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耕雲心藥錄——心理疾病篇 卷下▪P9

  ..續本文上一頁上。

  傲的內涵是“我執”;傲的表現是“我對”;傲的作用則是锢窒心扉,堵塞心泉,絕緣人際,僵化人生。它最常見的並發症便是面子、嫉妒、好強、不滿。一旦罹患了這種病,除非是決心動大手術割除病竈——“我執”,否則就真是無可救藥啦。(觀潮隨筆)

  叁十九、去

  是誰吹熄了我心中的法燈?是誰在我腦子裏製造了太多的遐思、绮念?是誰汙染了我的純真摯情,讓我變得狡猾、世故?是誰奪走了我的逍遙、率真,讓我在人前顯得猬瑣、扭捏?是誰破壞了我那坦然無畏的心胸,讓我變得貪生、怕死、畏首、畏尾?是誰煽燃了我原始的火焰,使我時常會忘記自已是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是誰讓我貪求非份,患得患失?是誰讓我~戀途中,停滯不前?是誰使我不知“尊重、承當、努力”,忘卻生之使命?哦!我明白了,是你!你——“幸福之賊”,“去”你的吧!(觀潮隨筆)

  四十、美

  盡管愛美是人的天性,然而一旦愛到離了譜,豈不令人惡心?

  究竟甚麼是美?曆來說法很多。我沈得除了[充實之謂美],最有深度外,論語上有子曾說:[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的確,天底下還有比聖人臨政,人人將對自已的尊重表現在尊重他人,所産生融樂、調和更美的嗎?事實上,離開了調和,根本就沒有美。

  人的美,除了貴由一顆豐滿、光明的心,構成之美麗的靈魂外,在外表的穿著打扮上,能夠調和就夠了。過分的化裝,只會破壞調和,只能産生反效果而已。

  殊不知真正的美,應該是以真與善爲前提的。試問,離開了純真和善良,甚麼叫做美?(觀潮隨筆)

  四十一、恕

  恕與寬二字,常被人連在一起,所謂寬恕,即是心有余地的表現;不滿是[生的苦]的主要來源之一。

  人們不了解[人人皆具獨立自主性,人人心境皆異,宇宙間,你此人,只你一人。],而不承認[他人想念、行爲,不合已意,是當然。]偏要拿自已做模式,來衡量、要求別人。於是便陷自我於不滿的煩惱中了。

   人要減低、排除生活中的不滿、不稱心、不如意,首先就得承認,人人都可能犯錯誤,個個都難免有缺點,多多反省自已,不苛求別人,煩惱必然將減少很多。如果能把[有諸已,而後求諸人;無諸已,而後非諸人。]再放寬一些,縱使是自已做得到的,也不強求別人做到;即使自己沒有犯過那種錯誤,也不苛求別人也不犯錯,那就更調和,更易[化]了。因爲一個最肯寬恕別人的人,最容易贏得別人的忠忱;一個最會原諒自己的人,最難得到別人的諒解。(觀潮隨筆)

  四十二、“家” 是——

   人與獸的分水嶺;

   倫理道德的根源;

   人文精神的起點;

   聖賢豪傑的溫床。

   如果不是家的誕生,人類便只能永遠停留在草昧洪荒,與禽獸爲伍。

   有了家,人類才能從“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族內血婚、族內輩婚”的蠅營狗苟中,脫穎而出,建立起神聖的婚姻關系,建立起做人的起碼尊嚴。由此而漸次地綻射出人性的光輝,乃有夫唱婦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及五達道、叁達德的成長、奠立。

   所謂“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便足可說明:“一切的德性、智能和福祉,都是從“家”發生,靠“家”來培養的。”如果沒有多數健全而祥和的家庭,社會與國家的前途,應該是不問可知的。而家的健全,則胥賴主婦們含辛茹苦的偉大犧牲與貢獻。誠如印光大師開示:“昔周因有太姜、太任、太姒相夫教子之淑德懿行,故能成周朝八百年之王業。印光常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良以家庭之中,主持家政者,多爲女人,男人多持外務。其母若賢,子女在家中,耳濡目染,皆受其母之教導,影響所及,其益非鮮。”

   因此,謹向我儉樸勤勞的偉大主婦們致敬,並掬至誠,懇請把全部情感、精力虛擲在牌桌上的姊妹們猛省!(觀潮隨筆)

  四十叁、幸福的基礎

  溫柔的沙灘,不堪負荷高樓;厚積的垃圾,只能繁殖細菌。冰山誠高潔,可惜不能倚靠;彩虹雖絢麗,轉眼便已成空。物既如此,人又何嘗不然?

   孝悌忠恕,自然積厚流光;澆薄狹窄,絕非載福之器。心平行直,乃學佛的上根利器;心境調和,是幸福的真正基礎。

   若還心羨神通,性喜奇特,以背覺合塵故,豈能免于淪爲魔家眷屬?倘使不收心猿,放縱意馬,既閉塞靈智矣,禍患必伴愚昧接踵而生。

   只有藉人際的融洽和諧,處世的和光同塵,治事的允執厥中,言行的唯謙唯謹,操持的慎獨存誠,心胸的光明磊落,才能培養並保持安谧調和的心境。也只有調和的心境,才是真正的福田和幸福的基礎。(觀潮隨筆)

  四十四、業 障是無形壓力與靈明閉塞之因

  有些人,常會感到自己在工作、學問和社交的周旋應對中,總是有一種無形的束縛,莫名的壓力,使得自己的言談舉止,顯得那麼別扭、狼狽,予人以不自然、不開朗,甚至冷漠、猥瑣的印象。這些顯示出,問題並非只是自我意識過強而已,它已延伸到以往“負值”行爲累積所虧欠之業債的補償問題。

   人們由錯誤或罪惡心念和行爲所累積的“業績”,正像個人的債務。在沒有破産前,因必須付出利息,致形成惡性循環,使人不勝負荷,而失去從容鎮定的常態,這很像所謂“業障”;一旦信用全失,裁定破産,又近似惡貫滿盈時的“業報”。負“金錢債”太多,固然會周轉失靈,捉襟見肘,“良心債”欠得太多了,照樣會在潛意識中發酵,産生出對身心的幹擾作用。到了嚴重的程度時,會耗盡心靈的源頭活水,使生命的光彩完全褪失,而陷生活于苦澀黯淡之境。這種情狀,就是古人所謂的“天奪其魄”。讓他靈明閉塞,顛叁倒四,動辄得咎,路路不通,至于“自斃”而後已,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業障和業報。

  業,是行爲“價值”的累積,付出報償的根據,有淨與染之分,善與惡之別。這裏只談惡業,余可“舉一反叁”。

  障,有遮蔽、阻礙、幹擾、迷惑等含義。任何人,如果未造惡業,便不會遭遇蒙蔽靈性,束縛心神的障礙,便自然會心胸開朗、神智清明、熱情純潔、舉止大方。如果累積了很多善業,縱使是目前生活清苦,他也會時時從內心湧出一股輕安、喜悅的感受。

  業障對于生命壓抑、腐蝕和束縛的作用,誠然可怕,但這只不過是有如負債者在付出利息,一旦業報現前,有如裁定“破産”,那才是毀滅性的打擊。尚喜在業報尚未現前以前,猶存挽回之機,只要倍加惕勵奮勉,力行衆善,以求緩沖,正信叁寶,精勤淨業,積淨功德,回向法界,普及怨親,則結可解,罪可銷,重報可以輕受,業障豈只不存而已,猶喜那浮雲散去後,明月正當頭!

  至祈仔細,慎毋種因。(觀潮隨筆)

  四十五、喜 悅心理健康之征

  喜悅是慧命的醍醐、甘露,生活的盎然春意,是幸福的內涵,也是真善美的表征。

  雖然喜悅並不就是道德,它卻能消滅罪惡、化解怨怼。盡管喜悅非藉祭祀祈禳,它偏會感召祥和,亨通萬事。內心充滿喜悅的人,絕不會做傷天害理的事。難道你曾見過一個浸潤在喜悅中的人,會傷害他人或毀滅自己?

  不過,喜悅並不等于歡樂,而興奮也絕非就是喜悅。真正的喜悅是綜合了樂天、守分、知足、感恩、達觀、淑世、無私、離執……等高尚情操,從心靈中升華出來的一股舒暢恬適的感受,而形成爲一切吉祥、福祉的前導。至于興奮,它只會破壞你心身的和諧、甯靜,留給你更多的空虛、寂寞。

  歡樂往往需要付出奢侈的代價,不僅得來不易,而且保持尤難。然而它除了在你平靜的心湖裏攪起一陣浪花而外,實無裨于真正而恒常的幸福。唯獨喜悅不擇貧富,不論貴賤,操之則存,拈來便是。既然如此,你爲何不緊緊抓牢它,把它向四面八方傳播、擴展!(觀潮隨筆)

  四十六、主 靜

  “靜”是生命力的充實涵蓄;“動”是生命力的充沛伸張。知其動靜,才能善于調理身心,以充實並發揮生命的潛力。是故不僅孔、顔“心齋坐忘”,由“靜”入“德”。宋、明儒者,率多“主靜”,古今中外致力于突破宇宙、人生問題,追求徹底圓滿解答者,亦莫不從“定”、“靜”入手。必如此,然後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如日之升,如鼎之鎮”,亦方始具備“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條件。也不只是學佛、修道著重定力,即是做爲一個堪任巨艱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靠著“清明在躬”,乃能“甯靜致遠”的。

   尼采區分人們的精神境界,爲“阿波羅”和“奧尼蘇司”,前者象征八風不動的智者,雄踞生命的高峰,運其智慧的目光,普照一切,而此心平等,絕無愛憎;後者寓意爲六欲縱橫,七情泛濫,幻化無常,幻想無窮的生命之流。前者喻精神甯靜狀態,後者喻如意馬心猿。顯然他是主張智慧與定力一體的。

   但丁的《神曲》,把那些情欲化身的魔鬼,沈陷于永無休止、永不間斷的地獄,無終止地受著酷刑,也使我們懷疑那些地獄中的受刑者,未必不是“奧尼蘇司”的門徒。

   總之,“靜”能使人智慧升華,身心平衡;反之,浮躁、狂放、沖動、囂張,只會使生命陷入沈澱層。(觀潮隨筆)

  四十七、文人宜學佛法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繼北村秀谷、有島武郎、芥川龍之助、叁島由紀夫……諸人之後自殺,頗予人以悲觀厭世,爲日本文人共同性格之印象。其實如屈原、李白等,我國亦早有前例。所謂“文章憎命”,固屬古今中外皆然,要當有其因果關系,則無可置疑。蓋任何一特立獨行之純文學家——作家,其思想、情感與現實社會必有若幹矛盾存在,若或修養未臻空明之境——即相而離相,入世又超世,則其思想之幽幻、情愫之脫俗、性格之孤傲、心靈之空虛,已足以織成其悲怆之命運。

   對一切客觀存在之特殊敏感與思想之強烈反射,爲作家共同屬性。毋論其寫實主義者或浪漫主義者……表達于作品者,常藉主觀感受之技巧的發抒,予讀者以啓發性之新穎感受或心靈震蕩。縱系寫實主義者,苟非商品性——迎合、取媚之低級作品,由于其文章主題之局部突出,與真實社會亦頗有距離,此印證于多數作家之獨特生活方式尤然。多數作家恒喜夜闌人靜,獨處一室,燈下構思,其始也意緒翻飛,即真即幻;繼而則喜怒哀樂如波濤起伏;忽然欣欣色霁,握管疾書;終于擲筆長籲,廢然而頹。此亦何異春蠶作繭,重重自縛?吐盡柔絲萬縷,編織得一出悱恻纏綿人生悲劇,自踞于劇中主角位置,恍以劇中人自居,殆燃盡生命之火,欲稍甯息時,湯鍋已沸。顯然此類純粹以寫作爲生命者,當其無計排遣現實生活重重矛盾時,隨之而來者,便是嗒然若喪而生趣索然。畢生志在美化與提高現實,竟終孤立于現實之外。“未免有情,孰能遣此?”到此而能挺得住者,非文學作家矣!

   若是夙具勝緣,有幸親近善知識,能棲心佛法,縱僅窺見至理之少分,則空華何能亂眼,保管句句閃爍性靈,文字叁昧有份。亦何至于靈泉涸、生機萎耶?故曰:文人宜學佛法。(觀潮隨筆)

  四十八、如果你

  如果你以工作爲享受,工作就會給予你以快樂、健康和豐碩的成果,以及不求自得的榮譽。反之,倘使你帶著一種莫可奈何的厭倦心情去工作的話,那麼,工作便只會讓你感到疲勞和沈重。最後你所得到的,也只能是失敗與沮喪。

   如果你是基于理想鼓舞,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研究你的學問的話,你將會逐漸地感到如嚼橄榄,慢慢你會上瘾,甚至于廢寢忘食,欲罷不能。果真如此,學問就會深植在你心靈的土壤,只要你不斷地注入心血,它就會日漸萌芽、茁壯而心花怒放;反之,不論你是基于功利的動機,或是愚公移山的毅力,如果學非所好,縱使你窮盡畢生精力,熟背萬有文庫、四庫全書、大藏經論……,充其量也無非是長了兩條腿的活動書庫而已,于人于己,是談不到什麼偉大貢獻的。

   如果你是時時在虛心地反省,悔過自責,你就不會再受到別人的責備;反之,倘使你慣于寬恕自己,原諒自己的話,你將很難得到別人的原諒。

   如果你視人之疾苦,猶己之疾苦,急人之危難,如己之危難,將不會有另外的災難臨到你的頭上;反之,倘使你永遠不會減低你那隔岸觀火的興趣,和幸災樂禍的心理的話,你所欣賞的那一切的一切,都將會成爲你親身的經曆。

   如果你在以一種感恩的心情享受平安之福,品嘗恬靜之樂的話,的確是“明月清風不用閑錢買”,就憑你那種平淡的胸懷,便已具足了入德的基礎;反之,倘使你覺得平安太寂寞,恬靜忒無聊的話,那豈只是“閑居不善”,保管早晚你要折騰出亂子來,喪品敗德,毀家招禍,都只爲你那不甘寂寞的一念沖動。

   如果你是一位有素養的大居士,你必然很清楚“諸宗分化,各有使命,無量法門,貴在對機”。雖然“百千叁昧,各不相到”,但卻“譬如食蜜,中邊皆甜”。這種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的“一大事”,相信你必然會本著“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觀點,隨喜贊歎,堅彼信心;反之,倘使你未涉皮毛,強作通家,胡言亂統,毀一贊一;或是依門傍戶,自局心量,製造是非,冒渎聖賢,定知你熱惱成狂,將失本明,千佛出世,也打不破你這個漆桶。

  如果你……(觀潮隨筆)

  

《耕雲心藥錄——心理疾病篇 卷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