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是因爲我們有“(感)受”的緣故。
爲什麼我們有“受”呢?這是因爲我們有“(接)觸(外境)”的緣故。
爲什麼我們有“觸”呢?這是因爲我們有“六入處”(六根器官)的緣故。
爲什麼我們有“六入處”呢?這是因爲我們有“名色”(五蘊身心的生命現象)的緣故。
爲什麼我們有“名色”呢?這是因爲我們有“(業)識”的緣故。
爲什麼我們有“識”呢?這是因爲我們有“行”(身口意的行動)的緣故。
爲什麼我們有“行”呢?這是因爲我們有“無明”的緣故。
“無明”這也是十二緣起中的重要概念。“無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什麼呢?不明白自我生命的真相是什麼?所謂生命存在的真相,由上面的十二個環節深刻地觀察到無明,我們有沒有發現,一切的身心現象都只是一連串的緣起現象,其中沒有任何主宰者,也沒有任何單獨存在的東西,一切都是相互爲緣的生起,又相互爲緣的還滅,沒有任何單獨存在的現象。唯一處處牽扯到的就是根本的“自我感覺”,但是找遍十二個環節,也沒有這個“我”的存在啊!這是個大問題,值得所有佛弟子好好的研究研究。十二緣起的重要環節,幾乎都牽涉到了是以“自我”爲出發點而引生的,卻沒有任何一個環節就是這個“自我”,但在我們每一位的意識裏、感覺中,“自我感”卻是這樣的真實與明顯。“自我”究竟在哪裏?是什麼?最終我們會明白,所謂“自我”只是我們自己的製造物,我們意識裏覺得有個“自我”,我們就以爲這就是“真實的自我”。其實哪裏存在這個“自我”呢?這只是我們自己想象的産物,我們就是因爲不明白這“自我存在”的真相,爲自己所欺瞞,所有的身心奔馳,都爲這不曾存在過的“自我”而忙碌。這就是“無明”,不清楚“自己的真相”,爲自己所欺瞞,這不是“無明”是什麼?
本段經文是省略了的文句,補全文句應是: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行亦無行盡,無識亦無識盡,無名色亦無名色盡,無六入處亦無六入處盡,無觸亦無觸盡,無受亦無受盡,無取亦無取盡,無愛亦無愛盡,無有亦無有盡,無生亦無生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段經文的意思要完全明晰,我們還是給經文中加上一個“自”字,變成這樣:無(自)無明亦無(自)無明盡……什麼意思呢?無明也是無自性的啊!因爲不明真相才有無明,明白了真相,無明就消除了,這就是說:無明也是無自性(空),也是不實在的。其余的十一個緣起的環節,也無不是這樣,無不是無自性(空)。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這是佛法中的“四谛”。什麼是四谛呢?就是四種真理,“谛”是真理的意思。
“苦”,我們上面已經說到過,佛教一般分爲“八苦”來觀察人生苦的實際情況。“苦谛”的意思是:這一切確實是苦。
“集”,是苦的彙集,也就是爲什麼我們會有這諸苦的彙集呢?這是因爲我們有“無明”的緣故啊!因爲不明白身心的緣起,看不到“自我存在真相”,以爲有個真實的自我存在著,因這一與生俱來的幻覺,製造出無窮無盡的葛藤。“集谛”的意思是:知道苦是因什麼而引起,那就要去斷除什麼。
“滅”,就是苦的消除。苦爲什麼能夠消除呢?這是因爲我們有了“明”的緣故啊!“明”,就是“自我實在感的消失”。這種“自我實在感”的消失,猶如雨過天晴後的世界,世界還是原來的世界(“我”還是原來的“我”),但是一切經過了“雨(明)”的洗禮,別有一番天地。“滅谛”的意思是:只有深刻的領悟“無我”,才是所有痛苦的最終滅除。
“道”,就是滅苦的道路,也即是滅苦的方法。這條“滅苦之道”,佛陀在《阿含經》中是處處開顯爲“八支聖(正)道”的:
正見,人生世界正確的見解。主要是“身心(世界)緣起”的見解。
正思,又稱爲“正志”,即思想意識上樹立了正確的人生努力方向。
正語,即一個想要滅苦的人,就要學會說話,好好的說話。人生世間多少的是非恩怨,不是因爲我們不善說話,不會說話而引起的嗎?人類,能以豐富而優美的語言傳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這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這張口就能說話的福氣。盡量的避免說謊話,避免說會引起人際關系糾紛的話,避免說尖酸刻薄惡毒的話,避免說閑言碎語毫無實意的話。
正業,即選擇正當的職業,而避免造作未來的痛苦惡業。
正命,即正確的活命手段。
正精進,即向著正確方面的不斷努力。
正念,即保持自己正確的心理狀態。
正定,即自己的心念不再搖擺不定。
八支聖道的修習,其實不外乎建立緣起的人生正見後,時時的對自己的身、口、意的行爲加以自我的反省與克製,避免再造作惡業,從而順利地達到苦的滅除。
“道谛”的意思也就是,深刻的明白只有這樣做才能走上真正的滅苦之道,從而願意全身心的投入來實踐完成它。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本經中這段經文的大意。經文是這樣子說的:“無苦、集、滅、道。”我們上面清楚地解釋過,因爲“有”這四聖谛的認識與修習,我們才能得到這所有苦的滅除。爲什麼本段經文要說“無”這四聖谛呢?原來是佛法在流傳中,因我們一般人不能正確領悟的緣故,後來漸發生一種偏差。在一般人的意識中,以爲佛法中說“無我”,就一定會有一個“無我”與“我”對立。其實“無我”,並不是一種玄想,或假設,“我”的消失就是“無我”。不是“無我”先就存在著,再與“我”來對立。“無我”與“我”實即不異不一、不離不即的關系。四聖谛的教法也是如此,“苦”的消除,本身就是“滅”的證悟;“集”的轉化,本身就是“道”的修習。我們爲自己“自性見”的惑亂,看待什麼總不免陷入實有先存的自性觀念,所以經文對四谛一一加以否定。要知道經文的深意是要我們發現自性見的錯覺,從而更加如實地來認識一切事物的真相,不是真的要否定佛法中的四聖谛觀的,經文要否定掉的只是帶著自性見的四聖谛觀。
對于這段經文我們再以加字的方法來看看其意:“無苦、集、滅、道。”我們加上“自”字,變爲:“無(自)苦,(無自)集,(無自)滅,(無自)道。”正如上面說過:“苦”的消除,就是“滅”的證悟;“集”的轉化,就是“道”的修習。單一自存的四個聖谛並不是事實的真相,這可見“自性見”是怎樣的讓我們産生了錯覺。
無智亦無得
“智”,就是智慧,也就是“般若”。“得”,就是得到這般若智慧的現證,也就是涅磐。其實哪裏會有一個真實自存的般若呢?這如《中論》長行中所說:“空亦複空,但爲引導衆生故,以假名說。”“般若”也只不過是佛法中爲引導衆生而作的假名說而已。若執有一自性的般若,進而再執有一實有自性的般若現觀可證可得,這該是怎樣的由迷入迷!
以無所得故
這是對上一句經文的加深一層強調與诠釋。真得到這般若性空的現觀與實證,其實就是“得無所得”。爲什麼呢?性空的現觀實證中,若有一絲一毫的什麼實性可證可得,就是自性見的不能夠徹底拔除,就是涅磐的不能證得。
菩提薩埵,依般若婆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
“菩提薩埵”,這是印度語,漢語的意思是:追求覺悟的人。
“心無挂礙”,這可不是一般的凡俗之人能夠做到的。我們爲什麼總是覺得“心有挂礙”呢?這是因爲我們被自己的見解困住了我們自己的緣故。我們的心中總是有著這樣那樣的種種見解,所謂的人生,就是圍繞著自己的一切不正確的見解驅馳不停。我們一般人的見解不是實“有”(存在),就是實“無”(不存在),總是不能自覺的,帶有“自性實在(有無)”的錯覺,以爲眼前所見的事物真實不虛。其實一切都是緣起的,緣起的事物毫無實體,毫無獨立性,也毫無固定性。一切都只是一頃刻之間就消逝的幻影,刹那流變,非新非故。早已成爲過去的東西我們還是緊緊地想抓住不放,甚至還想永恒的擁有它,這就是自尋煩惱了。究其原因,一切的煩惱根源就是因爲沒有能正確地認識事物的無自性,以爲所見都有自性,爲自我的錯誤見解所惑亂,心中永遠難得一刻的安甯。要想“心無挂礙”,非得依這“般若”(自性空)的觀慧不可。
心中沒有什麼挂礙,也就不會再有什麼恐怖了。“恐懼”與“怖畏”,這是所有衆生的通病。“恐懼”的根源就是因爲“心有挂礙”啊!挂礙“自我的實在”,挂礙“我的所擁有的實在”,害怕失去。爲了不失去“自我感覺”,我們需要“成就感”,需要別人的特別的尊重與贊美,需要種種“名”;爲了不失去“我所擁有的,我想擁有的”,我們疲于奔命,夜以繼日,甚至于不擇手段,違背良心。這一切一切的努力,還不是因爲“心有恐怖”嗎?
心中若沒有恐怖,自然就會“遠離顛倒夢想”。心中沒有顛倒夢想,這就是般若性空的現證,也就是無上的“究竟涅磐”。“顛倒夢想”,不只是睡覺的會做惡夢,就是大白天,我們又有幾個人不在人生的大夢中呢?我們爲“自性見”所惑,生存在自我編織的迷夢中,把不實在的當做實在,把頃刻就消逝的誤以爲永恒,把沒有的當成爲有。正因爲有了這種種的“顛倒”,所以也就引發了這種種人生“夢想”了。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一切佛陀,俱依這般若自性空的現觀,得到最終的佛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也是印度的語言,漢語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惟有完全的破除了自性見錯覺的人,才配稱得上這“無上正等正覺”。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這是經文中對于這般若法門的贊歎。“咒”有總持的意思,也即般若是一切法的總持了。般若法門爲什麼能除一切苦呢?就是因爲有了這般若自性空的慧觀,心中的自性見被破除,看見所有的問題都趨向“中道”,不再死執一邊,心中沒有對立的見解,也就沒有紛擾。一顆沒有是非紛擾的心,就是最大的幸福,我們感到不幸的原因,常常就是因爲這心中的見解難平。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這一段咒語,在《大般若經》中是沒有的,顯然是後來加進去的。咒語,上面說過是總持的意思。現在就再來說出這總持般若法門的咒語。
咒語,曆來的佛教翻譯家們都是不翻譯的,爲什麼不翻譯呢?這是因爲咒是屬于秘密的語言,一旦翻譯明白就失靈了!咒語,其實不外乎祝願祈禱之類的語言,祈禱達成某一目的的祝願性語言,不停的反複誦念,過去的古人是相信其有某種神秘的效驗的。的確,當虔誠的祈禱誦念時,因爲心思的專一,每有可能發生些不同程度的感應與效驗,這就是咒語之所以神秘的原因吧!這段咒語翻譯成漢語的意思就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快速覺悟成就!由文意來看,就是祈禱與祝願,祈禱所有的人都由這般若波羅蜜的法門,到達解脫的彼岸。
《《心經》釋義(雲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