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的智慧和在現代社會的價值
本覺
《心經》,全名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出自佛教重要的一部經典《大般若經》。因爲《心經》太過于重要,智慧太深,因此被單獨抽了出來,作爲一部單獨的經典傳世。
在佛教中,《心經》有著十分的重要性。第一,它是字數較少的佛經之一。《心經》全篇只有260個字。第二,它是流傳最廣的佛教經典。佛教誕生兩千多年以來,《心經》是被誦持和流布最廣的一部佛教經典。其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更是上至八十老翁,下至幾歲孩童,都能朗朗上口。第叁,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是經中之經。它闡述了大乘佛教最核心、最根本的思想,也就是般若空觀的思想。佛教經典分爲叁藏十二部,浩如煙海,在宛如宇宙的佛經中,《心經》就像是永恒的北極星一般,在人道衆生看來,北極星就是頭頂星空中永恒不動的中心。同樣道理,《心經》也就是大乘佛教經典的根本。
經過以上叁個重要性的簡單介紹,可以說,學佛之人不讀《心經》、不參《心經》,就好比夜晚行路,如果不依靠北極星指引正確方向,難免會迷失在荒野之中。所以,我們要好好端正自己的身心,以一種最恭敬、最虔誠的心態來奉持《心經》、誦讀《心經》、研究《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這是用現代漢語讀出來的一種版本。其實我們知道,一來,所有佛經都是經由佛陀所說(《壇經》例外),最原始的佛經應該使用古印度的梵語來誦讀和記錄的。當然,今天懂得這種語言的人已經是少之又少,不可能要求廣大學佛之人都去學習用梵語誦持《心經》。現在我們讀到的《心經》,是由古代一些著名的法師翻譯成漢語的。翻譯中有直譯——直接翻譯、意譯——按照意思翻譯,並不要求字字對照,和不譯—也叫音譯,因爲意思太過複雜,漢語中沒有與之對應的概念,無法翻譯,因此爲了表示尊重,就直接將梵語的音用漢字表示出來,比如說“般若”、“南無”等,以上一共是叁種翻譯的方法。所以我們知道,現在看到的這個版本的《心經》,也並不是原始佛經的原貌。這點我們要認識清楚。
其次,爲什麼不是原始佛經的原貌,又不用梵語去讀誦,卻不影響我們誦持和研究《心經》的功德呢?大家會不會有這樣一種擔心呢?其實大可不必。我們講佛陀說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是爲了應對世間不同根基的人、不同的事情而隨***應變。用漢語簡單來說,就是因人製宜而萬變不離其宗。我們讀佛經,是爲了要習得佛陀無上的智慧,而佛經的功德,也是在我們運用佛法智慧中體現出來的。因此不必拘泥于什麼文字、什麼讀音,只要我們正確地理解佛陀的意思,正確地運用佛陀的智慧,就能夠獲得無上的功德,得到很好的福報。這就是爲什麼佛教能夠經曆兩千多年的發展,從古代到現代卻不會滅絕的原因所在。現代佛教甚至已經把佛經翻譯成了英語、法語等各種世界性語言,流傳澤被世界各地的衆生,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接下來,我爲各位簡單介紹一下《心經》全文的大致意思:觀自在菩薩——就是中國老百姓最爲熟知的觀世音菩薩,他的智慧能通曉“萬法皆空”的最高真理,開示世間一切都是沒有實性的,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因此色即是空——色就是我們感受到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空性的,不具有實性的。我們在了解了“緣起性空”這一宇宙之間最根本的真理之後,便能夠以大智慧化解自己的痛苦,並且推己及人地去救度世間一切苦難衆生,成就自己的菩提正果。
《心經》之中,有我們經常聽到的一些用語。比如前面提到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除此之外,還有“般若波羅蜜”,或者叫“般若波羅蜜多”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哪怕是一些沒有佛學經曆的人,也能朗朗上口。可是,我們明白這幾句的意思是什麼嗎?般若是梵語的音譯,我們顯然無法從字面上去理解,這就屬于前面講過的翻譯佛經中的不譯原則。那般若是什麼呢?以前有的翻譯師把它直接翻成了“智慧”,其實是不准確的,或者說是不完善的。因爲般若的確有智慧的含義,但它又不同于世間的智慧。世間的智慧是凡人的智慧,是沒有開悟的有限的智慧,往往夾雜著很多煩惱的,是有缺陷的,這種智慧不足以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比如,我們今天看到很多高級知識分子,可謂學富五車,學識何其淵博,但是他可能只是專注于某一門學問,並不可能精通世間所有學科的所有知識。這就是有限的智慧。另外,很多高級知識分子都有很嚴重的心理問題,根據科學統計,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人群中,中高級知識分子是占據了很大的比例的。也就是說,他們雖然知識很淵博,智力很高,但不一定情商也高,心態也健康。這就是有煩惱的智慧。
而《心經》中所說的“般若智慧”則不然,它是超越一般智慧的,它是無限的、清淨的、圓滿的。掌握了般若智慧,我們就能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徹底地解脫人生煩惱,同時,也就到達了佛陀、菩薩的境界了。而“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到彼岸”。“般若波羅蜜多”連起來就是說:依靠著般若的大智慧,將我們從煩惱痛苦的現實中,也就是此岸,度到解脫清淨的彼岸。《心經》中說“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修成正果”了。叁世諸佛,依靠的都是“般若智慧”才能修成正果。我們學佛之人,都要這樣做。般若智慧就像是渡船上的舵一樣,隨時保證我們是在正確的航向上行駛。那麼,般若智慧是不是太重要了呢?《心經》上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我們學習佛法,要時時刻刻、心心念念地記住,我們是在追求般若大智慧,只有憑著般若智慧,我們才能學習正法,正確修行,愉快生活,最後抵達圓滿的彼岸世界!
那麼,綜上可知,智慧是爲了解決問題而存在的,它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呢?佛陀認爲,般若智慧是最高的、無上的智慧,應該是可以解決一切煩惱。這樣說起來,好像是什麼都沒有解決的樣子。各位心中肯定有這樣的困惑。其實佛陀沒有說錯。佛陀認爲,世間的一切煩惱産生的原因其實都是一樣的,簡而言之兩個字——“執著”。執著就産生障礙和迷誤,執著就像是我們眼前的一片葉子,俗語有雲:“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執著使我們容易鑽牛角尖,使我們不能認清世間的真相,更使我們固執地堅守著很多錯誤的原則,因此産生了無窮無盡的煩惱。如何***執著呢?各位肯定會認爲,簡單啊,執著的對立面就是“放下”嘛。放下就不執著了。可是各位請仔細想想,很多困難、很多不幸,是不是我們放下了就不存在了呢?地震後,我們放下了對苦難的執著,就能夠改變親人離開、家園破碎的事實了嗎?現在社會上存在著很多不公平,我們放下了,就能夠改變腐敗、不公等重重醜惡現象的出現了嗎?答案很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放下並不是最終的解決方法。最終的解決方法是什麼呢?這就是般若智慧要解決的問題了。佛陀講了四十九年法,說了如同恒河沙數的佛經,其實歸根結底,也就是講了這一個問題。歸結爲四個字——“緣起性空”。
般若智慧要認識的就是“緣起性空”這一真理。因爲執著産生的種種煩惱,只要你認識到“緣起性空”、或者說“萬法皆空”的真實含義,就能一下破除,你就再也不會執著,自然也就再也不會産生煩惱了。下面,我就來爲大家解釋這至關重要的四個字。
所謂“緣起”,就是說:世間上沒有只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東西,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世間的萬事萬物,包括我們衆生在內,都是由各種因緣相互産生作用,也就是所謂“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因果規律是我們這個世間最根本的規律。比如,桌子椅子是怎麼産生的呢?是木工用木料做成的,木工和木料就是桌子産生的因,桌子就是木工和木頭這兩個因緣所産生的果。而木料又是由什麼因産生的呢?就是樹木。樹木往前推就是種子、土壤、空氣、水分等等原因,這些再往前推就是細胞、元素、礦物質、氫氣、氧氣等等。所有的原因都能夠無限地向前推,而所有的原因也必然能夠産生一種結果。這就是“緣起”的含義。
那麼什麼是“性空”呢?再以桌子爲例。桌子就是桌子嗎?或者說桌子的本質就是桌子嗎?不是,桌子是由木工和木料因緣和合而成的。而木料的本質又是什麼呢?沒有本質,它是由樹木和合而成的。如此往前推,可見萬事萬物都是沒有本性的,也就是不能依靠自己而單獨存在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也都會因爲因緣散開而毀滅。桌子如果散了就不是桌子,而只是一堆木料。房子散了也就不再是房子,而是磚瓦木石,人也是如此。人的誕生是父母因緣和合的結果,人的生命的結束是因緣散盡的結果。因緣散盡了,人也就不是曾經的人了,生命也就不是過去的生命了。所以一切都是沒有自我本質的,人也是沒有自性的。所以說,萬物都是因緣…
《《心經》的智慧和在現代社會的價值(本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