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难信之法,自来西天东土诸祖婆心共劝者,其意在此。诸有闻者见者,岂有不踊跃涕零,感恩佩戴而安心力行者乎?
(三)料 简
总结上节所述,众生既以法界圆融不思议之实相心体而念佛,又依天台之见,众生介尔一念心性具足理具事造三千法界(即全体法界),则此一念心体即性具性造弥陀功德、相好、光明、本愿乃至主伴依正一切极乐庄严妙相情无情等境界。因此所念之佛乃至其功德本愿等,即全在此一念能念之心中,既在能念之心中,则众生正念佛时,或修观想,或睹像仪,或忆功德,或念相好,或参实相,或但称圣号,当时之心性或正念不乱或散心昏倒;或知实相,或不了实相,随举一行则全体皆是一念三千理具事造法界圆融不思议心体的觉性大用。总之无论定、散,了、闇,自性弥陀愿力之加持自在其中,唯心净土依正庄严如在目前。故只随念佛功行浅深而论证境高低,岂因作意参究实相义理之有无而别行果。如此行者,近可净土生而无生[72],远可达心即佛,即心作佛,当下根尘迥脱,成就诸佛无上深妙禅定。所谓心净国土净,而虽心净土净,亦不碍西方十万亿佛土外,有佛号阿弥陀,莲花化生德水游戏等。由以法界圆融之心体,念此一句法界圆融无欠无余之弥陀圣号,而又入此一法界圆融大觉海中,无一法从外而得,亦无一法而非圆融大觉之体,功德不从他得,往生不由外觅故。此正是持名念佛于至简至易中,有至究竟至圆顿之内涵与功德的理论所在!故《要解》赞云: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可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而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73]。
问:既不知实相之理,则不了即心是佛,但可名为持名念佛,岂可名之为即心持名念佛?
答:此有二解,就事而论,既无即心之理观,以但持名故,只名为「持名念佛」可耳。依理而谈,行者虽不知即心之理,但以法界圆融不思议实相之体,有任运熏化起用之功故,而有即心之实,故名与不名等。
问:既名与不名等,但教「持名念佛」可耳,而更说「即心持名」者?
答:此有多意当知,一者,更发行人增上心故。为使信心行人不滞于事修,更以理观增上念佛行持,可谓顺风扬帆灭罪速而成效宏也。
二者,令行者措心有据,慕修高胜故。即心之理虽本现成,不假言教其德不彰,德既彰显则慕修有据也。
三者,事理二修勿使混滥故。持名者事修也,即心者理观也,虽一而二。前者但念他佛,后者合念自他二佛[74],法门不同,故立二名也。
四者,断疑生信,免生退堕故。另立即心持名,使知持名修法有实相妙理及自性弥陀功德之加持在,勿因现前稍不得力而生疑退之心。且可因了解即心之理,而知功不唐捐,更能安心克期取证也。
五者,显佛法融通,同一味故。虽有事持、理持二法之异,论其果证则无有别[75],故二而不二,融通一味也。
六者,显方便即究竟故。持名念佛者,事修中至简至易之方便也;即心念佛者,理观中至圆至顿之究竟也。于至方便之事修中,而有至究竟之理观,岂非方便即究竟耶?
七者,使他宗勿生轻慢故。宗门向来以向上一着为但接上上根者自许,而轻慢念佛为简易。或有一类学教之人,观论中有云「下劣怯懦[76]」等语,即作法门下劣解,殊不知唯有高胜不思议法门,方能救度下劣怯懦众生。今以即心实相之正观,融通持名念佛之事修,上来二人可止慢见矣!
八者,补净土真宗行者之偏激与无知故。彼辈以十八愿为本,崇他力之信仰,本无可厚非。唯彼等不了佛乘,不知即心之理,不明他力即是自力,信自若极,他力亦极之深义。反讥毁东土诸祖为不了信心[77]。彼辈误把弥陀佛之他力信仰方便视为究竟,而投以纯凡夫的宗教激情,不但失去理性起增上痴慢,而且也有谤法谤僧之嫌。眼前虽有令愚情凡夫以情见往生(但有信乐,五逆十念亦生故)之利,未来则有自赞毁他,骂谤他宗,毁坏正法之非,善学诸仁者不可不深思而细辨之!今更以即心念佛之教,阐示若自力,若他力,若自他二力合,无一不可之理,则彼类激慢之情见可以休矣!
问:若定若散既皆法界不思议心体之妙行,善心念佛亦可,而劝专志勤修者?
答:当知吾人无始业习,深细难除,茍临终因业力牵故,正念不现正愿难起,则临终往生顿成虚设。虽念佛之时,无论昏散,全体皆是自性心体之妙用,然现前有随缘力用之别。今既不了即心念佛之理,复又悠悠泛泛度日,则少许佛号称性之功德,只如金沙在矿,岂有现生转我依正修恶业报,而得往生极乐之功耶?劝专志勤修,勿以理而废事者,用意在此[78]!
次若行人了即心之理,则念佛欢喜从心而出,了知自性弥陀本愿加持摄受,本不从心外而得,念自佛即是念他佛,则克志专修何待他言?
问:既一切法皆是佛法,即是心具心造,则何妨修他行,念他佛,何故专修净土,专念弥陀?
答:虽于理上一切法皆从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中具,然于事上则有缘起差别之义。故虽佛佛心具,法法平等,然弥陀因地五劫思维,四十八愿度化众生等,与他佛本愿不同故。摄受众生同生极乐之因缘深厚,而本愿加持之力殊胜,故十方诸佛出广长舌而共赞,吾等众生专修专念者,既应弥陀之本愿,亦顺诸佛之教语也。
五、本愿信心念佛之补助
由前一章的讨论得知,以理体观之,无论何种念佛,都是法界圆融不思议理具事造三千性相之实相心体的妙用,虽念他佛,其实即是心具心造,心是心作的念自性佛。反之,虽念自性之弥陀,求生唯心之净土,然亦不坏从是西方十万亿佛土外有佛号阿弥陀,有世界名曰极乐[79]。故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之事,既了了分明炽然普摄十方众生,亦且不在吾人一念心性之外也,此乃即心念佛圆顿大乘之妙义也。依于此义,则执持圣号但能信、愿坚固,无论知不知即心之理,皆可证得事一心或理一心而得往生之益,此事藕祖已于《要解》中有所阐释[80]。
(一)本愿信心念佛法门之建立
但若细心考察此事,尚有一个问题是:若众生不了即心之理(此即念自佛),或烦恼粗重不堪实践即心持名之念佛(念自他佛),而但持名念佛又功夫尚未成片,未证得一心时,该众生是否仍有机会得以往生?又当依何理论而得往生?此诚关乎末法障重众生,往生之行是否得以成就的最重要问题点!欲解答此问题,当从净土三根本经典加以考察,如《阿弥陀经》往生行段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81]。
经文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这一向是净宗行者所熟悉的理念,然而关键中的「一心不乱」,所指除了如向来所沿用的事一心及理一心两种解释[82]以外,是否尚有其它可能?在玄奘大师所异译的同经文中,该段经文的内容如下:
若有净信诸善男子……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维,若一日夜……或七〔日夜〕,系念不乱。是善男子……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83]。
我们注意到:什大师译文中的「执持名号」,今已改为「闻已思维」,而依于此思维,则什大师译文中的一心不乱亦改为「系念(此思维)」而「不乱」,依此一日乃至七日的思维不乱为因,感得行者临终时弥陀与诸圣众现前围绕,「慈悲加佑」行者,以使行者(「是人」)能在「(命)终(之)时」「心不颠倒」(或「令心不乱」)地往生极乐。译文的关键仍在「系念不乱」上,然而系念什么呢?前面既言「闻已思维」,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这思维的「内容」,正是所欲系念的所缘境,然而又思维什么呢?前文又云:得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之)名号」及「极乐世界(之)功德庄严」,原来正是思维(也是系念)名号之下,所包含的弥陀佛无量劫来,修因证果所成就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以及依此功德所庄严成就起来的「极乐世界」。在什大师所译的经文里,只将之以「闻说阿弥陀佛」简示之,而要求「执持名号」。在名以召德[84]的认知下,即可了解到其实所谓执持名号的意思,就是要在称佛名号的同时,忆(系)念阿弥陀佛的无边功德,与其所成就的极乐世界之庄严!然而阿弥陀佛的无边功德,及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又是什么呢?《阿弥陀经》的正宗分中固然广示了极乐世界的诸种庄严,众生忆念能令生起愿乐之心诚无疑议。唯有关阿弥陀佛之名号功德,则该经着墨较少,再者若欲对阿弥陀佛之名号功德生起忆念之行,则以因地之本愿为所缘当是最契机者。盖佛佛道同,功德平等,唯依其本愿之不同而有缘起之差别相,十方诸佛之所以共赞阿弥陀佛亦是赞此。因此,《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因地之四十八大愿[85],正是忆念名号功德的主要所缘境。然而再深入地理解此四十八愿之内涵,吾可以将此四十八愿大致分为三类[86]:第一类为主伴依正庄严愿,共有三十三愿,主要为有关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众生依正庄严之愿文,此正与《阿弥陀经》所示极乐世界之诸种庄严相应。第二类为名号功德愿,共有十二愿,主要说明称闻阿弥陀佛圣号之功德等事,正与上文所引「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等句相应。第三类为摄生往生愿,共有三愿,主要说明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之行,及众生往生极乐之机(关键)。在此三类愿行之中,第一类及第二类愿文所显之功德,固然亦是称佛名时忆念的所缘,然而众生心粗躁动,若忆念第一类愿,虽能生起好乐之心…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