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和合所生起的假有,雖然是存在的,但是這種存在只是暫時的,不是真正的有,而是假有。萬物的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則不能有,這就是“緣起性空”的真實意義。
緣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間的森羅萬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一人一物,乃至微塵、沙礫等,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緣起法告訴我們:世間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如果沒有因緣關系,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說,一個人生活在世間,因爲有農夫種田,我們才有飯吃;有工人織布,我們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門,由于有公共汽車,司***爲我們開車,我們才能到達目的地。假如沒有這許多因緣,我們就不能生存了。所以,每個人能夠生存,都要感謝因緣,感謝世間各種因素的成就。
但是同樣緣起法也告訴我們另外一個道理:既然萬物的本性是假有的,是真空的,那麼就無需執著。你所執著的東西其實都是假有的,是暫時存在的,是因爲因緣和合而産生,必然會隨著因緣分散而消亡。所以執著是沒有意義的,世間沒有什麼是永恒不變的。如果我們能夠看破萬事萬物的本質,認識到萬物的存在跟宇宙相比只不過是一瞬間,那麼各種煩惱、各種執著、各種迷惘也就會迎刃而解了。
大家可能覺得不可思議,那麼就讓我來聯系現代社會中的種種現實狀況,談談如何運用《心經》中“萬法皆空”的智慧來化解煩惱吧。
無可否認,現代社會因爲幾次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因緣,生産力空前提高,人們的生活條件、物質生活、文化生活都史無前例的繁榮。世界上有部分發達國家的人們已經開始不用爲生存而擔心,糧食、住宿、醫療、教育等基本的生存條件已經獲得了非常充足的保障,這些發達地區的人們開始爲如何更有質量地生活、更快更好地發展而努力奮鬥。即使是我們中國,雖然還是發展中國家,雖然還有很多人處在貧困的生活中,但不可否認的是,比起60年前,至少我們絕大多數的人似乎不用再過于擔心沒飯吃沒衣穿了。以前認爲是富貴人家才能天天享用的大魚大肉似乎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了,現在最健康的生活理念反而變成了素食主義。就算是大家目前最煩惱的買房問題,人人都在喊房價高,買不起,但是好像露宿街頭的人也沒有成群出現,有錢者買房,無錢者租房,總歸能有片瓦遮頭。總而言之,以前古人煩惱的種種生存問題,現在看來都不再是什麼大問題了。
但是,我們現代人有沒有就覺得煩惱少了,智慧增長了呢?恰恰相反,現代人的煩惱可能遠遠超過古代人。無論是知識的爆炸式增長,還是科技的飛速進步,似乎都沒能給我們現代人帶來真正的智慧。抑郁症、孤獨症等衆多心理疾病在現代人,特別是有知識、受過一定教育的人群中的發病比例越來越高。很多精英可能事業非常成功,但是精神和心理卻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甚至是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自殺率也特別高。這看起來非常的矛盾對不對?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是爲什麼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還是要回到佛陀教給我們的真理——執著才生起煩惱。現代社會物質精神生活的極大豐富並沒有使我們減少執著,恰恰相反,它極大地增加了我們的執著。我們現代人總是在“有所得”的心態下生活,對于人生的一切都能令我們生起執著。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執著財富、執著地位、執著情感、執著生存的環境、執著家庭、執著人際關系、執著擁有的知識、執著自身的見解、執著事業、執著技能所長等。我們所擁有的東西越多,我們就越不舍得放棄,我們想占有最多的資源,占有最多的財富,並且希望永遠都不要失去。由于執著的關系,我們對人生的一切都産生了強烈的占有、戀戀不舍的心態,執著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種種煩惱。
佛經中稱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是欲界,欲界的最大特點就在一個“欲”字上,可以這麼說,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生活在強烈的欲望中。欲望有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這兩個方面。在佛經中簡單地歸納爲五種,稱的五欲,即色欲,眼睛希望看到漂亮的顔色;聲欲,耳朵希望聽到動聽悅耳的音聲;香欲,鼻子希望聞到香味;味欲,舌頭希望嘗到可口的美味;觸欲,身體希望接觸到舒適的環境。大多數人的生命就是在不停地追求這五種欲望中延續,通常人生所謂的幸福快樂,說穿了,那不過是欲望的滿足,當人們欲望滿足時,感到快樂,感到幸福。欲望又是沒有一定的東西,人類欲望雖然與物質條件有關系,但具備什麼條件才能滿足並無標准,它往往隨著物質環境的改善而水漲船高,古人生活條件簡單,有吃、有住、有穿就能滿足;而現在物質條件豐富了,人的欲望也隨之膨脹。今天的人,並不因爲豐富的物質環境而感到滿足,他們總是處在不斷向外的追求中。
比如說,我們執著于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夠完美,是不是夠順利。我們常常聽到別人祝願自己“心想事成”,但是碰到挫折,我們就會心情郁悶,甚至痛苦。我們執著于成功,沒人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失敗的。我們來問問自己,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嗎?你對你的人生有哪些東西是非常執著的?各位想一想,有沒有什麼東西,你認爲在你的人生中是無比的重要,是沒有了就感覺活不下去的?我想一定有吧。最簡單的一樣東西:我的生命。我想沒有人會否認生命是最重要的吧。
很多人活在世上,其實既不了解自己,也不能真正地認識世界。請各位問一問,“我”是誰呢?你們會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了,我是張叁,他是李四嘛。各位,那只不過是個名字,是個代號,把名字拿掉,你是誰呢?你可能會說,你是父母的孩子,是誰的妻子丈夫,是誰的朋友同事等等。那都是你的社會關系,按照緣起性空的理論,你都是要依靠這些社會關系才真實存在的。大家再往下追問,就會不知道怎麼回答了吧。其實這是一個很深奧的問題,你以爲“我”是我,但其實只是各種因緣的假合,並無獨立可言。你都沒有獨立性,那麼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不可或缺是不是也沒有什麼根據呢?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什麼人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好像沒有吧。我們常常說的一句話:“地球離了誰都轉”。我希望各位除了對別人說這句話之外,也常常對自己說說看。多說說,你的心態就能平和好多,你的身段也就能放低好多。
其次,我們來問一問人生最關鍵的問題——生死問題。“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很多人念佛就是想求個往生,希望死後往西方極樂世界去。不錯,我們想一想,人是在世的時間長,還是死後的時間長呢?人誕生之前,人死亡之後,宇宙都無始無終,你在世不過短短百十來年,跟前後相比,哪有一點點可比性呢?如果我們只是爲了這短短的在世一生的享樂而造下惡業,犯下錯誤,我們就要用漫長的來生甚至來生的來生來承受果報,爲自己這一生的錯誤還債,甚至因此無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筆賬實在太不劃算了。
再接下來,我們說說小的問題。有些人執著于財富。爲了生意上的一些虧損,爲了一點祖上傳下來的家産,而導致與親人撕破臉皮,六親不認。我們不是常常聽說不肖子孫爭奪家産大打官司的事情嗎?也有人因爲股市裏虧了錢,或者是投資失敗,有想不開跳樓的,有産生惡念去犯法的。這種事情媒體不是也天天都有報道嗎?大家想一想,財富這個東西,在你出生之前屬于你嗎?在你死亡之後,又能被帶走嗎?都不可能。財富只不過在你手上停留短短的幾十年,這已經算難能可貴了。而對于一些富豪、大企業家來講,他手上的巨大財富其實更不屬于他自己,他只是在爲社會保管財富,他應該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如果就爲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諸位覺得值得嗎?
我們都想占有一切。窮人只要求有吃的、穿的、住的就行了;可生活基本需求一旦滿足,于是就希望過上方便舒適的日子。希望有各種家用電器,希望出行有代步工具,工作之余,希望能多些消遣方式,工作也希望越有價值越好,能創造越多財富越好。要滿足這些希望就得擁有大量的財富,爲了賺錢就得拼命地工作。然後,有財富的人,希望有名譽地位;有名譽地位的,希望有更大的權利。如此等等,欲望無窮無盡。總之,別人擁有的,我也得有;別人沒有的,我也得有。欲望使得我們在不停地追求,不斷地占有中度過。處在欲望中的人,總是忘記已有的東西,而去追逐未有的東西。
我們還希望和別人比較。你擁有百萬,我得擁有千萬;你坐好車,我得坐更好的豪華車;你的孩子考上名校,我的孩子就得送出國去念書。還有比官兒大的,就更可怕了。帶著比較心態去生活的人,他永遠都沒有滿足的時候。用比較心生活,總想出人頭地,超過別人,希望從他人羨慕的眼光中去感受幸福。社會總在不斷地推陳出新,生活在比較中的人,爲了幸福他是不會滿足的。
這些現代人的毛病,我想大家也有很深刻的體驗。有人執著于地位,有人執著于權利,還有美貌、享樂、感情、人際關系等等,我就不一一列舉了。這些欲望的執著,其實都導致了痛苦。生活在欲望中的人,總是不停地向外希求,一旦所求不能得到,就會痛苦得像被箭射中一樣。佛經所說的“八苦”中,“求不得苦”便是欲望不能滿足所造成的痛苦。如果我們都能用般若空觀的大智慧去觀照,還有什麼是值得我們如此執著的呢?
執著使我們在人生旅途上疲于奔命:學生爲升學而奮鬥;知識分子爲職稱而奮鬥;工人爲月薪而奮鬥;商人爲經營而奮鬥;政客爲更高的權利而奮鬥。在這世界上,每個人都在爲實現自己的欲望而奮鬥。真正留給自己內心平靜安甯的地方有多少呢?
所以我們要反複去讀誦《心經》。在《心經》中,我們能找到這樣一種甯靜。只要你能“照見五蘊皆空”便能“度一切苦厄”。《心經》針對我們對萬法本性的錯誤認識及執著,揭示了宇宙的真理是“無自性空”,目的就是要我們放棄錯誤的認識,同時也放棄對它的執著。只要我們依般若大智慧,就能“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佛陀悟道之初,曾經宣示說,衆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開啓佛性,自能證悟成佛,因此有所謂“佛是已覺悟的衆生,衆生是未覺悟的佛”之說。大家今天來這裏聽經,就是成就自己成佛的殊勝因緣。大家都是未開悟的菩薩,一旦開悟,便是人天師表,如同佛陀一般。今天我們在這裏共同參學《心經》,就是在成佛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實在值得恭喜。末學學識有限,如果講的有不到之處,敬請各位不吝賜教,各位也是成就我法身慧命的大菩薩!阿彌陀佛!
《《心經》的智慧和在現代社會的價值(本覺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