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智慧和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本觉
《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出自佛教重要的一部经典《大般若经》。因为《心经》太过于重要,智慧太深,因此被单独抽了出来,作为一部单独的经典传世。
在佛教中,《心经》有着十分的重要性。第一,它是字数较少的佛经之一。《心经》全篇只有260个字。第二,它是流传最广的佛教经典。佛教诞生两千多年以来,《心经》是被诵持和流布最广的一部佛教经典。其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更是上至八十老翁,下至几岁孩童,都能朗朗上口。第三,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华,是经中之经。它阐述了大乘佛教最核心、最根本的思想,也就是般若空观的思想。佛教经典分为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在宛如宇宙的佛经中,《心经》就像是永恒的北极星一般,在人道众生看来,北极星就是头顶星空中永恒不动的中心。同样道理,《心经》也就是大乘佛教经典的根本。
经过以上三个重要性的简单介绍,可以说,学佛之人不读《心经》、不参《心经》,就好比夜晚行路,如果不依靠北极星指引正确方向,难免会迷失在荒野之中。所以,我们要好好端正自己的身心,以一种最恭敬、最虔诚的心态来奉持《心经》、诵读《心经》、研究《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是用现代汉语读出来的一种版本。其实我们知道,一来,所有佛经都是经由佛陀所说(《坛经》例外),最原始的佛经应该使用古印度的梵语来诵读和记录的。当然,今天懂得这种语言的人已经是少之又少,不可能要求广大学佛之人都去学习用梵语诵持《心经》。现在我们读到的《心经》,是由古代一些著名的法师翻译成汉语的。翻译中有直译——直接翻译、意译——按照意思翻译,并不要求字字对照,和不译—也叫音译,因为意思太过复杂,汉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概念,无法翻译,因此为了表示尊重,就直接将梵语的音用汉字表示出来,比如说“般若”、“南无”等,以上一共是三种翻译的方法。所以我们知道,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的《心经》,也并不是原始佛经的原貌。这点我们要认识清楚。
其次,为什么不是原始佛经的原貌,又不用梵语去读诵,却不影响我们诵持和研究《心经》的功德呢?大家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担心呢?其实大可不必。我们讲佛陀说法有八万四千种法门,是为了应对世间不同根基的人、不同的事情而随***应变。用汉语简单来说,就是因人制宜而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读佛经,是为了要习得佛陀无上的智慧,而佛经的功德,也是在我们运用佛法智慧中体现出来的。因此不必拘泥于什么文字、什么读音,只要我们正确地理解佛陀的意思,正确地运用佛陀的智慧,就能够获得无上的功德,得到很好的福报。这就是为什么佛教能够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从古代到现代却不会灭绝的原因所在。现代佛教甚至已经把佛经翻译成了英语、法语等各种世界性语言,流传泽被世界各地的众生,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接下来,我为各位简单介绍一下《心经》全文的大致意思:观自在菩萨——就是中国老百姓最为熟知的观世音菩萨,他的智慧能通晓“万法皆空”的最高真理,开示世间一切都是没有实性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此色即是空——色就是我们感受到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空性的,不具有实性的。我们在了解了“缘起性空”这一宇宙之间最根本的真理之后,便能够以大智慧化解自己的痛苦,并且推己及人地去救度世间一切苦难众生,成就自己的菩提正果。
《心经》之中,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用语。比如前面提到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除此之外,还有“般若波罗蜜”,或者叫“般若波罗蜜多”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哪怕是一些没有佛学经历的人,也能朗朗上口。可是,我们明白这几句的意思是什么吗?般若是梵语的音译,我们显然无法从字面上去理解,这就属于前面讲过的翻译佛经中的不译原则。那般若是什么呢?以前有的翻译师把它直接翻成了“智慧”,其实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不完善的。因为般若的确有智慧的含义,但它又不同于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是凡人的智慧,是没有开悟的有限的智慧,往往夹杂着很多烦恼的,是有缺陷的,这种智慧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比如,我们今天看到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可谓学富五车,学识何其渊博,但是他可能只是专注于某一门学问,并不可能精通世间所有学科的所有知识。这就是有限的智慧。另外,很多高级知识分子都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根据科学统计,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人群中,中高级知识分子是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的。也就是说,他们虽然知识很渊博,智力很高,但不一定情商也高,心态也健康。这就是有烦恼的智慧。
而《心经》中所说的“般若智慧”则不然,它是超越一般智慧的,它是无限的、清净的、圆满的。掌握了般若智慧,我们就能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彻底地解脱人生烦恼,同时,也就到达了佛陀、菩萨的境界了。而“波罗蜜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多”连起来就是说:依靠着般若的大智慧,将我们从烦恼痛苦的现实中,也就是此岸,度到解脱清净的彼岸。《心经》中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修成正果”了。三世诸佛,依靠的都是“般若智慧”才能修成正果。我们学佛之人,都要这样做。般若智慧就像是渡船上的舵一样,随时保证我们是在正确的航向上行驶。那么,般若智慧是不是太重要了呢?《心经》上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我们学习佛法,要时时刻刻、心心念念地记住,我们是在追求般若大智慧,只有凭着般若智慧,我们才能学习正法,正确修行,愉快生活,最后抵达圆满的彼岸世界!
那么,综上可知,智慧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佛陀认为,般若智慧是最高的、无上的智慧,应该是可以解决一切烦恼。这样说起来,好像是什么都没有解决的样子。各位心中肯定有这样的困惑。其实佛陀没有说错。佛陀认为,世间的一切烦恼产生的原因其实都是一样的,简而言之两个字——“执著”。执著就产生障碍和迷误,执著就像是我们眼前的一片叶子,俗语有云:“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执著使我们容易钻牛角尖,使我们不能认清世间的真相,更使我们固执地坚守着很多错误的原则,因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烦恼。如何***执著呢?各位肯定会认为,简单啊,执著的对立面就是“放下”嘛。放下就不执著了。可是各位请仔细想想,很多困难、很多不幸,是不是我们放下了就不存在了呢?地震后,我们放下了对苦难的执著,就能够改变亲人离开、家园破碎的事实了吗?现在社会上存在着很多不公平,我们放下了,就能够改变腐败、不公等重重丑恶现象的出现了吗?答案很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放下并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法。最终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呢?这就是般若智慧要解决的问题了。佛陀讲了四十九年法,说了如同恒河沙数的佛经,其实归根结底,也就是讲了这一个问题。归结为四个字——“缘起性空”。
般若智慧要认识的就是“缘起性空”这一真理。因为执著产生的种种烦恼,只要你认识到“缘起性空”、或者说“万法皆空”的真实含义,就能一下破除,你就再也不会执著,自然也就再也不会产生烦恼了。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解释这至关重要的四个字。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只依靠自己而存在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众生在内,都是由各种因缘相互产生作用,也就是所谓“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因果规律是我们这个世间最根本的规律。比如,桌子椅子是怎么产生的呢?是木工用木料做成的,木工和木料就是桌子产生的因,桌子就是木工和木头这两个因缘所产生的果。而木料又是由什么因产生的呢?就是树木。树木往前推就是种子、土壤、空气、水分等等原因,这些再往前推就是细胞、元素、矿物质、氢气、氧气等等。所有的原因都能够无限地向前推,而所有的原因也必然能够产生一种结果。这就是“缘起”的含义。
那么什么是“性空”呢?再以桌子为例。桌子就是桌子吗?或者说桌子的本质就是桌子吗?不是,桌子是由木工和木料因缘和合而成的。而木料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没有本质,它是由树木和合而成的。如此往前推,可见万事万物都是没有本性的,也就是不能依靠自己而单独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也都会因为因缘散开而毁灭。桌子如果散了就不是桌子,而只是一堆木料。房子散了也就不再是房子,而是砖瓦木石,人也是如此。人的诞生是父母因缘和合的结果,人的生命的结束是因缘散尽的结果。因缘散尽了,人也就不是曾经的人了,生命也就不是过去的生命了。所以一切都是没有自我本质的,人也是没有自性的。所以说,万物都是因缘…
《《心经》的智慧和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本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