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舉了念咒可以消腫,可以刀兵不中,呼木瓜名可以病愈來證明口誦之威力,持名念佛自然可以往生淨土。昙鸾對持名念佛的創造性運用,開創了後世念佛法門口誦彌陀的先河,如道綽便口誦佛號,「日以七萬爲限。」善導更是念佛日課從萬聲至十萬聲。
叁、自力與他力
中國佛教各宗都有自己的判教理論。所謂判教,即教相判釋。教相指如來一代時教之相狀,判釋是判斷經論的旨趣,解釋經論的義理,以裁定世尊一代所說教義的大小淺深。意在方便學人,俾得于一代時教之綱領條目,淺深次第,洞然心目,進修有據。各宗開宗立派,自成一家,其根據就是各自的判教理論。昙鸾著作中的自力與他力,就是淨土宗的判教學說。
繼昙鸾二道二力說之後,淨土系道綽又提出了聖道門與淨土門。于娑婆世界憑自力,斷惑證理,入聖得果之法,名爲聖道門。以稱念佛名,乘佛本願,往生淨土,入聖得果的教門,則爲淨土門。其後的善導大師進一步光大「他力本願」的思想,以凡夫往生報土爲立教本旨。他認爲,叁輩九品皆是五濁凡夫,乘佛之大悲願力乃得往生。若唯依自力精勤修學,以期斷惑證真,則雖二乘聖者及地前菩薩,亦不得生報土見報佛。然若在淨土門中,依托阿彌陀佛之本願他力,雖一毫煩惱未斷之凡夫,亦能與地上菩薩,同入真實無漏的報土而見報佛。這是淨土一系圓滿的他力往生說。
在中國佛教裏,自力與他力是引起較多關注的一對範疇。佛教史上將依靠自力修行,以獲得覺悟者,稱爲自力教;將依靠佛、菩薩之力而得開悟者,稱爲他力教。據《念佛鏡》載,如來所說八萬四千法門中,唯淨土一門爲他力之法門,其余修道法門悉爲自力之法門。在中國佛教發展曆程中,至中唐後,主要是淨土與禅宗流行。所以,所謂自力與他力法門之相對,亦更多地體現在禅宗和淨土宗的關系上。
1、禅淨相對
據《菩薩地持經》卷一《發菩提心品》、《大毗婆沙論》卷四載,利根之人,可用自己之功力修行;鈍根之人,則需借他力修行。在大乘佛學中,修行的法門雖然很多,總別有二種:一是禅者的自力解脫,稱爲難行道;一是淨土行者的他力解脫,稱爲易行道。淨土宗人所奉行的念佛修持,實際是佛教各宗共同的法門,區別僅在于念佛的意義不盡相同。如早期禅宗雖有念佛法門,但不涉及淨土的往生。如《傳法寶記》中曾說:「及忍、如、大通之世,則法門大啓,根機不擇,齊速念佛名,令淨心。密來自呈,當理與法。」此時的開法傳禅,雖以「念佛名」、「令淨心」爲方便,但主要是攝取心志,令其專一,由口念佛名而導人入禅定。到慧能時,已不再采取念佛的方便法門,直指自性般若。如《壇經》說:「迷人念佛求于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激烈反對念佛、坐禅,從自力佛教立場出發,抨擊他力修持。而淨土人則宣傳「不必禅觀,即可往生。」更認爲「修余行業,迂闊難成,唯此觀門,速證生死」。在修持的見地上,禅淨自有不共之處。淨土宣揚佛在西方,禅宗以爲自性是佛;淨土仗他力解脫,禅宗靠自心開悟;淨土口誦彌陀,禅宗明心見性;淨土嚴分世出世間界線,欣取樂邦,厭舍穢土;禅宗解脫不離世間,心淨則土淨。二者的分歧,亦引發日後相互的譏評。
2、禅淨合流
禅淨的分歧,自力他力之區別並非原則上的不共戴天。「淨土」問題爲佛教各宗所盛談,亦爲佛教思想的核心所在。淨土人求西方淨土,禅者主唯心淨土,皆爲成佛,宗旨一致。淨土仗他力,但必得淨土行者以信願行,口誦佛號,自身努力修持才得。禅宗講自力,盡管呵佛罵祖,毀經棄教,但悟道參禅亦要有善知識的接引,「參話頭」也離不開機鋒棒喝。禅宗對淨土的理解,很大程度受《維摩诘經》的影響。此經《佛國品》中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國土淨。」8把西方淨土直接歸于當下的清淨心。《壇經》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9也在表明彌陀存在于清淨的自心之中。其實,唯心淨土與西方淨土之區別,只在以真俗立言。依真而說,唯心淨土;從真不礙俗說,唯心也不反對西方淨土。在這方面,淨土宗人亦宣揚衆生在念佛時,佛便在心中,心外無佛,佛的法身與衆生之心相通。《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昙鸾《往生論注》也引用這段文字,並加以發揮。按照他的意思,佛是「法界身」。這是因爲法界是衆生的「心法」,心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故名心爲法界;法界能生諸如來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識,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緣,是故入一切衆生心中也。……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也。」正因爲禅淨有此相同、相通、相補之處,所以從五代以來,禅淨合流,天下翕從。開拓這一新局面的永明延壽(904-975)著《萬善同歸集》,力倡禅淨合一、禅淨雙修。他對自力與他力的關系問題闡釋說,諸佛法門,「皆有自力、他力,自相、共相。」佛教講「緣起」之說,無一獨立,「若自力充備,即不假緣;若自力未堪,須憑他勢。」不可用自力排斥他力。這一思想影響很大,至明末李卓吾仍在其《淨土訣》中說:「奉勸諸禅者,無高視禅客,而輕自淨土也。」
3、自力與他力之融合
永明延壽大師在高揚禅淨雙修的標幟時,曾提出所謂修行的「四料簡」:「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爲佛祖。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10印光法師對此極爲推崇,贊曰:「夫永明料簡,乃大藏之綱宗,修持之高擡貴手。字字皆如天造地設,無一字不恰當,無一字能更移。」可謂「迷津寶筏,險道導師」。11永明大師之「四料簡」,形象地诠釋了禅淨的內在聯系,爲修行者建構出一個淨禅修行利弊得失的參照系。其實,自力與他力並非是一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兩難悖論。在普天推崇明心見性的自力、鄙視愚夫愚婦所信的他力時,我們應呼喚「淨土」的回歸。因爲對修行來說,有一個簡單易學而又收效迅速的「初階」是有必要的,有一個使信仰者懷有敬畏心和神聖感的終極所在也是必須的。我們不能在一個即將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以淺薄的世智辯聰來盲目地推崇「自覺」而排斥「他力」,把度世濟人的廣大法門蛻變爲一種少數根器銳利、悟性頗高的人的心靈體驗的「專利」。宗教一旦不再有讓人敬畏、崇敬、向往的光輝,不再自覺承擔拯救人心的責任,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轉載自「白人岩」)
注釋:
道宣《續高僧傳》卷6,《大正藏》50冊。
《魏書.釋老志》。3030頁,中華書局,1974年6月第一版。
《魏書.釋老志》,3035頁,中華書局,1974年6月第一版。
戒珠《淨土往生傳》卷上,《大正藏》51冊。
《古清涼傳》卷上,《大正藏》51冊。
道宣《續高僧傳.僧達傳》,《大正藏》50冊。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冊,第十一章,中華書局出版。
《維摩诘經》卷上,《大正藏》14冊。
《六祖壇經》,《大正藏》48冊。
明大佑《淨土指歸集》卷上。
印光《淨土決疑論》。
參考書目:
1、《佛說無量壽經》
2、《佛說阿彌陀經》
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4、《維摩诘經》
5、《淨土聖賢錄》
6、《昙鸾集評注》,陳揚炯、馮巧英評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
7、《中國淨土宗通史》,陳揚炯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8、《中國淨土教理史》,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印。
9、《淨土宗教程》,魏磊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10、《印光集》,黃夏年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月第一版。
《淨土祖師昙鸾與念佛法門(白正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