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善導淨土思想之特色(伍先林)

  善導淨土思想之特色

  伍先林

  關于善導的淨土思想,國內已經出版的魏磊《淨土宗教程》、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和釋印海所譯日本望月信亨《中國淨土教理史》等都有章節論述,但總的說來,國內佛教界、學術界對善導思想還研究得不多、重視得不夠,這與善導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實際地位不相稱。

  善導(613—681),是中國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他俗姓朱,山東臨淄人。根據《續高僧傳》第二十七卷、《佛祖統記》第二十七卷和《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等資料記載,善導受戒後與妙開律師共研《觀無量壽經》,覺得只此觀念法門最易超脫,其他行業迂僻難行,便修習十六觀。他慕廬山慧遠結衆念佛之高風,曾親往廬山叩尋遺範。後來又周遊各地,訪問高德。聽說道綽在西河盛弘淨業,即于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赴石壁玄中寺相訪。道綽即授以《觀無量壽經》奧義。他從道綽聽講,修學方等忏法,專事念佛,笃勤精苦,得念佛叁昧,于定中親見淨土之莊嚴。後到長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宣揚淨土,著有《觀無量壽經疏》(一稱《觀經四帖疏》)四卷,《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二卷,《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往生禮贊偈》、《依觀經等明般舟叁昧行道往生贊》各一卷等,實際上完成了淨土一宗的教義及儀軌。

  一、他力本願說

  善導的淨土思想是在繼承昙鸾、道綽他力本願思想的基礎上,同時批判地論學者淨影慧遠(523—592)、天臺智者大師(538—597)和叁論元匠吉藏(549—623)等人的淨土思想的過程中而得到確立和完善的。善導淨土思想的理論基礎是他力本願說。隋代以來,有關彌陀淨土的位格,有種種不同的說法,這大體又可以分爲叁種:一、慧遠、吉藏等人認爲彌陀淨土是屬于化土,是事淨粗國土,爲凡夫往生所居者。二、攝論師認爲彌陀淨土是報土,凡夫無法往生其土。叁、迦才、道世、元曉等人主張彌陀淨土通于報、化二土,地上聖人生報土,凡夫二乘生化土。這叁種都不承認凡夫能往生報土,他們都認爲淨土是衆生自業所感。(1)如慧遠認爲,彌陀淨土是屬于事淨土、相淨土、真淨土這叁種淨土中的事粗淨土,阿彌陀佛只是應身佛或化身佛,彌陀之壽量極長,凡夫二乘不能測度,故稱無量壽。《觀世音受記經》說:「彼佛滅度之後,觀世音、大勢至相次補處成佛」這也說明阿彌陀佛是應身佛或化身佛,壽量有限。慧遠認爲,阿彌陀佛除應身、應土之外,還必另有一真身、真土,他說:

  彌陀佛國,更有妙剎,此經(《觀無量壽經》)不說,《華嚴》具辨。(2)

  就是說阿彌陀佛除《觀無量壽佛經》中的應身、應土之外,還更有真身、真土(妙剎),《華嚴經》中具辨此義。阿彌陀佛其實早已久得真土,西方淨土只是應土,是阿彌陀佛現修四十八願及諸所行所莊嚴的極樂淨土。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及諸所行只是作爲西方應土同類之因的應土之行。這樣,慧遠就把阿彌陀佛真身、真土與四十八願及諸所行割裂開來。

  慧遠的觀點很有代表性,智者、吉藏等人看法與此相似。他們都把阿彌陀佛和西方淨土只當作應身、應土,從而與彌陀真身、真土割裂開來,因而也就只是從字面一般的意義上來理解彌陀淨土,貶低了淨土法門的意義。

  善導則透過文字表面的意義,以其自身的深切的宗教體驗繼承了道綽關于西方淨土是報非化的觀點。道綽曾破斥以彌陀爲化身、極樂爲化土的看法,他說,如果穢土是化身所居,淨土亦化身所居,那如來報身究竟應居于何土?這豈不是沒有報身所居之土?所以西方淨土應是報土(報身所居)。而且如來報身常住,《觀世音受記經》說阿彌陀佛命有終盡,其實這只是報身示現隱沒相,不是真的滅度,如此經中還說阿彌陀佛入涅槃後,複有善根深厚衆生還見如故,即是明證。道綽認爲彌陀爲報身常住,極樂爲報土,這樣就避免了將阿彌陀佛西方淨土與真身真土割裂開來的弊病。善導繼承了這一觀點,他還進一步論證說:

  如《大乘同性經》說,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又《無量壽經》說,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又《觀經》中,上輩叁人,臨命終時,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人。然報身兼化,共來授手,故名爲與。以此文證,故知是報。(3)

  善導據《大乘同性經》認爲,阿彌陀佛是在淨土中成佛者,所以應是報身。而《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于因位中發四十八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顯示阿彌陀佛是酬因之報身。彌陀淨土既是佛因位中願行所得,所以不是衆生自業所能感得。這就與慧遠、智者和吉藏等人的彌陀淨土觀劃清了界限。善導特別強調阿彌陀佛是酬因感果之報身,如他說:

  然報應二身者,眼目之異名,前翻報作應,後翻應作報。凡言報者,因行不虛,定招來果,以果應因,故名爲報。又,叁大僧祇所修萬行,必定應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應身。斯乃過、現諸佛辨立叁身,除斯以外,更無別體。縱使無窮八相,名號塵沙,克體而論,衆歸化攝。今彼彌陀,現是報也。(4)

  善導特別突出地強調彌陀報身是由四十八願因行所感得的果報,故是報身。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是法身、報身、化身叁身具足的,不只是應化身。善導通過彌陀報身說繼承了道綽關于彌陀淨土不離真身(法身)真土的思想,他突出地強調了彌陀淨土作爲彌陀願力成就而接引衆生往生的真實報土的意義,從而避免了淨影慧遠將彌陀真身、真土與彌陀本願割裂開來的缺陷。他認爲一切凡夫都可入于彌陀報土,《觀經》中所說的叁輩九品都是凡夫,他說:

  看此《觀經》定善及叁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叁人是遇大凡夫,中品叁人是遇小凡夫,下品叁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借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到彼花開,方始發心,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若作此見,自失誤他,爲害茲甚。今以一一出文顯證,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沾九品,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5)

  慧遠認爲《觀經》中的叁品人分別爲大乘機、小乘機和大乘始學人,善導則認爲他們分別是遇大凡夫、遇小凡夫和遇惡凡夫,認爲《觀經》是專爲對治未來世衆生爲煩惱賊所害而說的,他說:「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沒衆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爲?」(6)但問題是,罪惡凡夫是怎麼能進入彌陀淨土的呢?因爲罪惡凡夫與彌陀淨土差距太大了,善導回答說: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雲何得入?答曰:若論衆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7)

  正是由于彌陀救度衆生的本願作爲增上緣,所以凡夫衆生能夠憑借彌陀本願的他力往生彌陀淨土。善導凡夫直入報土之說,是出于自己深切的宗教體驗,所以正如望月信亨博士所說,善導「著疏之中充滿熱烈信念與深切體驗」,不象淨影慧遠等人,「只依淨土經典之文義,而作解說,對其法門,並未作客觀的探究。」(8)善導認爲凡夫憑借他力可以一超直入真佛報身之地,這也充分說明了善導淨土教「超出常倫諸地」的橫超頓入的特征。善導曾說:「今此《觀經》,菩薩藏收,頓教攝。」(9)所以他本人也認爲他的淨土教是大乘頓教所攝,這與禅宗注重頓超的傾向有一致之處,這也表明了中國佛教的一個共同特征。但善導淨土教「橫超」的特點是建立在他力本願的理論基礎之上的,這是與禅宗等其他宗派所不同的。

  二、稱名正行說

  彌陀的他力本願只是衆生往生的外緣,衆生要往生其土還必須具有內因,內外相應才能往生。所謂內因包括安心、起行和作業叁個方面。安心是指必須具備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叁心,善導解釋「至誠心」說:

  至者真,誠者實,欲明一切衆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僞,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蠍,雖起叁業,名爲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10)

  所謂「至誠心」就是真實心,以真實心起身、口、意叁業之行,虛僞作善是不能往生的。所謂「深心」就是:

  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叁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一聲十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11)

  深心即是深信之心,可分爲二:一、信根機。二、信法。信根機者,信知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流轉叁界,無緣出離。信法又有就人立信和就行立信之分。就「人」立信者,決定深信彌陀、釋迦以及諸佛所說,即深信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爲極樂本師,釋迦牟尼佛是說《觀經》贊歎彌陀淨土的娑婆教主,深信十方恒沙諸佛勸證一切凡夫決定往生;就「行」立信者,是深信口稱彌陀名號是往生淨土之方法。其中信根機是信法的前提,只有深信自己是處于末法時代的劣機凡夫,才能深信淨土修行法門,我們可以看出善導的淨土教末法意識特別濃厚。

  所謂「回向發願心」就是:

  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回向願生彼國,故名回向發願心。(12)

  又言回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衆生,亦名回向也。(13)

  回向發願心就是將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向發願往生之心;生彼國後,仍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衆生,亦名回向。前者爲往相回向,後者爲還相回向。這是繼承了昙鸾的回向說…

《善導淨土思想之特色(伍先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