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谢路军)▪P2

  ..续本文上一页天,音乐转妙有八重,辗转胜前亿万倍,宝树音丽倍亦然。复有自然妙伎乐,法音清和悦心神,哀婉雅亮超十方,是故稽首清净勋。』」(18)「阿毗跋致」,意为不退转。这是强调往生弥勒净土,不仅寿命有限,且会退转;往生弥陀净土,则寿命就与佛一样无量,绝无退转。因而,弥陀净土是远远超过弥勒净土的。

  道绰把极乐净土作为报土,批评了以前净影寺慧远等人的化佛、化土之说,确立了弥陀净土信仰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他为扩大弥陀净土往生的影响,提出了「弥陀净土,位该上下,凡圣通往」(19)的命题。他说:「今此无量寿国是其报净土,由佛愿故,乃该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并得往生。」(20)这里突出强调了「由佛愿故」,即由于凭借阿弥陀佛的愿力,就能使有凡夫之善的人得以往生。道绰的这些观点直接为善导所继承。

  善导在陈述弥陀净土「是报非化」论时,引用了有关经论作为论据。他在《观无量寿经疏》中指出,《大乘同性经》主张阿弥陀佛为报佛,其土为报土;《无量寿经》把法藏比丘说成是「酬因之身」,阿弥陀佛为报佛,其土为报土。善导又指出,《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第十四观上、中、下三品人临终往生时说:「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善导据此解释说:「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21)善导证明弥陀净土「是报非化」所引的三部经中,《大乘同性经》也被道绰引用过了,而善导又增加了净土主要经典「三经一论」中的《无量寿经》和《观经》来进行补证说明。道绰报佛论的理论根据侧重于弥陀在净土还是在秽土中成佛,而善导则强调阿弥陀佛为「酬因之身」,「以果应因,故名为报」(22)。对于《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亦有入涅槃时」(23),道绰将之解释为「休息隐没相」,善导则说:「入不入义者,唯是诸佛境界,尚非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浅智所窥,岂况小凡辄能知也?」(24)在此,善导强调阿弥陀佛入不入涅槃都是佛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三乘所能窥见,更不是凡夫所能了知的。道绰、善导对弥陀佛入涅槃的看法有异,但都是为了证明弥陀佛为报佛,其土为报土。

  善导也同道绰一样,对摄论派主张的「别时意」说提出批评。他在《观经四帖疏》中说:「别时意」者主张只有万行圆满具备,才可以成就菩提正果,仅念佛一行是不能成佛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善导认为,所谓成佛的万行其实就是念佛一行。如《华严经》中,功德云比丘对善财说,我于佛法三昧海中唯知道一行,这就是念佛三昧。由此看来,修习万行就是念佛一行。虽然仅此一行,但是却可以成就佛果,永远不会退堕。《法华经》中也说,一称「南无阿弥陀佛」,皆可成就佛道。这两部经与《摄论》有什么不同呢?善导认为,《摄论》中所说的称佛名号,只是求自己成就佛果,而《华严》、《法华》两经中的称名念佛不包括九十五种外道,因为九十五种外道之中没有称佛名号的,不管什么人但使称佛一声,都会得到佛的摄护而往生西方(25)。在这里,善导突出强调了万行归于念佛一行,只要称名念佛皆可得到往生,并且驳斥摄论师之「别时意」说,是只知道自己成佛不能兼及他人。

  善导在《观经四帖疏》中又说:摄论师认为,唯由发愿得生安乐国与《观经》第十六观下品下生者十声称念佛的名号相似,都不能即得往生,如由一钱到千钱,多日积累才能得到,不会一日即得千钱。十声称佛也是这样,只会成为凡夫以后往生的因,不能今世往生。佛不过是为令凡夫舍恶从善,才假说往生,其实是不会即得往生的。善导针对这种观点,指出:《阿弥陀经》说,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称念其名号,一日乃至七日发愿往生,命临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迎接往生。既然有这样的圣教作为明证,为什么有些行者不相信《阿弥陀经》的说法呢(26)?善导认为,「要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而《摄论》是只讲发「愿」,没讲有「行」,这是它的一大过失,必须「愿行相扶」,才能往生西方。《观经》中所说的十声称佛名号,即是十愿、十行具足,「南无」是归命的意思,也有发愿回向的含义,念「阿弥陀佛」就是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愿行皆备而往生西方。(27)

  善导继承道绰的思想,强调指明弥陀净土是报土的重要意义。他在《观经四帖疏》中说:「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28)「五乘」指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是说,阿弥陀佛报土是很难得入的,凡夫所以得入,完全是靠佛愿力这一强大外缘。善导认为,指明西方极乐世界为凡夫的最终归宿,这对凡夫的修持是极其重要的。他说:「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既言想象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29)「方」指方位,此指西方。这是对《观无量寿佛经》第八像想观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30)意义的解释。善导批评说,用唯心论(唯识法身之观)或观念论(自性清净佛性观)解释阿弥陀佛及其净土是极其错误的。他说,既然法身无色,凡夫就无法直观,这就必须依靠使凡夫能够集中注意力的形相,也就是要「指方立相」,为凡夫指明方位(西方净土),树立形相(弥陀相好),以使凡夫「住心而取境」,集中心力修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那种离开具体形相的修持实践,犹如没有神通力的人,想在空中建造楼阁一样,完全是一种空想。善导强调阿弥陀佛净土是报土,而众生只有依持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能得以往生,其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和需要。可以说,善道的报土论是与他所宣扬的末法思想、「九品皆凡」的众生观、称名念佛的修持论等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转载自《法音》,2007年第04期 (总第272期)第18页)

  注释:

  (1)应身佛,又称应化身佛等,即佛陀之现身,是为了救济众生,应众生之根机(受教者先天之能力与性格)所显现的人格身。在此,净影寺慧远强调阿弥陀佛是在秽土中成佛的应化身佛。

  (2)事净土,又称染净同居土、染净国。指人、天两道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西方极乐世界则是同居之净土。

  (3) 《大正藏》第44卷,第834、835页。

  (4) 《大正藏》第37卷,第188页中。

  (5)四住惑:指三界之一切见惑及思惑。

  (6)分段身:即分段生死之身。为凡夫轮回于六道,所受各种不同果报之身。亦即寿命有长短,形体有大小等之差别、限度之身。

  (7) 《大正藏》第37卷,第188页中。

  (8) 《大正藏》第45卷,第67页上。

  (9) 《大正藏》第45卷,第67页上。

  (10) 《大正藏》第47卷,第5页下。

  (11) 《大正藏》第47卷,第5页下。

  (12) 《大正藏》第47卷,第5页下。

  (13) 《大正藏》第47卷,第5页下、6页上。

  (14) 《大正藏》第47卷,第6页上。

  (15)四意趣为平等意趣、别时意趣、别义意趣、补特伽罗意乐意趣,由此四意趣可以概括一切佛意。

  (16) 《大正藏》第47卷,第39页上。

  (17) 《大正藏》第47卷,第10页上。

  (18) 《大正藏》第47卷,第9页中、下。

  (19) 《大正藏》第47卷,第6页中。

  (20) 《大正藏》第47卷,第6页中。

  (21) 《大正藏》第37卷,第250页。

  (22) 《大正藏》第37卷,第250页。

  (23) 《大正藏》第37卷,第250页。

  (24) 《大正藏》第37卷,第250页。

  (25) 《大正藏》第37卷,第149页下。

  (26) 《大正藏》第37卷,第249页下、250页上。

  (27) 《大正藏》第37卷,第250页上、中。

  (28) 《大正藏》第37卷,第251页中。

  (29) 《大正藏》第37卷,第267页上。

  (30) 《大正藏》第12卷,第343页上。

  

《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谢路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