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是因为我们有“(感)受”的缘故。
为什么我们有“受”呢?这是因为我们有“(接)触(外境)”的缘故。
为什么我们有“触”呢?这是因为我们有“六入处”(六根器官)的缘故。
为什么我们有“六入处”呢?这是因为我们有“名色”(五蕴身心的生命现象)的缘故。
为什么我们有“名色”呢?这是因为我们有“(业)识”的缘故。
为什么我们有“识”呢?这是因为我们有“行”(身口意的行动)的缘故。
为什么我们有“行”呢?这是因为我们有“无明”的缘故。
“无明”这也是十二缘起中的重要概念。“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什么呢?不明白自我生命的真相是什么?所谓生命存在的真相,由上面的十二个环节深刻地观察到无明,我们有没有发现,一切的身心现象都只是一连串的缘起现象,其中没有任何主宰者,也没有任何单独存在的东西,一切都是相互为缘的生起,又相互为缘的还灭,没有任何单独存在的现象。唯一处处牵扯到的就是根本的“自我感觉”,但是找遍十二个环节,也没有这个“我”的存在啊!这是个大问题,值得所有佛弟子好好的研究研究。十二缘起的重要环节,几乎都牵涉到了是以“自我”为出发点而引生的,却没有任何一个环节就是这个“自我”,但在我们每一位的意识里、感觉中,“自我感”却是这样的真实与明显。“自我”究竟在哪里?是什么?最终我们会明白,所谓“自我”只是我们自己的制造物,我们意识里觉得有个“自我”,我们就以为这就是“真实的自我”。其实哪里存在这个“自我”呢?这只是我们自己想象的产物,我们就是因为不明白这“自我存在”的真相,为自己所欺瞒,所有的身心奔驰,都为这不曾存在过的“自我”而忙碌。这就是“无明”,不清楚“自己的真相”,为自己所欺瞒,这不是“无明”是什么?
本段经文是省略了的文句,补全文句应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行亦无行尽,无识亦无识尽,无名色亦无名色尽,无六入处亦无六入处尽,无触亦无触尽,无受亦无受尽,无取亦无取尽,无爱亦无爱尽,无有亦无有尽,无生亦无生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段经文的意思要完全明晰,我们还是给经文中加上一个“自”字,变成这样:无(自)无明亦无(自)无明尽……什么意思呢?无明也是无自性的啊!因为不明真相才有无明,明白了真相,无明就消除了,这就是说:无明也是无自性(空),也是不实在的。其余的十一个缘起的环节,也无不是这样,无不是无自性(空)。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这是佛法中的“四谛”。什么是四谛呢?就是四种真理,“谛”是真理的意思。
“苦”,我们上面已经说到过,佛教一般分为“八苦”来观察人生苦的实际情况。“苦谛”的意思是:这一切确实是苦。
“集”,是苦的汇集,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这诸苦的汇集呢?这是因为我们有“无明”的缘故啊!因为不明白身心的缘起,看不到“自我存在真相”,以为有个真实的自我存在着,因这一与生俱来的幻觉,制造出无穷无尽的葛藤。“集谛”的意思是:知道苦是因什么而引起,那就要去断除什么。
“灭”,就是苦的消除。苦为什么能够消除呢?这是因为我们有了“明”的缘故啊!“明”,就是“自我实在感的消失”。这种“自我实在感”的消失,犹如雨过天晴后的世界,世界还是原来的世界(“我”还是原来的“我”),但是一切经过了“雨(明)”的洗礼,别有一番天地。“灭谛”的意思是:只有深刻的领悟“无我”,才是所有痛苦的最终灭除。
“道”,就是灭苦的道路,也即是灭苦的方法。这条“灭苦之道”,佛陀在《阿含经》中是处处开显为“八支圣(正)道”的:
正见,人生世界正确的见解。主要是“身心(世界)缘起”的见解。
正思,又称为“正志”,即思想意识上树立了正确的人生努力方向。
正语,即一个想要灭苦的人,就要学会说话,好好的说话。人生世间多少的是非恩怨,不是因为我们不善说话,不会说话而引起的吗?人类,能以丰富而优美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这张口就能说话的福气。尽量的避免说谎话,避免说会引起人际关系纠纷的话,避免说尖酸刻薄恶毒的话,避免说闲言碎语毫无实意的话。
正业,即选择正当的职业,而避免造作未来的痛苦恶业。
正命,即正确的活命手段。
正精进,即向着正确方面的不断努力。
正念,即保持自己正确的心理状态。
正定,即自己的心念不再摇摆不定。
八支圣道的修习,其实不外乎建立缘起的人生正见后,时时的对自己的身、口、意的行为加以自我的反省与克制,避免再造作恶业,从而顺利地达到苦的灭除。
“道谛”的意思也就是,深刻的明白只有这样做才能走上真正的灭苦之道,从而愿意全身心的投入来实践完成它。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本经中这段经文的大意。经文是这样子说的:“无苦、集、灭、道。”我们上面清楚地解释过,因为“有”这四圣谛的认识与修习,我们才能得到这所有苦的灭除。为什么本段经文要说“无”这四圣谛呢?原来是佛法在流传中,因我们一般人不能正确领悟的缘故,后来渐发生一种偏差。在一般人的意识中,以为佛法中说“无我”,就一定会有一个“无我”与“我”对立。其实“无我”,并不是一种玄想,或假设,“我”的消失就是“无我”。不是“无我”先就存在着,再与“我”来对立。“无我”与“我”实即不异不一、不离不即的关系。四圣谛的教法也是如此,“苦”的消除,本身就是“灭”的证悟;“集”的转化,本身就是“道”的修习。我们为自己“自性见”的惑乱,看待什么总不免陷入实有先存的自性观念,所以经文对四谛一一加以否定。要知道经文的深意是要我们发现自性见的错觉,从而更加如实地来认识一切事物的真相,不是真的要否定佛法中的四圣谛观的,经文要否定掉的只是带着自性见的四圣谛观。
对于这段经文我们再以加字的方法来看看其意:“无苦、集、灭、道。”我们加上“自”字,变为:“无(自)苦,(无自)集,(无自)灭,(无自)道。”正如上面说过:“苦”的消除,就是“灭”的证悟;“集”的转化,就是“道”的修习。单一自存的四个圣谛并不是事实的真相,这可见“自性见”是怎样的让我们产生了错觉。
无智亦无得
“智”,就是智慧,也就是“般若”。“得”,就是得到这般若智慧的现证,也就是涅磐。其实哪里会有一个真实自存的般若呢?这如《中论》长行中所说:“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般若”也只不过是佛法中为引导众生而作的假名说而已。若执有一自性的般若,进而再执有一实有自性的般若现观可证可得,这该是怎样的由迷入迷!
以无所得故
这是对上一句经文的加深一层强调与诠释。真得到这般若性空的现观与实证,其实就是“得无所得”。为什么呢?性空的现观实证中,若有一丝一毫的什么实性可证可得,就是自性见的不能够彻底拔除,就是涅磐的不能证得。
菩提萨埵,依般若婆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菩提萨埵”,这是印度语,汉语的意思是:追求觉悟的人。
“心无挂碍”,这可不是一般的凡俗之人能够做到的。我们为什么总是觉得“心有挂碍”呢?这是因为我们被自己的见解困住了我们自己的缘故。我们的心中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种种见解,所谓的人生,就是围绕着自己的一切不正确的见解驱驰不停。我们一般人的见解不是实“有”(存在),就是实“无”(不存在),总是不能自觉的,带有“自性实在(有无)”的错觉,以为眼前所见的事物真实不虚。其实一切都是缘起的,缘起的事物毫无实体,毫无独立性,也毫无固定性。一切都只是一顷刻之间就消逝的幻影,刹那流变,非新非故。早已成为过去的东西我们还是紧紧地想抓住不放,甚至还想永恒的拥有它,这就是自寻烦恼了。究其原因,一切的烦恼根源就是因为没有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无自性,以为所见都有自性,为自我的错误见解所惑乱,心中永远难得一刻的安宁。要想“心无挂碍”,非得依这“般若”(自性空)的观慧不可。
心中没有什么挂碍,也就不会再有什么恐怖了。“恐惧”与“怖畏”,这是所有众生的通病。“恐惧”的根源就是因为“心有挂碍”啊!挂碍“自我的实在”,挂碍“我的所拥有的实在”,害怕失去。为了不失去“自我感觉”,我们需要“成就感”,需要别人的特别的尊重与赞美,需要种种“名”;为了不失去“我所拥有的,我想拥有的”,我们疲于奔命,夜以继日,甚至于不择手段,违背良心。这一切一切的努力,还不是因为“心有恐怖”吗?
心中若没有恐怖,自然就会“远离颠倒梦想”。心中没有颠倒梦想,这就是般若性空的现证,也就是无上的“究竟涅磐”。“颠倒梦想”,不只是睡觉的会做恶梦,就是大白天,我们又有几个人不在人生的大梦中呢?我们为“自性见”所惑,生存在自我编织的迷梦中,把不实在的当做实在,把顷刻就消逝的误以为永恒,把没有的当成为有。正因为有了这种种的“颠倒”,所以也就引发了这种种人生“梦想”了。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陀,俱依这般若自性空的现观,得到最终的佛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也是印度的语言,汉语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惟有完全的破除了自性见错觉的人,才配称得上这“无上正等正觉”。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是经文中对于这般若法门的赞叹。“咒”有总持的意思,也即般若是一切法的总持了。般若法门为什么能除一切苦呢?就是因为有了这般若自性空的慧观,心中的自性见被破除,看见所有的问题都趋向“中道”,不再死执一边,心中没有对立的见解,也就没有纷扰。一颗没有是非纷扰的心,就是最大的幸福,我们感到不幸的原因,常常就是因为这心中的见解难平。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一段咒语,在《大般若经》中是没有的,显然是后来加进去的。咒语,上面说过是总持的意思。现在就再来说出这总持般若法门的咒语。
咒语,历来的佛教翻译家们都是不翻译的,为什么不翻译呢?这是因为咒是属于秘密的语言,一旦翻译明白就失灵了!咒语,其实不外乎祝愿祈祷之类的语言,祈祷达成某一目的的祝愿性语言,不停的反复诵念,过去的古人是相信其有某种神秘的效验的。的确,当虔诚的祈祷诵念时,因为心思的专一,每有可能发生些不同程度的感应与效验,这就是咒语之所以神秘的原因吧!这段咒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快速觉悟成就!由文意来看,就是祈祷与祝愿,祈祷所有的人都由这般若波罗蜜的法门,到达解脱的彼岸。
《《心经》释义(云香)》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