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P5

  ..续本文上一页,但因内容太广太细之故,不易为众生所总持;其次若忆念第二类愿,虽能生起信仰之心,但因佛德太深不可思议之故,障重凡夫亦恐难忆持。唯有第三类愿简洁具体,直指凡夫往生之机,既明确易晓,而最重要的是此三愿直接与众生往生的关键因素有关,因此凡夫众生易于用心忆念,诚为众生忆念之首要!摄生三愿之文今引述如下:

  〔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遶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87]。

  再依此三愿所示的众生往生之不同关键看,第二十愿须先「植诸德本[88]」而后方以此功德「至心回向」,这对于障重业深,平日悠悠忽忽少有善行的众生并非易事。第十九愿云「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这虽是大乘行人必备之条件,但却不是一般佛弟子所能做到的,何况一般初闻佛法之人?唯有第十八愿云「至心信乐」、「乃至十念」,明明白白地显示既不要求先「植诸德本」(一般凡夫亦恐难行)亦未要求必须「发菩提心」,而只是要求以「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为前提,再以「乃至十念」为方便,只要不「诽谤正法(断往生正信故,障信心不发)」、不造「五逆」罪(恶业深重障临终正愿之生起),则必能依着信乐之心,临终十念而得往生。这正是本章开头所提:既不能即心念佛,又不能持名至一心不乱时,仍得以信仰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功德,而得往生的最佳理论依据!在本经下卷之首,亦有一段几乎完全一样的说明: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89]。

  

   与十八愿特别不同的,是此处已从临终「十念」甚至又简化为「乃至一念」了。「信心」「欢喜(欣求心)」与「至心回向(愿生心)」已成了往生的最重要关键。这是本愿信心念佛的最重要特色——既不要求实相念佛,亦不要求一心不乱,甚至连最平常的「植众德本」也已不再强调。而众生往生的关键,即放在对阿弥陀佛本愿(第十八愿)摄受的信仰承担上。只要行者真心信仰,全盘接受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中所发的,几乎是无有条件的摄受众生往生之愿,平时常作如此正思维,则临终之时,心中充满了信乐而无有疑心、恐惧等。如此必能在心不颠倒、正愿现前的情况下,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此乃本愿信心持名念佛法门的修法相貌。可以说,这也正是十方诸佛彻底大悲心的显露与大用,亦即净土法门超胜、难信与至圆至顿的所在。

  如此彻底救度的法门,由于是众生最后得救度之所依,因此在《观无量寿经》中,世尊亦将之安立在对下品下生极恶众生的救度上,如彼文云: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即心念乃至持名一心不乱地念),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归命(南无)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月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90]。

  文中所言「五逆十恶具诸不善」的世间恶人,尚能「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即「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而「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前文所言,十八愿所摄众生并未被要求「植众德本」,乃至「念佛一心」等,是可以成立的!弥陀本愿信心念佛法门,具有如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力用,诚是唯有佛与佛乃能知之究竟的无上秘密法门,故佛陀才会于《阿弥陀经》中无问自说,也无怪乎印光大师赞言:

  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91]。

  此一法门以阿弥陀本愿的加持为根本,以众生深切对阿弥陀佛本愿摄受功德的全然仰信为方便,而得以生佛机感相应蒙佛接引往生,这是彻底的他力信仰法门。然而关于依信、愿力而往生的念佛法门,其实藕益大师亦于《要解》中,提示过这个观念,只是在当时的时代因缘下,未曾特别强调此一本愿信心念佛法门罢了[92]。唯在唐朝之善导大师,则曾特别提倡此一本愿功德信心念佛法门,彼于《观经疏》卷四中即曾特别强调,必须完全仰信阿弥陀佛本愿摄受的信心法门,彼文云:

  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深信自己是「罪恶凡夫」,唯有仰仗佛愿摄受,「乘彼愿力」方能得救,正是本愿信心念佛法门的特色。除了如上劝导行者专信以外,善导大师又将求生西方之行分为正、助、杂三行,其中: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93]。

  大师判此「专念名号」为净土修行的「正行」,至于诵经、观想、观像、忆念极乐依正庄严、礼敬供养等,皆名「助行」,除此之外一切余善皆名「杂行」[94]。由此可知,以提倡「本愿信心念佛法门」最力的善导大师之见解来看,此一法门的实践,其实也是以「持佛名号」为行相的。只不过其用心方法,乃是以「完全仰信阿弥陀佛之他力摄受往生」为念佛的所缘境罢了。这与专心持名,求得念念相应清净本性的一心不乱之持名念佛,或以即心之理观而持名念佛之修持方法,皆有所不同。

  (二)具足本愿信心的即心持名念佛三昧观之提出

  由上节的讨论可知,本愿信心念佛的特色,是以完全归投阿弥陀佛的本愿加持为念佛的忆念所缘。而之所以能如此的归投仰信,主要来自两种原因或力量:一者依于《无量寿经》看,是由于「至心信乐」阿弥陀佛第十八大愿的摄生功德,而生起一种全然的托付之信仰,从而顺应于本愿(第十八愿)而得以往生。二者依于《观无量寿经》看,则是由于逆恶重罪众生,由于地狱恶相现前,故生起大恐怖大忏悔。复缘于过去善缘的成就,感得善知识现身开导,遂生大安心而坚定投靠阿弥陀佛之本愿加持,从而念佛灭罪,蒙佛接引往生。

  其实若从实相念佛的角度看,既然一切诸法不从外得,则所谓本愿加持者、所谓摄生功德者,那一样不是在当下这一念心性中具足?又岂有那一法而在心外可得?因此仰信他佛即是仰信自性佛,投归他佛若极,则与念自性佛又有何异?既是念自佛,则一切灭罪、往生、依正等功德岂不油然从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中生起?行人只要信得及,愿得切,十念乃至一念何有不随自性阿弥陀而往生唯心净土之理?所谓「不思议难信之法」者,正是的指这一念不思议法界心体而言,离此心体之外那还有一可思议法可得?只缘众生障重怯懦,一闻实相不思议即心法门,即茫然无措。故大圣宏慈于实相法中,开种种之方便以摄取种种之机类,而虽设种种之法门,又岂有一法门非中道实相之法门?故云:「一切法皆是佛法[95]」也。据此而言,则本章所说之「本愿信心」念佛法门者,其实也都有其中道实相的内涵在,此法门所成就的功德力用也都是真实不虚的。

  然而虽是如此,但法门功用各有偏重及应机之功,亦不可偏废。例如末法时代,欲专心持名念佛以证一心不乱即已不易,何况带有理观的即心持名念佛?但既使是如此,我们仍须研究「即心持名念佛」的深义,以求深化净土行者对念佛的信心与行力,同时也避免他宗的轻慢及本宗修行的肤浅化。再从另一个面向看,我们却也不可为了深化念佛,而舍弃了类如他力信仰,十念亦得往生的「本愿念佛」法门之利生方便。这也正是本文要在处理完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后,尚要进一步提出「综合本愿信仰的即心持名念佛三昧法门」之主要用意所在。毕竟这样的综合修法:进,可以让我们现证中道实相;退,至少还可以让我们安心决定地,有着随时可以仰仗佛力,带业往生的笃定和笃信。可谓理事圆融,具体可修,而又现实与理想兼顾也!

  六、结 论

  教理不彰,修行理路不清楚,乃至念佛的趣向于表面化、形式化,是近五十年以来,台湾净土宗发展的主要弊病。虽然佛七、念佛会等时有所闻,而且也据点不少,但是大部份的台湾现代净宗行者,总让人感到,努力与收获,理解与信心彼此不成比例,一方面念佛不知用心方法,另一方面又悠悠忽忽地提不起信乐勇猛的念佛真情,虽然目前仍有大部份人在念佛,但总感到虚应事故的多,信心坚固的少。不但念佛的人口正急速的在老化当中,而且大部份学院出身的年轻人,愿意真心念佛的就又更少了,再加上整体的解行不力,已使得净土宗的传持,渐渐地亮起了红灯。因此如何在既有的通俗净土修持法门当中,找到一条既深刻而又具有圆融性的净土修行理论之路,既能融通并提升各类的净土教理及修持,同时也能达到理事圆融、标本兼顾、具体可修的目的,正是今后净宗学人该特别注意的地方,而本文之所以如此立题的原因也正在此。

  本文先以经、论的文字,证明阿弥陀净土教法的殊胜及修行方向,确立净土修行的存在价值和地位。从而说明了以信、愿、持名为净土修行主轴的看法,乃有其经证,而且也是龙树、罗什、智者、善导乃至藕益等西天东土,诸大师所一致认可的净土宗修持法门。在确立了「持名念佛」的坚定合理性与殊胜性之后,即以天台的核心性具思想为基础,首先说明了「实相念佛」的意义。并透过《妙宗钞》所提出的,以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为吾人现前一念能念之心的概念,不但解析了自性弥陀及唯心净…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