
[31]见第五章注92所引之文。
[32]《大正》卷12页346上。
[33]《大正》卷37页364下~365上。
[34]关于藕祖在引文中提到,何以念佛一句是「无上了义」及「最极圆顿」的问题,将在下一章讨论到「实相念佛」时说明之。
[35]《弥陀经》中佛陀告舍利弗说:「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又说「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大正》卷12页347中)乃至于经末亦言此经为「难信之法」(《大正》卷12页348上)等,皆可说明偏赞「持名」的特别性。
[36]《大正》卷47页77下。
[37]五门者:第一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第二观相(想)灭罪念佛三昧门,第三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第四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第五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大正》卷47页82上)
[38]《大正》卷47页82中。
[39]《大正》卷37页370下~371上。
[40]见注28所引经文及前段本文说明可知。
[41]《大正》卷37页371中。
[42]出处见注41。然此已属于「实相念佛」部份,于第四章中当再说明。
[43]《卍续》卷91页818下。
[44]出处同上,此亦属「实相念佛」部份,下章当明。
[45]《大正》卷37页371中。依文所见,理持与事持并不即对应于理一心或事一心,当知。
[46]《大正》卷37页371下。
[47]同上。
[48]见《印光法师嘉言录》流布本,页6。
[49]《大正》卷37页195上~中。
[50]所言性德者,有「内含」之义,意指虽具有如是本质,而尚未透过一心三观修显之谓。
[51]四种三昧者,即一行(常坐)三昧、般舟(常行)三昧、法华、方等、(半行半坐)三昧及觉意(非行非坐)三昧。文见《摩诃止观》。
[52]《大正》卷37页195中。
[53]同注52。
[54]同注52。
[55]《大正》卷46页54上。
[56]《大正》卷37页197下。
[57]见注41~44所引之文。
[58]《卍续》卷91页818下。
[59]《卍续》卷91页820下。
[60]同注58。
[61]见注42所引之文。
[62]《大正》卷37页197下。
[63]《大正》卷47页382下。
[64]见注45所引之文。
[65]见注46所引之文。
[66]见注59所引之文。
[67]《大正》卷37页220下。
[68]《大正》卷37页220下。
[69]《法华经》<方便品>云:
乃至举一手,成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大正》卷9页9上)
又<普门品>云:
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大正》卷9页57下)皆是称性功德不会空废的明证。
[70]八教即指天台藏、通、别、圆及渐、顿、秘密、不定等化法、化仪八教。
[71]五时即天台、华严、阿含、方等、般若及法华盘等五时。
[72]语出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彼文云:
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大正》卷47页78上)。
[73]《大正》卷37页371中。
[74]见《灵宗论》卷七·藕益大师撰。
[75]见注45所引之文。
[76]语出<易行品>,见《大正》卷26页41中。
[77]参阅《选择本愿念佛集》日·源空撰,《大正》卷83页1。
[78]与此类似的破斥,于《要解》中亦有论及,彼文云:
若无平时七日工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令《观经》所明下品下生五逆十恶之人,现世不曾修行,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得遇善友,闻便信愿。如此等事,万中无一,岂可不预辨资粮,乃侥幸于万一哉?《大正》卷37页371下。
[79]参考《阿弥陀经》 《大正》卷12页346下。
[80]见注45所引之文。
[81]见注28所引之文。
[82]见注45所引之文。
[83]《大正》卷12页350上。
[84]语出藕益大师《弥陀要解》五重玄义第二明宗段(《大正》卷37页364下。)
[85]此处讨论以古来通用的康译《无量寿经》为本,见《大正》卷12页267下~269中。
[86]参考《净土深义》释法藏述 高雄·谛听文化有限公司出版。
[87]《大正》卷12页268上~中。
[88]植诸德本者,《无量寿经》中未明言所指为何,然《观无量寿佛经》中有云「三福」乃「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者或即属之?文云: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大正》卷12页341下。)
由以上三福的内容看,光最平常的「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之「世福」,都不是一般世俗人所能行者,何况余二戒福与行福?
[89]《大正》卷12页272中。
[90]《大正》卷12页346上。顺便一提,《无量寿经》中十八愿排除「五逆」之人,而观经下品下生中却容许五逆得生,其原因乃在造罪之人的根器差别及法门定散力用不同故。详见智者大师《观经义疏》(《大正》卷37页193中。)
[91]《嘉言录》页1。
[92]见注39所引之文。彼文云:
若信愿坚固,纵使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
[93]《大正》卷37页272中。
[94]同注93。
[95]《金刚经》《大正》卷8页765上。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