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念佛叁昧並沒有突破印度禅法的範圍,而且只爲少數「上根者」所接受,這與日後以稱名念佛爲特征、以廣大普通百姓爲基本群衆的淨土宗大異其趣,所以從思想淵源上,很難說後來的淨土祖師是繼承了慧遠。因此他去世200多年間,在淨土一系中仍默默無聞,他的彌陀思想也沒有太大影響。他對于彌陀淨土佛國並無專文論述,在後來的弘揚彌陀淨土思想的祖師們的著作中也沒有提到他。雖然後世傳說他曾在廬山邀請僧俗十八人,即所謂十八高賢立「白蓮社」,但據著名佛教史專家湯用彤先生考證,這只是後世念佛者的一種善意的附會。7
盡管慧遠只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淨土信仰者,只是一個探索彌陀信仰思想的理論先行者,但他在中國佛教史上卻是成就卓著的一代名僧。他高居廬山,培養了一大批弘法僧才,團結高層官吏及士族文人,調和佛教與儒教的矛盾,使佛教得以在中國南方流行發展,並爲以後佛教中國化開拓了一條道路,影響極爲深遠。就彌陀淨土信仰來說,有這樣德高望重的名僧來宣導,其影響自不待言。
在淨土宗史上,至昙鸾大師才專重持名念佛,仰靠他力求生淨土。可以說昙鸾是對中國淨土宗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的人物。正是昙鸾繼承、吸收印度大乘佛學的彌陀淨土信仰,結合中土民生實際,建立起自己獨特的淨土學說,大大擴張了淨土信仰的可接受性和普及性,爲淨土信仰在中土的傳播開辟了一方新天地。
1、二道二力說
昙鸾認爲,在末法時期,斷惑證果,求「阿毗跋致」(不退轉法),有的靠自力,有的靠他力(佛力)。靠自力的爲難行道,靠他力的爲易行道,這就是他的二道二力說。
難行道和易行道的說法最初出現在龍樹所著的《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一章內,「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龍樹菩薩從修行的方法與成就方面,將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概分爲兩類:一者難行道,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無量劫受勞忍苦,次第破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豎出叁界,曆劫修證,是爲難行道。二者易行道,仰賴佛力,一心執持名號,得佛願佛力加持,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圓成菩提,是爲易行道。昙鸾把龍樹的說法吸收入自己的淨土學說之內,在《往生論注》卷上指出:「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于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爲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叁,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叁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昙鸾大師的二道二力說,繼承龍樹菩薩之二道說,而又別有創新。首先,龍樹菩薩認爲,所謂難行易行,主要表現在自力和他力上,難行道與易行道,均能在此土求得不退轉地。而昙鸾大師認爲,于此土得不退轉是難行道,惟有往生淨土,才是易行道。其次,龍樹所說易行道,指的是以恭敬心稱念十方諸佛之名號,便可達不退轉地。而昙鸾則主張,惟有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才屬易行道。娑婆衆生,有阿彌陀佛本願力,方能往生西方淨土,證得不退轉地。第叁,昙鸾詳陳于五濁之世求不退轉的五種困難,亦從反面顯示了易行道的殊勝。所以,昙鸾的二道二力說有別于龍樹之說。龍樹之論著重在自力與他力的標界,其他力的仰賴,非唯阿彌陀佛一佛,並未突顯往生淨土的必要性。而昙鸾所說的阿毗跋致是指往生淨土之益,而不是指現世此土得益;他所說的易行道,亦專指稱念阿彌陀佛,而非十方諸佛,宣傳的只是阿彌陀佛西方淨土。昙鸾這一「他力本願」的修行理念與對易行道的自覺宣導,樹起日後中國淨土法門簡易修行的不二旗幟。
2、他力本願說
昙鸾宣導易行道,其主要依據就是他力本願,即依仗佛力成佛自然易行。昙鸾這一「願力論」,爲後世修行淨土法門者開啓了無限方便之門,提供了強大之修行動力,透射出往生成佛的無量曙光。昙鸾在《往生論注》卷下闡述了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就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理論,「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阿彌陀佛本願依康僧铠所譯《無量壽經》爲四十八願。在四十八願中,昙鸾特別提出第十一、十八、二十二此叁大願來論證,認爲依此增上緣便可往生淨土,得不退轉,得正定聚,乃至速成佛道。十一願爲「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昙鸾以爲依此本願力即可生彼國,悉住正定聚,而無退轉之難。十八願爲「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依此本願之力,十方衆生皆得往生淨土。二十二願爲:「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昙鸾認爲,緣佛願力,必能速證一生補處位。所以,昙鸾告誡淨土修行者說:「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昙鸾的這一告誡是針對當時修行者對能否往生淨土之疑惑而發的。他在《往生論注》卷上自設賓主來解答了這一問題。「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衆生畢竟無生如虛空,雲何天親菩薩言願生耶?答曰:說衆生無生如虛空,有二種:一者如凡夫所謂實衆生,如凡夫所見實生死。此所見事畢竟無所有,如龜毛,如虛空。二者,謂諸法因緣生故,即是不生,無所有如虛空,天親菩薩所願生者,是因緣義。因緣義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謂有實衆生、實生死也。問曰:依何義說往生?答曰:于此間假名人中修五念門,前念與後念作因。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前心後心,亦複如是。何以故?若一,則無因果;若異,則非相續。」在這段話中,昙鸾運用其最爲熟稔的中觀學派「諸法因緣生」的觀點,來解釋「往生即無生」的說法。從俗谛的角度看,衆生是真實的衆生,生死是真實的生死。但透過真谛的視角看,諸法皆是因緣和合而生,雖無自性,卻爲「假有」。因緣散離而滅,就不是實在的生和滅,而是沒有自性的生和滅,即不生不滅,無生無滅。「往生」亦空亦假,由空而言往生即無生。往生雖是假名,畢竟非無。從凡夫講,畢竟是真。所以,昙鸾告誡修行者「當生信心」。他認爲破壞正信、誹謗正法是業報最重之罪,比五逆罪還要嚴重,「五逆罪從無正法生」。如果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彌陀淨土,「安有願生佛土之理?」信、願、行是淨土叁資糧,誠爲不欺。
3、持名念佛的修行方法
佛教各宗因其法門的不同各有獨自的修行方法。淨土一系的主要修行路數即是念佛叁昧。念佛一門如果細分的話,共有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和持名念佛等。彌陀經典中的「念佛」就是以觀想和稱名阿彌陀佛及淨土爲內容的。依世親的《往生論》,往生淨土之法即是修習「五念門」。第一禮拜門,是心中常起願生淨土,而禮拜彌陀如來之意。第二贊歎門,是稱念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名號。第叁作願門,即「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第四觀察門,即觀想安樂淨土和阿彌陀佛的形象。第五回向門,是以所有功德善根,不求自身安樂,爲欲拔除一切衆生之苦,而作願攝取彼等同生安樂佛國。在五念門中,對稱名功德頗爲重視,佛之名號具甚深功德,衆生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惡,亦能于念念中罪滅。昙鸾基于《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中,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與《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之經文,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十念具足,即能罪滅往生之說,而以十念相續,作爲往生淨土之因。昙鸾把心念彌陀名號與「贊歎門」的口稱彌陀名號聯系在一起,甚至把心念、口稱佛號等同起來,《往生論注》卷上說:「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觀緣,心無他想,十念相續,名爲十念;但稱名號,亦複如是。」在《略論淨土義》中亦說:「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願,無他心間雜,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爲十念。」昙鸾對此十念具足,確認是成辦往生事業之要門。昙鸾發揮天親「五念門」的觀點,在重視實相念佛即觀想念佛的同時,特別強調了持名念佛。在以上的論述中,他把念佛分爲心念和口念兩類,認爲心念與口念的效果是一樣的,口念是念阿彌陀佛名號,心念則包括念佛名字,這是持名念佛;憶念佛的相、好,佛的神力、功德、光明等,這是觀想念佛,至于「隨所觀緣」而憶念「總相」、智慧,則屬實相念佛。昙鸾宣導口念,已把持名念佛作爲主要的念佛方法。中國的彌陀信仰發展史,是由觀想念佛爲主進而持名念佛爲主,持名念佛又以口念爲主。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正是昙鸾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他轉向了持名念佛爲主,並明確提倡口念之法。
爲了堅定人們持名念佛的信心,昙鸾特地論證了持名念佛的功效。他指出「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一切衆生在念佛時,心念口誦佛號,聲聲在此,念念在心,別的念頭自然無法侵入。若一心念佛,則心由穢轉淨,善業時時增進,惑業日日退減,加之佛以願力攝引,自然往生淨土。所謂「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昙鸾更指出「阿彌陀佛」所具有的咒語的神秘力量,在《往生論注》中他列…
《淨土祖師昙鸾與念佛法門(白正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