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释义(云香)▪P2

  ..续本文上一页、想、行、识”,前面提到过,这是属于思想意识的“名”的东西。“受”,就是感受;“想”,分析的,概念性的认识;“行”,是造做的意思,实即是对事物分析认识后所引起的一种内心的行动欲;“识”,为了别意,其实是指一切行动(行为)过后,在思想上留下的影响(倾向性)。

   上面说过物质(色)是无自性的,(自性)空的存在;下面经文接着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明确的告诉我们“思想性”的东西,也还是“不异空;即是空”的。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等(这些器官都是物质性的存在)与外界各种物质的色、声、香、味等接触,才能引发我们的各种感受,由此看来,各种感受都是由种种条件制约的,缘起的,无自性的,自性“空”的存在,“独自存在”的一种感受是不可想象的!接下来的“想、行、识”亦不是能单独的自存的。我们总是为自性见所惑,认识事物总是带着实在、不变、独存、静止的一种错觉。***械式的唯物论,我想就是这种见解下的产物吧!

  

舍利子

   经文再一次呼舍利弗的名字。

  

是诸法空相

   “诸法”,就是指的一切事物的意思,这包括了物质性的“色”法,思想意识性的“心”法。所有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缘起的事物都没有实体性的独存不变性,其实都只是瞬间就消逝的幻影(缘起空相),在时间上来看,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一刹那的停留,我们所谓存在中的所有事物,顷刻之间就已经成为过去,留给我们意识中的一切事物,其实都只是诸法向过去运动时的一种幻影,其中丝毫不会有一法停留下来,成为我们所谓的真实的存在着的东西(有其自性)。如果有一法停留下来不变,而不成为过去(就是实有),那这一法就永远不会再起变化而成为瞬间的永恒,但事实是没有任何一法会不变的停留下来。这就是“诸法空相”,也才是诸法的实相、真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是“不生不灭”的。所有的事物我们看起来好像是“有生有灭”,其实这只是我们自性见的错觉,我们总是将所有的事物一段一段的截取出来加以观察和认识,这一段时间中它是这样的,那一段时间中它又是那样的,如此才能形成所谓的“对比差别”,所谓的“有生有灭”。其实诸法总是在缘起的,总是在永不停留的成为过去的,再往更远的过去看,诸法是一直毫不停息的流动而来;往未来看,诸法还将会不停留的流动而去。一切诸法,从过去找不到开头,从未来也不会有结尾,现在也没有停留(没有现在时,说现在已是过去了),一切都只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流动。

   诸法是“不垢不净”的。“垢”是污染、肮脏;“净”是清洁、干净。这比如一件衣服,过去是干净的,后来慢慢的被污染了,变脏了。如果这件衣服是有自性的,有绝对的干净相,那这件衣服就无法被污染,无法被改变,而事实上是变了,是被污染了;如果这件衣服有绝对的脏的自性,那就不可能被清洗干净,有绝对自性的东西是不会变化的。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在不停的变化,这就是说:一切都不是绝对的(自性的)“垢”(自性的);一切也都不是绝对的(自性的)“净”。一切都是“不垢不净”的,至于会成为“垢”或“净”,这要看影响事物的各方面条件如何发展,垢或净并不是自性决定的,佛法中也就说“不垢不净”了。

   诸法是“不增不减”的。“增与减”是就事物的大小多少的形状和质量来说的。我们常觉得某一物由小变大,或由少变多就是“增”,反之就是“减”。大小多少的增减概念总是这样的真实而又困扰着我们!其实大小多少的所谓增减,并不能自己规定是大小多少,是增是减,这个也是缘起的。所谓大小要相互对比才能各自成立,即大不离小,因小故知大;小不离大,因大故知小;不能自己决定它是大是小的,即大小都没有自性。还有,大若是自性有的大,即是自大,自大的东西即不以增加了什么而使它变大;小若是自性有的小,即是自小,自小的东西即不以减少了而小。若大小各住自性,即会变成大的不可使小,小的不能使大,可见世人眼见事物有增加与减少,有大小与多少,就是因为所有事物都是没有自性的缘故啊!

   通过上面的解释,我们知道事物无自性(空)的真意义了,现在我们来疏通一下经典的原文。这十二个字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乍读之下还是不好理解的,其实我们只要在原文中加上一个字,经文的意思就会马上变得明晰起来。我们可以这样来读这段经文:“(这就是诸法的空相),不(自)生不(自)灭,不(自)垢不(自)净,不(自)增不(自)减。”这样在这段经文中加入一个“自”字,也许对于经文的意义理解会有些帮助吧!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色、受、想、行、识,我们已经知道了是组成人的五蕴。眼、耳、鼻、舌、身、意,这是人的六种感觉器官,佛教称之为“六根”或者“六入处”。为什么叫“六入处”呢?这是因为六尘境总是从这里进入,才引生六界的缘故。六根相对应于“六尘境”——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就会有“六(识)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的出现。“界”是类别的意思,归类成一类一类的“境界”,这就是界的意思。这里前五根、前五境,都是由物质性的根尘相互为缘而引生了前五识界的;后一意根,对应于法尘境,就有意识界的产生,这是展现在我们心里的种种活动。“法尘”是意识中,对于过去的回忆,对于未来的遐想,以及对不曾见识过的东西的想象等。所以法尘是意识里的东西,意根是常缘法尘而活动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意识界。

   五蕴,六根,六尘,六界,其实这也就是所有人的全部的人生世界。我们每个人的身心缘起,就是我们自己的整个世界——有眼的作用才能有色像的世界;有耳的作用才能有声音的世界;有鼻的作用才能有气味的世界;有舌的作用才能有香味的世界;有身的作用才能有触觉的世界;有意的作用才能有法(遐思,冥想)的世界。如果我们缺损了六根的其中任何一根,我们的世界即不再完整。世界是什么?世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就是五蕴,六根对应六尘,出现的六种境界的总和,可以说没有这些也就不会有我们自己的世界。所以佛在《阿含经》中,处处说到世界,总是说六根等。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是十二缘起法的流转与还灭。佛法中的十二缘起观,透彻的揭示出了生命现象的发生与消失的规律,也就是怎样有流转生死,又怎样来了却生死的规律。这是佛法中最最珍贵的教法之一。十二缘起我们有必要好好的理解透彻,要透彻的理解,就要用十二缘起法对自己进行深刻的观察。

   我们为什么会有“老死”呢?这是因为我们有了(出)“生”的缘故。

   为什么我们会出生呢?这是因为我们都有一种“有”的缘故。

   “有”是什么呢?“有”是精神层面的活动引起的,普通人以为,我们的出生是由男女的精卵结合发育成长而成为我们的个体生命,佛法并不是这样认为的。佛法说我们的个体生命的形成,除了精卵的物质性东西结合作为条件外,还有一精神意识的东西作用在其中,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每一位众生,都有一与生俱来的“自我”生存与保护意识,希望自己活(延续)下去,这种自己要存在下去的意识是非常强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对未来的一切充满了希望,希望我要延续下去,并且要我所有的一切都要越来越好,这也是一切众生希望向美好处发展的原动力。但是,这种向上发展的原动力是以“自私”的“自我存在”意识为引导的,这种“自我”意识如果不加以反省与自制,就展开而成为本能的“自我行为”。人类,尤其是具备高等智识的人类,为什么能够解脱生死修行成佛,就是因为人类的智识具备了反省与自制的力量,这也是人类高明于其它动物的最大特色。虽然我们具备反省与自制,但是这根本的“自我感”(存在)并没有完全的断除,所以我们的一切行为还是以“自我意识”为出发点的,这种“自我中心”的意识引发的一切(身、口、意)行动,这些行动过后,又会在意识上产生一种倾向性的力量,这就是佛教常常说到的“业力”。这种倾向性的“业力”,因“自我意识”而存在,并且会强烈的作用于“自我意识”,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就又牵引我们的“自我存续意识”(有),以不可思议的因缘缘起下一个新的生命个体,如此不断的轮转生死。

   为什么我们有“有”呢?这是因为我们有“取”的缘故。

   “取”,就是(我)想要,而采取的行动啊!

   为什么我们有“取”呢?这是因为我们有“爱”的缘故。

   “爱”,这是一重要的概念。“爱”就是我们觉得自己喜欢的,对自己有益的,能让自己快乐的,对这些产生依恋,这就是“爱”的表现。在这里再说说“恨”,“恨”我们总以为这是“爱的相反”,其实“恨只是爱的另一种表现”罢了。为什么会恨?(我)想要的却不能得到,就产生恨,这不是爱的另一表现吗?觉得(我)不喜欢,对我无益,不能让我快乐,就加以拒绝,拒绝不了,摆脱不开的,就开始“讨厌”,开始恨,这还不是爱的另一表现形式吗?我们一般人所谓的“爱”,其实只是更“爱自己”,满足“自我的爱心”而已。这样看来,唯有佛法中的“无我爱”与“慈悲”才是“真爱”。

   为什么我们有“(我)爱”呢…

《《心经》释义(云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