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净土宗的成立及其实际创始人的确立(曹晓虎)▪P2

  ..续本文上一页常精彩,显示出了高超的理论水平。表面上看没有新鲜之处,因为缘起论是佛教基本理论,但昙鸾实际上巧妙地运用了般若空观。根据般若中观学不二法门理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既然如此,为什么批评净土宗的人还要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往生呢?即使世亲愿意往生,在般若中观境界下,也绝非追求世俗所企慕的浮华。只是俗人不懂这个道理,以为舍弃现世到了净土获得很多,但这些仍然是因缘的体现,其实什么也没得到,这些仍然不是执着的对象,往生即是无生!昙鸾其实很深刻。为了更好地说明他的这一思想,这里引用一个禅宗的故事。有一老一少两个和尚是师徒关系,一天出门办事,被一条浅浅的小河挡住去路。这时发现一个美丽的少妇也要过河,但胆小不敢淌过去,希望得到帮助。老和尚很坦然地把妇人抱过河去。小和尚不理解,认为师父不应该接近女色。他犹豫了很久,后来终于忍不住,问师父为何这样做。师父说:「我已经把她放下了,可是你还没有放下!」老和尚一语双关,他已经放下妇人,其实是指心里没有对美色的执着,已然了悟色即是空,所以胸怀坦荡。小和尚虽然没有接近美色,但还把美色当成美色,心中并没有真正放下。

  这个故事里的小和尚类似于昙鸾眼中的凡夫,女色类似于昙鸾讲的生死,昙鸾的境界则类似于故事中老和尚的境界。色即空,往生即无生,道理一样。只有执着于美色的人才刻意回避美色,只有执着于生死的凡夫,才会在往生问题上纠缠不休。

  昙鸾的思想并不完全等同于净土经典的本意,但二者也不矛盾,在昙鸾的思想境界观照下,往生是空,但也有假名存在,空是境界论,不是存有论,不是空无所有,净土还是有的。这才是真正的般若中观境界!昙鸾的命题看似平淡,实则相当精彩。当然,为了强调净土的殊胜,昙鸾并没有将「不二」之旨贯彻到底,他还是将净土和三界分判高下:「建章言,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此中有疑。疑言:生为有本,众累之元。弃生愿生,生何可尽?为释此疑,是故观彼净土庄严功德成就。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三界)虚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无生,生何所尽?」安乐国(阿弥陀净土)高于三界,法性清净,非虚妄生,是解脱境界,不是轮回生死之生。与「生死即涅槃」的不二法门不同,作为净土信仰者,昙鸾采取这个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不能因此而否认他的般若学境界,更何况他主张往生的终极关怀仍然是「清净」、「无生」的解脱论,非愚夫愚妇所以为的天国乐园,与禅宗根本宗旨并无冲突。

  他对于净土思想的理论阐释,调和(实际上是打通)了佛教哲学与净土教信仰,使净土信仰建立在哲学思想的根基上,对精英阶层更具有吸引力。后世净土信仰者既有一般民众,又不乏大德高僧。延至近代,净土宗师印光法师及其弟子仍然把般若学作为净土宗的理论基础,虽然不能直接归功于昙鸾的影响,至少是对其功绩的一种证明。

  三、确立本宗独特的修行方法。

  中国化佛教的成熟形态是禅宗,这是大家公认的。之所以有这样的共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禅宗发展出有自己特点的修行方法,在此之前的宗派在修行方法上创新不多。禅宗修行方法的创新始于慧能,所以慧能被学术界公认为禅宗的实际创始人。净土宗的修行方法是念佛,净土宗经典中的念佛主要是观想念佛,在「三经一论」中有一整部经典的名称就是《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宗的创新之处就是将持名念佛作为主要的修行方法,这一点区别于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其他宗派。而持名念佛作为主要的修行方法始于昙鸾。

  圭峰宗密的把念佛分为称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四种。从修行论角度看,观像念佛和观想念佛实不可分,《观经》中对佛的观想、忆念处处强调了佛的光明相好。所以念佛修行主要是三种方式: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在净土宗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而实相念佛亦非净土宗范畴。「实相」者,无相也,即般若境界下世界万有的本相。《大智度论》所云「不以色身及相好念,以佛身自无所有故,以无忆念故,是为念佛。」实相念佛重视智慧,要运用般若观体悟诸法空相的道理,是禅净融合的修行方式。净土宗认为净土实存,强调佛的相好和佛力的作用,被称为「指方立相」,不符合般若空观,因此备受诘难。可见,实相念佛与净土宗旨趣不同。净土宗主要的修行方式应是称名念佛和观想念佛,其中独特的修行方式就是持名念佛,而昙鸾最早明确将阿弥陀信仰与持名念佛的修行方法结合起来,在这方面,后世净土宗的信仰、修行论没并没有根本改变。

  阿弥陀经梵文本中,念佛原语为buddhamanasika^ra,念,是「发心」、「起意」的意思,后来演变为buddha^nusmr!ti,指对佛的「忆念」。念佛本来是禅定的一种,被称为「念佛三昧」。庐山慧远法师曾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说但「念佛三昧」是指在定境中见佛,主要是忆念阿弥陀佛的形象、功德等。《观经》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定境中见佛被称为「念佛三昧」,于此可见观想念佛与禅定的关系。佛经中也提倡称名念佛,但只是作为念佛三昧的附庸。称名念佛的修行方法受到昙鸾的重视,成为独立的念佛方法,与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并重,更主要的是昙鸾第一次明确将持名念佛与禅定联系起来: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亦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奢摩他」是最高之禅定,这是对于世亲一段话的解释,在《往生论》中世亲提到「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只是说「欲如实修行奢摩他」,并且没有指明是持名念佛。慧远的「念佛三昧」也是经典中固有的观想念佛之意。昙鸾认为「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明确指出持名念佛具有禅定之功效,止身、口、意恶。在昙鸾那里,持名念佛始作为一种独立的修行方法出现,并日益为后人所重视。使持名念佛净土法门对普通人而言更具可操作性。这是昙鸾的重大创举,对后来净土宗的修行论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深刻地影响了净土宗的发展,使净土宗能够自成一体,因此也奠定了自己作为净土宗创始人的地位。

  九世纪时,日本天台宗僧侣圆仁入唐求学天台宗和密宗教义,同时修习净土念佛法门,后将净土念佛传入日本。十二世纪时,日僧源空(法然)依据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着《选择本愿念佛集》,倡导专修念佛,开创日本净土宗,尊昙鸾、道绰、善导为最初三祖。

  作为日本净土宗的祖庭,中国净土宗其初祖显然不会晚于日本。日僧亲鸾创立的净土真宗虽然将祖师系列上溯至龙树、世亲,昙鸾成为真宗七祖之第三祖,但真宗太过强调信仰和他力,与中国佛教又有不同。昙鸾强调「他力」的作用,但没有用「他力」取代「自力」,他给「他力」定性为「增上缘」,即优越的外在条件。倒是日本净土宗的祖师系列真实反映了昙鸾的开创性功绩。

  综上所述,尽管昙鸾并没有按照宗派传承制度组织一个净土信众团体,但是这并不影响昙鸾在净土宗历史上的开创者地位。

  

《论净土宗的成立及其实际创始人的确立(曹晓虎)》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