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P4

  ..續本文上一頁爲難信之法,自來西天東土諸祖婆心共勸者,其意在此。諸有聞者見者,豈有不踴躍涕零,感恩佩戴而安心力行者乎?

  (叁)料 簡

  總結上節所述,衆生既以法界圓融不思議之實相心體而念佛,又依天臺之見,衆生介爾一念心性具足理具事造叁千法界(即全體法界),則此一念心體即性具性造彌陀功德、相好、光明、本願乃至主伴依正一切極樂莊嚴妙相情無情等境界。因此所念之佛乃至其功德本願等,即全在此一念能念之心中,既在能念之心中,則衆生正念佛時,或修觀想,或睹像儀,或憶功德,或念相好,或參實相,或但稱聖號,當時之心性或正念不亂或散心昏倒;或知實相,或不了實相,隨舉一行則全體皆是一念叁千理具事造法界圓融不思議心體的覺性大用。總之無論定、散,了、闇,自性彌陀願力之加持自在其中,唯心淨土依正莊嚴如在目前。故只隨念佛功行淺深而論證境高低,豈因作意參究實相義理之有無而別行果。如此行者,近可淨土生而無生[72],遠可達心即佛,即心作佛,當下根塵迥脫,成就諸佛無上深妙禅定。所謂心淨國土淨,而雖心淨土淨,亦不礙西方十萬億佛土外,有佛號阿彌陀,蓮花化生德水遊戲等。由以法界圓融之心體,念此一句法界圓融無欠無余之彌陀聖號,而又入此一法界圓融大覺海中,無一法從外而得,亦無一法而非圓融大覺之體,功德不從他得,往生不由外覓故。此正是持名念佛于至簡至易中,有至究竟至圓頓之內涵與功德的理論所在!故《要解》贊雲: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可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而爲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73]。

  問:既不知實相之理,則不了即心是佛,但可名爲持名念佛,豈可名之爲即心持名念佛?

  答:此有二解,就事而論,既無即心之理觀,以但持名故,只名爲「持名念佛」可耳。依理而談,行者雖不知即心之理,但以法界圓融不思議實相之體,有任運熏化起用之功故,而有即心之實,故名與不名等。

  問:既名與不名等,但教「持名念佛」可耳,而更說「即心持名」者?

  答:此有多意當知,一者,更發行人增上心故。爲使信心行人不滯于事修,更以理觀增上念佛行持,可謂順風揚帆滅罪速而成效宏也。

  二者,令行者措心有據,慕修高勝故。即心之理雖本現成,不假言教其德不彰,德既彰顯則慕修有據也。

  叁者,事理二修勿使混濫故。持名者事修也,即心者理觀也,雖一而二。前者但念他佛,後者合念自他二佛[74],法門不同,故立二名也。

  四者,斷疑生信,免生退墮故。另立即心持名,使知持名修法有實相妙理及自性彌陀功德之加持在,勿因現前稍不得力而生疑退之心。且可因了解即心之理,而知功不唐捐,更能安心克期取證也。

  五者,顯佛法融通,同一味故。雖有事持、理持二法之異,論其果證則無有別[75],故二而不二,融通一味也。

  六者,顯方便即究竟故。持名念佛者,事修中至簡至易之方便也;即心念佛者,理觀中至圓至頓之究竟也。于至方便之事修中,而有至究竟之理觀,豈非方便即究竟耶?

  七者,使他宗勿生輕慢故。宗門向來以向上一著爲但接上上根者自許,而輕慢念佛爲簡易。或有一類學教之人,觀論中有雲「下劣怯懦[76]」等語,即作法門下劣解,殊不知唯有高勝不思議法門,方能救度下劣怯懦衆生。今以即心實相之正觀,融通持名念佛之事修,上來二人可止慢見矣!

  八者,補淨土真宗行者之偏激與無知故。彼輩以十八願爲本,崇他力之信仰,本無可厚非。唯彼等不了佛乘,不知即心之理,不明他力即是自力,信自若極,他力亦極之深義。反譏毀東土諸祖爲不了信心[77]。彼輩誤把彌陀佛之他力信仰方便視爲究竟,而投以純凡夫的宗教激情,不但失去理性起增上癡慢,而且也有謗法謗僧之嫌。眼前雖有令愚情凡夫以情見往生(但有信樂,五逆十念亦生故)之利,未來則有自贊毀他,罵謗他宗,毀壞正法之非,善學諸仁者不可不深思而細辨之!今更以即心念佛之教,闡示若自力,若他力,若自他二力合,無一不可之理,則彼類激慢之情見可以休矣!

  問:若定若散既皆法界不思議心體之妙行,善心念佛亦可,而勸專志勤修者?

  答:當知吾人無始業習,深細難除,茍臨終因業力牽故,正念不現正願難起,則臨終往生頓成虛設。雖念佛之時,無論昏散,全體皆是自性心體之妙用,然現前有隨緣力用之別。今既不了即心念佛之理,複又悠悠泛泛度日,則少許佛號稱性之功德,只如金沙在礦,豈有現生轉我依正修惡業報,而得往生極樂之功耶?勸專志勤修,勿以理而廢事者,用意在此[78]!

  次若行人了即心之理,則念佛歡喜從心而出,了知自性彌陀本願加持攝受,本不從心外而得,念自佛即是念他佛,則克志專修何待他言?

  問:既一切法皆是佛法,即是心具心造,則何妨修他行,念他佛,何故專修淨土,專念彌陀?

  答:雖于理上一切法皆從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中具,然于事上則有緣起差別之義。故雖佛佛心具,法法平等,然彌陀因地五劫思維,四十八願度化衆生等,與他佛本願不同故。攝受衆生同生極樂之因緣深厚,而本願加持之力殊勝,故十方諸佛出廣長舌而共贊,吾等衆生專修專念者,既應彌陀之本願,亦順諸佛之教語也。

  五、本願信心念佛之補助

  由前一章的討論得知,以理體觀之,無論何種念佛,都是法界圓融不思議理具事造叁千性相之實相心體的妙用,雖念他佛,其實即是心具心造,心是心作的念自性佛。反之,雖念自性之彌陀,求生唯心之淨土,然亦不壞從是西方十萬億佛土外有佛號阿彌陀,有世界名曰極樂[79]。故彌陀佛四十八願度衆生之事,既了了分明熾然普攝十方衆生,亦且不在吾人一念心性之外也,此乃即心念佛圓頓大乘之妙義也。依于此義,則執持聖號但能信、願堅固,無論知不知即心之理,皆可證得事一心或理一心而得往生之益,此事藕祖已于《要解》中有所闡釋[80]。

  (一)本願信心念佛法門之建立

  但若細心考察此事,尚有一個問題是:若衆生不了即心之理(此即念自佛),或煩惱粗重不堪實踐即心持名之念佛(念自他佛),而但持名念佛又功夫尚未成片,未證得一心時,該衆生是否仍有機會得以往生?又當依何理論而得往生?此誠關乎末法障重衆生,往生之行是否得以成就的最重要問題點!欲解答此問題,當從淨土叁根本經典加以考察,如《阿彌陀經》往生行段雲: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81]。

  經文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這一向是淨宗行者所熟悉的理念,然而關鍵中的「一心不亂」,所指除了如向來所沿用的事一心及理一心兩種解釋[82]以外,是否尚有其它可能?在玄奘大師所異譯的同經文中,該段經文的內容如下:

  若有淨信諸善男子……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維,若一日夜……或七〔日夜〕,系念不亂。是善男子……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衆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舍命已隨佛衆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83]。

  我們注意到:什大師譯文中的「執持名號」,今已改爲「聞已思維」,而依于此思維,則什大師譯文中的一心不亂亦改爲「系念(此思維)」而「不亂」,依此一日乃至七日的思維不亂爲因,感得行者臨終時彌陀與諸聖衆現前圍繞,「慈悲加佑」行者,以使行者(「是人」)能在「(命)終(之)時」「心不顛倒」(或「令心不亂」)地往生極樂。譯文的關鍵仍在「系念不亂」上,然而系念什麼呢?前面既言「聞已思維」,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這思維的「內容」,正是所欲系念的所緣境,然而又思維什麼呢?前文又雲:得聞「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之)名號」及「極樂世界(之)功德莊嚴」,原來正是思維(也是系念)名號之下,所包含的彌陀佛無量劫來,修因證果所成就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以及依此功德所莊嚴成就起來的「極樂世界」。在什大師所譯的經文裏,只將之以「聞說阿彌陀佛」簡示之,而要求「執持名號」。在名以召德[84]的認知下,即可了解到其實所謂執持名號的意思,就是要在稱佛名號的同時,憶(系)念阿彌陀佛的無邊功德,與其所成就的極樂世界之莊嚴!然而阿彌陀佛的無邊功德,及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又是什麼呢?《阿彌陀經》的正宗分中固然廣示了極樂世界的諸種莊嚴,衆生憶念能令生起願樂之心誠無疑議。唯有關阿彌陀佛之名號功德,則該經著墨較少,再者若欲對阿彌陀佛之名號功德生起憶念之行,則以因地之本願爲所緣當是最契機者。蓋佛佛道同,功德平等,唯依其本願之不同而有緣起之差別相,十方諸佛之所以共贊阿彌陀佛亦是贊此。因此,《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因地之四十八大願[85],正是憶念名號功德的主要所緣境。然而再深入地理解此四十八願之內涵,吾可以將此四十八願大致分爲叁類[86]:第一類爲主伴依正莊嚴願,共有叁十叁願,主要爲有關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衆生依正莊嚴之願文,此正與《阿彌陀經》所示極樂世界之諸種莊嚴相應。第二類爲名號功德願,共有十二願,主要說明稱聞阿彌陀佛聖號之功德等事,正與上文所引「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等句相應。第叁類爲攝生往生願,共有叁願,主要說明阿彌陀佛接引衆生之行,及衆生往生極樂之機(關鍵)。在此叁類願行之中,第一類及第二類願文所顯之功德,固然亦是稱佛名時憶念的所緣,然而衆生心粗躁動,若憶念第一類願,雖能生起好樂之心…

《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