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淨土宗的成立及其實際創始人的確立(曹曉虎)▪P2

  ..續本文上一頁常精彩,顯示出了高超的理論水平。表面上看沒有新鮮之處,因爲緣起論是佛教基本理論,但昙鸾實際上巧妙地運用了般若空觀。根據般若中觀學不二法門理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既然如此,爲什麼批評淨土宗的人還要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待往生呢?即使世親願意往生,在般若中觀境界下,也絕非追求世俗所企慕的浮華。只是俗人不懂這個道理,以爲舍棄現世到了淨土獲得很多,但這些仍然是因緣的體現,其實什麼也沒得到,這些仍然不是執著的對象,往生即是無生!昙鸾其實很深刻。爲了更好地說明他的這一思想,這裏引用一個禅宗的故事。有一老一少兩個和尚是師徒關系,一天出門辦事,被一條淺淺的小河擋住去路。這時發現一個美麗的少婦也要過河,但膽小不敢淌過去,希望得到幫助。老和尚很坦然地把婦人抱過河去。小和尚不理解,認爲師父不應該接近女色。他猶豫了很久,後來終于忍不住,問師父爲何這樣做。師父說:「我已經把她放下了,可是你還沒有放下!」老和尚一語雙關,他已經放下婦人,其實是指心裏沒有對美色的執著,已然了悟色即是空,所以胸懷坦蕩。小和尚雖然沒有接近美色,但還把美色當成美色,心中並沒有真正放下。

  這個故事裏的小和尚類似于昙鸾眼中的凡夫,女色類似于昙鸾講的生死,昙鸾的境界則類似于故事中老和尚的境界。色即空,往生即無生,道理一樣。只有執著于美色的人才刻意回避美色,只有執著于生死的凡夫,才會在往生問題上糾纏不休。

  昙鸾的思想並不完全等同于淨土經典的本意,但二者也不矛盾,在昙鸾的思想境界觀照下,往生是空,但也有假名存在,空是境界論,不是存有論,不是空無所有,淨土還是有的。這才是真正的般若中觀境界!昙鸾的命題看似平淡,實則相當精彩。當然,爲了強調淨土的殊勝,昙鸾並沒有將「不二」之旨貫徹到底,他還是將淨土和叁界分判高下:「建章言,歸命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此中有疑。疑言:生爲有本,衆累之元。棄生願生,生何可盡?爲釋此疑,是故觀彼淨土莊嚴功德成就。明彼淨土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非如叁有(叁界)虛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淨,畢竟無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無生,生何所盡?」安樂國(阿彌陀淨土)高于叁界,法性清淨,非虛妄生,是解脫境界,不是輪回生死之生。與「生死即涅槃」的不二法門不同,作爲淨土信仰者,昙鸾采取這個態度是可以理解的,不能因此而否認他的般若學境界,更何況他主張往生的終極關懷仍然是「清淨」、「無生」的解脫論,非愚夫愚婦所以爲的天國樂園,與禅宗根本宗旨並無沖突。

  他對于淨土思想的理論闡釋,調和(實際上是打通)了佛教哲學與淨土教信仰,使淨土信仰建立在哲學思想的根基上,對精英階層更具有吸引力。後世淨土信仰者既有一般民衆,又不乏大德高僧。延至近代,淨土宗師印光法師及其弟子仍然把般若學作爲淨土宗的理論基礎,雖然不能直接歸功于昙鸾的影響,至少是對其功績的一種證明。

  叁、確立本宗獨特的修行方法。

  中國化佛教的成熟形態是禅宗,這是大家公認的。之所以有這樣的共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禅宗發展出有自己特點的修行方法,在此之前的宗派在修行方法上創新不多。禅宗修行方法的創新始于慧能,所以慧能被學術界公認爲禅宗的實際創始人。淨土宗的修行方法是念佛,淨土宗經典中的念佛主要是觀想念佛,在「叁經一論」中有一整部經典的名稱就是《觀無量壽佛經》,淨土宗的創新之處就是將持名念佛作爲主要的修行方法,這一點區別于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其他宗派。而持名念佛作爲主要的修行方法始于昙鸾。

  圭峰宗密的把念佛分爲稱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四種。從修行論角度看,觀像念佛和觀想念佛實不可分,《觀經》中對佛的觀想、憶念處處強調了佛的光明相好。所以念佛修行主要是叁種方式: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在淨土宗出現以前就已經存在,而實相念佛亦非淨土宗範疇。「實相」者,無相也,即般若境界下世界萬有的本相。《大智度論》所雲「不以色身及相好念,以佛身自無所有故,以無憶念故,是爲念佛。」實相念佛重視智慧,要運用般若觀體悟諸法空相的道理,是禅淨融合的修行方式。淨土宗認爲淨土實存,強調佛的相好和佛力的作用,被稱爲「指方立相」,不符合般若空觀,因此備受诘難。可見,實相念佛與淨土宗旨趣不同。淨土宗主要的修行方式應是稱名念佛和觀想念佛,其中獨特的修行方式就是持名念佛,而昙鸾最早明確將阿彌陀信仰與持名念佛的修行方法結合起來,在這方面,後世淨土宗的信仰、修行論沒並沒有根本改變。

  阿彌陀經梵文本中,念佛原語爲buddhamanasika^ra,念,是「發心」、「起意」的意思,後來演變爲buddha^nusmr!ti,指對佛的「憶念」。念佛本來是禅定的一種,被稱爲「念佛叁昧」。廬山慧遠法師曾在《念佛叁昧詩集序》中說但「念佛叁昧」是指在定境中見佛,主要是憶念阿彌陀佛的形象、功德等。《觀經》謂:「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明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叁昧」。定境中見佛被稱爲「念佛叁昧」,于此可見觀想念佛與禅定的關系。佛經中也提倡稱名念佛,但只是作爲念佛叁昧的附庸。稱名念佛的修行方法受到昙鸾的重視,成爲獨立的念佛方法,與觀想念佛、實相念佛並重,更主要的是昙鸾第一次明確將持名念佛與禅定聯系起來:

  奢摩他雲止者,今有叁義: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二者,彼安樂土過叁界道,若人亦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叁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此叁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奢摩他」是最高之禅定,這是對于世親一段話的解釋,在《往生論》中世親提到「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只是說「欲如實修行奢摩他」,並且沒有指明是持名念佛。慧遠的「念佛叁昧」也是經典中固有的觀想念佛之意。昙鸾認爲「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明確指出持名念佛具有禅定之功效,止身、口、意惡。在昙鸾那裏,持名念佛始作爲一種獨立的修行方法出現,並日益爲後人所重視。使持名念佛淨土法門對普通人而言更具可操作性。這是昙鸾的重大創舉,對後來淨土宗的修行論的發展起到了指導作用,深刻地影響了淨土宗的發展,使淨土宗能夠自成一體,因此也奠定了自己作爲淨土宗創始人的地位。

  九世紀時,日本天臺宗僧侶圓仁入唐求學天臺宗和密宗教義,同時修習淨土念佛法門,後將淨土念佛傳入日本。十二世紀時,日僧源空(法然)依據善導的《觀無量壽經疏》,著《選擇本願念佛集》,倡導專修念佛,開創日本淨土宗,尊昙鸾、道綽、善導爲最初叁祖。

  作爲日本淨土宗的祖庭,中國淨土宗其初祖顯然不會晚于日本。日僧親鸾創立的淨土真宗雖然將祖師系列上溯至龍樹、世親,昙鸾成爲真宗七祖之第叁祖,但真宗太過強調信仰和他力,與中國佛教又有不同。昙鸾強調「他力」的作用,但沒有用「他力」取代「自力」,他給「他力」定性爲「增上緣」,即優越的外在條件。倒是日本淨土宗的祖師系列真實反映了昙鸾的開創性功績。

  綜上所述,盡管昙鸾並沒有按照宗派傳承製度組織一個淨土信衆團體,但是這並不影響昙鸾在淨土宗曆史上的開創者地位。

  

《論淨土宗的成立及其實際創始人的確立(曹曉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