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念佛三昧并没有突破印度禅法的范围,而且只为少数「上根者」所接受,这与日后以称名念佛为特征、以广大普通百姓为基本群众的净土宗大异其趣,所以从思想渊源上,很难说后来的净土祖师是继承了慧远。因此他去世200多年间,在净土一系中仍默默无闻,他的弥陀思想也没有太大影响。他对于弥陀净土佛国并无专文论述,在后来的弘扬弥陀净土思想的祖师们的著作中也没有提到他。虽然后世传说他曾在庐山邀请僧俗十八人,即所谓十八高贤立「白莲社」,但据著名佛教史专家汤用彤先生考证,这只是后世念佛者的一种善意的附会。7
尽管慧远只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净土信仰者,只是一个探索弥陀信仰思想的理论先行者,但他在中国佛教史上却是成就卓著的一代名僧。他高居庐山,培养了一大批弘法僧才,团结高层官吏及士族文人,调和佛教与儒教的矛盾,使佛教得以在中国南方流行发展,并为以后佛教中国化开拓了一条道路,影响极为深远。就弥陀净土信仰来说,有这样德高望重的名僧来宣导,其影响自不待言。
在净土宗史上,至昙鸾大师才专重持名念佛,仰靠他力求生净土。可以说昙鸾是对中国净土宗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的人物。正是昙鸾继承、吸收印度大乘佛学的弥陀净土信仰,结合中土民生实际,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净土学说,大大扩张了净土信仰的可接受性和普及性,为净土信仰在中土的传播开辟了一方新天地。
1、二道二力说
昙鸾认为,在末法时期,断惑证果,求「阿毗跋致」(不退转法),有的靠自力,有的靠他力(佛力)。靠自力的为难行道,靠他力的为易行道,这就是他的二道二力说。
难行道和易行道的说法最初出现在龙树所著的《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一章内,「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龙树菩萨从修行的方法与成就方面,将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概分为两类:一者难行道,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无量劫受劳忍苦,次第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竖出三界,历劫修证,是为难行道。二者易行道,仰赖佛力,一心执持名号,得佛愿佛力加持,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圆成菩提,是为易行道。昙鸾把龙树的说法吸收入自己的净土学说之内,在《往生论注》卷上指出:「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昙鸾大师的二道二力说,继承龙树菩萨之二道说,而又别有创新。首先,龙树菩萨认为,所谓难行易行,主要表现在自力和他力上,难行道与易行道,均能在此土求得不退转地。而昙鸾大师认为,于此土得不退转是难行道,惟有往生净土,才是易行道。其次,龙树所说易行道,指的是以恭敬心称念十方诸佛之名号,便可达不退转地。而昙鸾则主张,惟有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才属易行道。娑婆众生,有阿弥陀佛本愿力,方能往生西方净土,证得不退转地。第三,昙鸾详陈于五浊之世求不退转的五种困难,亦从反面显示了易行道的殊胜。所以,昙鸾的二道二力说有别于龙树之说。龙树之论著重在自力与他力的标界,其他力的仰赖,非唯阿弥陀佛一佛,并未突显往生净土的必要性。而昙鸾所说的阿毗跋致是指往生净土之益,而不是指现世此土得益;他所说的易行道,亦专指称念阿弥陀佛,而非十方诸佛,宣传的只是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昙鸾这一「他力本愿」的修行理念与对易行道的自觉宣导,树起日后中国净土法门简易修行的不二旗帜。
2、他力本愿说
昙鸾宣导易行道,其主要依据就是他力本愿,即依仗佛力成佛自然易行。昙鸾这一「愿力论」,为后世修行净土法门者开启了无限方便之门,提供了强大之修行动力,透射出往生成佛的无量曙光。昙鸾在《往生论注》卷下阐述了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论,「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阿弥陀佛本愿依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为四十八愿。在四十八愿中,昙鸾特别提出第十一、十八、二十二此三大愿来论证,认为依此增上缘便可往生净土,得不退转,得正定聚,乃至速成佛道。十一愿为「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昙鸾以为依此本愿力即可生彼国,悉住正定聚,而无退转之难。十八愿为「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依此本愿之力,十方众生皆得往生净土。二十二愿为:「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昙鸾认为,缘佛愿力,必能速证一生补处位。所以,昙鸾告诫净土修行者说:「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昙鸾的这一告诫是针对当时修行者对能否往生净土之疑惑而发的。他在《往生论注》卷上自设宾主来解答了这一问题。「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答曰:说众生无生如虚空,有二种:一者如凡夫所谓实众生,如凡夫所见实生死。此所见事毕竟无所有,如龟毛,如虚空。二者,谓诸法因缘生故,即是不生,无所有如虚空,天亲菩萨所愿生者,是因缘义。因缘义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问曰:依何义说往生?答曰:于此间假名人中修五念门,前念与后念作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复如是。何以故?若一,则无因果;若异,则非相续。」在这段话中,昙鸾运用其最为熟稔的中观学派「诸法因缘生」的观点,来解释「往生即无生」的说法。从俗谛的角度看,众生是真实的众生,生死是真实的生死。但透过真谛的视角看,诸法皆是因缘和合而生,虽无自性,却为「假有」。因缘散离而灭,就不是实在的生和灭,而是没有自性的生和灭,即不生不灭,无生无灭。「往生」亦空亦假,由空而言往生即无生。往生虽是假名,毕竟非无。从凡夫讲,毕竟是真。所以,昙鸾告诫修行者「当生信心」。他认为破坏正信、诽谤正法是业报最重之罪,比五逆罪还要严重,「五逆罪从无正法生」。如果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弥陀净土,「安有愿生佛土之理?」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诚为不欺。
3、持名念佛的修行方法
佛教各宗因其法门的不同各有独自的修行方法。净土一系的主要修行路数即是念佛三昧。念佛一门如果细分的话,共有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持名念佛等。弥陀经典中的「念佛」就是以观想和称名阿弥陀佛及净土为内容的。依世亲的《往生论》,往生净土之法即是修习「五念门」。第一礼拜门,是心中常起愿生净土,而礼拜弥陀如来之意。第二赞叹门,是称念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名号。第三作愿门,即「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第四观察门,即观想安乐净土和阿弥陀佛的形象。第五回向门,是以所有功德善根,不求自身安乐,为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而作愿摄取彼等同生安乐佛国。在五念门中,对称名功德颇为重视,佛之名号具甚深功德,众生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恶,亦能于念念中罪灭。昙鸾基于《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与《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之经文,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念具足,即能罪灭往生之说,而以十念相续,作为往生净土之因。昙鸾把心念弥陀名号与「赞叹门」的口称弥陀名号联系在一起,甚至把心念、口称佛号等同起来,《往生论注》卷上说:「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在《略论净土义》中亦说:「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昙鸾对此十念具足,确认是成办往生事业之要门。昙鸾发挥天亲「五念门」的观点,在重视实相念佛即观想念佛的同时,特别强调了持名念佛。在以上的论述中,他把念佛分为心念和口念两类,认为心念与口念的效果是一样的,口念是念阿弥陀佛名号,心念则包括念佛名字,这是持名念佛;忆念佛的相、好,佛的神力、功德、光明等,这是观想念佛,至于「随所观缘」而忆念「总相」、智慧,则属实相念佛。昙鸾宣导口念,已把持名念佛作为主要的念佛方法。中国的弥陀信仰发展史,是由观想念佛为主进而持名念佛为主,持名念佛又以口念为主。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正是昙鸾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转向了持名念佛为主,并明确提倡口念之法。
为了坚定人们持名念佛的信心,昙鸾特地论证了持名念佛的功效。他指出「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一切众生在念佛时,心念口诵佛号,声声在此,念念在心,别的念头自然无法侵入。若一心念佛,则心由秽转净,善业时时增进,惑业日日退减,加之佛以愿力摄引,自然往生净土。所谓「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昙鸾更指出「阿弥陀佛」所具有的咒语的神秘力量,在《往生论注》中他列…
《净土祖师昙鸾与念佛法门(白正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