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
傲的内涵是“我执”;傲的表现是“我对”;傲的作用则是锢窒心扉,堵塞心泉,绝缘人际,僵化人生。它最常见的并发症便是面子、嫉妒、好强、不满。一旦罹患了这种病,除非是决心动大手术割除病灶——“我执”,否则就真是无可救药啦。(观潮随笔)
三十九、去
是谁吹熄了我心中的法灯?是谁在我脑子里制造了太多的遐思、绮念?是谁污染了我的纯真挚情,让我变得狡猾、世故?是谁夺走了我的逍遥、率真,让我在人前显得猬琐、扭捏?是谁破坏了我那坦然无畏的心胸,让我变得贪生、怕死、畏首、畏尾?是谁煽燃了我原始的火焰,使我时常会忘记自已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是谁让我贪求非份,患得患失?是谁让我~恋途中,停滞不前?是谁使我不知“尊重、承当、努力”,忘却生之使命?哦!我明白了,是你!你——“幸福之贼”,“去”你的吧!(观潮随笔)
四十、美
尽管爱美是人的天性,然而一旦爱到离了谱,岂不令人恶心?
究竟甚么是美?历来说法很多。我沉得除了[充实之谓美],最有深度外,论语上有子曾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确,天底下还有比圣人临政,人人将对自已的尊重表现在尊重他人,所产生融乐、调和更美的吗?事实上,离开了调和,根本就没有美。
人的美,除了贵由一颗丰满、光明的心,构成之美丽的灵魂外,在外表的穿着打扮上,能够调和就够了。过分的化装,只会破坏调和,只能产生反效果而已。
殊不知真正的美,应该是以真与善为前提的。试问,离开了纯真和善良,甚么叫做美?(观潮随笔)
四十一、恕
恕与宽二字,常被人连在一起,所谓宽恕,即是心有余地的表现;不满是[生的苦]的主要来源之一。
人们不了解[人人皆具独立自主性,人人心境皆异,宇宙间,你此人,只你一人。],而不承认[他人想念、行为,不合已意,是当然。]偏要拿自已做模式,来衡量、要求别人。於是便陷自我於不满的烦恼中了。
人要减低、排除生活中的不满、不称心、不如意,首先就得承认,人人都可能犯错误,个个都难免有缺点,多多反省自已,不苛求别人,烦恼必然将减少很多。如果能把[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再放宽一些,纵使是自已做得到的,也不强求别人做到;即使自己没有犯过那种错误,也不苛求别人也不犯错,那就更调和,更易[化]了。因为一个最肯宽恕别人的人,最容易赢得别人的忠忱;一个最会原谅自己的人,最难得到别人的谅解。(观潮随笔)
四十二、“家” 是——
人与兽的分水岭;
伦理道德的根源;
人文精神的起点;
圣贤豪杰的温床。
如果不是家的诞生,人类便只能永远停留在草昧洪荒,与禽兽为伍。
有了家,人类才能从“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族内血婚、族内辈婚”的蝇营狗苟中,脱颖而出,建立起神圣的婚姻关系,建立起做人的起码尊严。由此而渐次地绽射出人性的光辉,乃有夫唱妇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及五达道、三达德的成长、奠立。
所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所谓“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便足可说明:“一切的德性、智能和福祉,都是从“家”发生,靠“家”来培养的。”如果没有多数健全而祥和的家庭,社会与国家的前途,应该是不问可知的。而家的健全,则胥赖主妇们含辛茹苦的伟大牺牲与贡献。诚如印光大师开示:“昔周因有太姜、太任、太姒相夫教子之淑德懿行,故能成周朝八百年之王业。印光常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良以家庭之中,主持家政者,多为女人,男人多持外务。其母若贤,子女在家中,耳濡目染,皆受其母之教导,影响所及,其益非鲜。”
因此,谨向我俭朴勤劳的伟大主妇们致敬,并掬至诚,恳请把全部情感、精力虚掷在牌桌上的姊妹们猛省!(观潮随笔)
四十三、幸福的基础
温柔的沙滩,不堪负荷高楼;厚积的垃圾,只能繁殖细菌。冰山诚高洁,可惜不能倚靠;彩虹虽绚丽,转眼便已成空。物既如此,人又何尝不然?
孝悌忠恕,自然积厚流光;浇薄狭窄,绝非载福之器。心平行直,乃学佛的上根利器;心境调和,是幸福的真正基础。
若还心羡神通,性喜奇特,以背觉合尘故,岂能免于沦为魔家眷属?倘使不收心猿,放纵意马,既闭塞灵智矣,祸患必伴愚昧接踵而生。
只有藉人际的融洽和谐,处世的和光同尘,治事的允执厥中,言行的唯谦唯谨,操持的慎独存诚,心胸的光明磊落,才能培养并保持安谧调和的心境。也只有调和的心境,才是真正的福田和幸福的基础。(观潮随笔)
四十四、业 障是无形压力与灵明闭塞之因
有些人,常会感到自己在工作、学问和社交的周旋应对中,总是有一种无形的束缚,莫名的压力,使得自己的言谈举止,显得那么别扭、狼狈,予人以不自然、不开朗,甚至冷漠、猥琐的印象。这些显示出,问题并非只是自我意识过强而已,它已延伸到以往“负值”行为累积所亏欠之业债的补偿问题。
人们由错误或罪恶心念和行为所累积的“业绩”,正像个人的债务。在没有破产前,因必须付出利息,致形成恶性循环,使人不胜负荷,而失去从容镇定的常态,这很像所谓“业障”;一旦信用全失,裁定破产,又近似恶贯满盈时的“业报”。负“金钱债”太多,固然会周转失灵,捉襟见肘,“良心债”欠得太多了,照样会在潜意识中发酵,产生出对身心的干扰作用。到了严重的程度时,会耗尽心灵的源头活水,使生命的光彩完全褪失,而陷生活于苦涩黯淡之境。这种情状,就是古人所谓的“天夺其魄”。让他灵明闭塞,颠三倒四,动辄得咎,路路不通,至于“自毙”而后已,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业障和业报。
业,是行为“价值”的累积,付出报偿的根据,有净与染之分,善与恶之别。这里只谈恶业,余可“举一反三”。
障,有遮蔽、阻碍、干扰、迷惑等含义。任何人,如果未造恶业,便不会遭遇蒙蔽灵性,束缚心神的障碍,便自然会心胸开朗、神智清明、热情纯洁、举止大方。如果累积了很多善业,纵使是目前生活清苦,他也会时时从内心涌出一股轻安、喜悦的感受。
业障对于生命压抑、腐蚀和束缚的作用,诚然可怕,但这只不过是有如负债者在付出利息,一旦业报现前,有如裁定“破产”,那才是毁灭性的打击。尚喜在业报尚未现前以前,犹存挽回之机,只要倍加惕励奋勉,力行众善,以求缓冲,正信三宝,精勤净业,积净功德,回向法界,普及怨亲,则结可解,罪可销,重报可以轻受,业障岂只不存而已,犹喜那浮云散去后,明月正当头!
至祈仔细,慎毋种因。(观潮随笔)
四十五、喜 悦心理健康之征
喜悦是慧命的醍醐、甘露,生活的盎然春意,是幸福的内涵,也是真善美的表征。
虽然喜悦并不就是道德,它却能消灭罪恶、化解怨怼。尽管喜悦非藉祭祀祈禳,它偏会感召祥和,亨通万事。内心充满喜悦的人,绝不会做伤天害理的事。难道你曾见过一个浸润在喜悦中的人,会伤害他人或毁灭自己?
不过,喜悦并不等于欢乐,而兴奋也绝非就是喜悦。真正的喜悦是综合了乐天、守分、知足、感恩、达观、淑世、无私、离执……等高尚情操,从心灵中升华出来的一股舒畅恬适的感受,而形成为一切吉祥、福祉的前导。至于兴奋,它只会破坏你心身的和谐、宁静,留给你更多的空虚、寂寞。
欢乐往往需要付出奢侈的代价,不仅得来不易,而且保持尤难。然而它除了在你平静的心湖里搅起一阵浪花而外,实无裨于真正而恒常的幸福。唯独喜悦不择贫富,不论贵贱,操之则存,拈来便是。既然如此,你为何不紧紧抓牢它,把它向四面八方传播、扩展!(观潮随笔)
四十六、主 静
“静”是生命力的充实涵蓄;“动”是生命力的充沛伸张。知其动静,才能善于调理身心,以充实并发挥生命的潜力。是故不仅孔、颜“心斋坐忘”,由“静”入“德”。宋、明儒者,率多“主静”,古今中外致力于突破宇宙、人生问题,追求彻底圆满解答者,亦莫不从“定”、“静”入手。必如此,然后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如日之升,如鼎之镇”,亦方始具备“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条件。也不只是学佛、修道着重定力,即是做为一个堪任巨艰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靠着“清明在躬”,乃能“宁静致远”的。
尼采区分人们的精神境界,为“阿波罗”和“奥尼苏司”,前者象征八风不动的智者,雄踞生命的高峰,运其智慧的目光,普照一切,而此心平等,绝无爱憎;后者寓意为六欲纵横,七情泛滥,幻化无常,幻想无穷的生命之流。前者喻精神宁静状态,后者喻如意马心猿。显然他是主张智慧与定力一体的。
但丁的《神曲》,把那些情欲化身的魔鬼,沉陷于永无休止、永不间断的地狱,无终止地受着酷刑,也使我们怀疑那些地狱中的受刑者,未必不是“奥尼苏司”的门徒。
总之,“静”能使人智慧升华,身心平衡;反之,浮躁、狂放、冲动、嚣张,只会使生命陷入沉淀层。(观潮随笔)
四十七、文人宜学佛法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继北村秀谷、有岛武郎、芥川龙之助、三岛由纪夫……诸人之后自杀,颇予人以悲观厌世,为日本文人共同性格之印象。其实如屈原、李白等,我国亦早有前例。所谓“文章憎命”,固属古今中外皆然,要当有其因果关系,则无可置疑。盖任何一特立独行之纯文学家——作家,其思想、情感与现实社会必有若干矛盾存在,若或修养未臻空明之境——即相而离相,入世又超世,则其思想之幽幻、情愫之脱俗、性格之孤傲、心灵之空虚,已足以织成其悲怆之命运。
对一切客观存在之特殊敏感与思想之强烈反射,为作家共同属性。毋论其写实主义者或浪漫主义者……表达于作品者,常藉主观感受之技巧的发抒,予读者以启发性之新颖感受或心灵震荡。纵系写实主义者,苟非商品性——迎合、取媚之低级作品,由于其文章主题之局部突出,与真实社会亦颇有距离,此印证于多数作家之独特生活方式尤然。多数作家恒喜夜阑人静,独处一室,灯下构思,其始也意绪翻飞,即真即幻;继而则喜怒哀乐如波涛起伏;忽然欣欣色霁,握管疾书;终于掷笔长吁,废然而颓。此亦何异春蚕作茧,重重自缚?吐尽柔丝万缕,编织得一出悱恻缠绵人生悲剧,自踞于剧中主角位置,恍以剧中人自居,殆燃尽生命之火,欲稍宁息时,汤锅已沸。显然此类纯粹以写作为生命者,当其无计排遣现实生活重重矛盾时,随之而来者,便是嗒然若丧而生趣索然。毕生志在美化与提高现实,竟终孤立于现实之外。“未免有情,孰能遣此?”到此而能挺得住者,非文学作家矣!
若是夙具胜缘,有幸亲近善知识,能栖心佛法,纵仅窥见至理之少分,则空华何能乱眼,保管句句闪烁性灵,文字三昧有份。亦何至于灵泉涸、生机萎耶?故曰:文人宜学佛法。(观潮随笔)
四十八、如果你
如果你以工作为享受,工作就会给予你以快乐、健康和丰硕的成果,以及不求自得的荣誉。反之,倘使你带着一种莫可奈何的厌倦心情去工作的话,那么,工作便只会让你感到疲劳和沉重。最后你所得到的,也只能是失败与沮丧。
如果你是基于理想鼓舞,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研究你的学问的话,你将会逐渐地感到如嚼橄榄,慢慢你会上瘾,甚至于废寝忘食,欲罢不能。果真如此,学问就会深植在你心灵的土壤,只要你不断地注入心血,它就会日渐萌芽、茁壮而心花怒放;反之,不论你是基于功利的动机,或是愚公移山的毅力,如果学非所好,纵使你穷尽毕生精力,熟背万有文库、四库全书、大藏经论……,充其量也无非是长了两条腿的活动书库而已,于人于己,是谈不到什么伟大贡献的。
如果你是时时在虚心地反省,悔过自责,你就不会再受到别人的责备;反之,倘使你惯于宽恕自己,原谅自己的话,你将很难得到别人的原谅。
如果你视人之疾苦,犹己之疾苦,急人之危难,如己之危难,将不会有另外的灾难临到你的头上;反之,倘使你永远不会减低你那隔岸观火的兴趣,和幸灾乐祸的心理的话,你所欣赏的那一切的一切,都将会成为你亲身的经历。
如果你在以一种感恩的心情享受平安之福,品尝恬静之乐的话,的确是“明月清风不用闲钱买”,就凭你那种平淡的胸怀,便已具足了入德的基础;反之,倘使你觉得平安太寂寞,恬静忒无聊的话,那岂只是“闲居不善”,保管早晚你要折腾出乱子来,丧品败德,毁家招祸,都只为你那不甘寂寞的一念冲动。
如果你是一位有素养的大居士,你必然很清楚“诸宗分化,各有使命,无量法门,贵在对机”。虽然“百千三昧,各不相到”,但却“譬如食蜜,中边皆甜”。这种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的“一大事”,相信你必然会本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观点,随喜赞叹,坚彼信心;反之,倘使你未涉皮毛,强作通家,胡言乱统,毁一赞一;或是依门傍户,自局心量,制造是非,冒渎圣贤,定知你热恼成狂,将失本明,千佛出世,也打不破你这个漆桶。
如果你……(观潮随笔)
《耕云心药录——心理疾病篇 卷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