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为法而有差别”的所以然。倘若菩萨不起法见,远离分别,廓然无我、无法,那就顿悟成佛了。禅宗的传承就是“不历僧祇、不立阶级”至高无上的圆顿法门。教内大德也都公认:禅是佛心──佛法的心髓、核心、真精神、真生命;教是佛口──教是佛金口所宣。如果我们忽略“心”而取其外形,就是“著相”。了解这一点,就知道参禅一法,绝对不是任何一个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承当的。(佛法在世间)
三十二、自我膨胀是烦恼的来源
楼教授:安祥禅最可贵的是它的深入浅出,用明白易懂的方式来说禅,是很难的。我在课堂上也跟学生谈过“道德义务”,道德是对自己的要求,我们知道要互相理解,才能和谐。如果老是要求别人对你理解,就是把靶子竖起来啦!一个人要认识自己的伟大较简单,一个人要理解自己的渺小很难。很多烦恼都来自于自我的膨胀,以自我为中心,为自我来设计,所以感觉处处不顺。如果把自己放在大众当中,感觉自己是沧海一粟,那么烦恼就会少了。我看了《安祥集》很有同感,觉得这正是 耕云先生的体会。
我爱人的单位有一个学气功走火入魔的,半夜把父母拖起来,跪在院子里。对面有个孩子,跟我的儿子一样大,也是学气功走火入魔。为了健康或神通,弄到这样的地步,真是很可惜。每年因为学气功而得精神病的,更是成千上万。
安祥禅是不讲神通的,只讲求心安理得,这是很必要的。至于说看了《安祥集》,病就好了,也不是《安祥集》有什么神通,而是他心理上的障碍消除了,自然而然地,生理也得到调和、解决。陈董事长还送了我们一些录音带,慢慢地我会放给各位听。七月份有个合唱团要来,到时候我们也可以去听。
耕云导师接口:刚才说看了《安祥集》病会好,它的理由何在呢?因为所有的神通都是表面意识的作用,真心是没有神通的,只有虚假的表层的心(六尘堆积的心)才有神通。入魔也是一样,真心是不入魔的,只有在自己的错误填满了表层意识时,才会入魔。那些看了《安祥集》的人,如果他能够发现这宇宙当中原本就没有什么牛鬼蛇神,那些都是虚假的,那么他的病就会慢慢地好了。
我们安祥禅没有戒律,虽然有人说安祥禅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戒律,(大家笑)我觉得人活着已经够不自在了,再拿几个戒条来约束自己,就会更加地不自在。因此,我们安祥禅只有一个戒条,我认为这不但是必需的,而且是足够的,那就是“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不可为之事断然不想。”所做的事都不怕别人知道,怕人知道的事干脆就不做。
我们安祥禅是破除迷信的,我们安祥禅不拜神、不烧香、不烧纸钱、不放鞭炮,没有仪式、没有功课,不必吃素,在日常生活上不需改变什么,要改变的只是心态。(耕耘解惑录第二集。北京大学座谈会”问答纪录)
三十三、何为邪定及其危害
现在学邪定的人很多。有些人服镇静剂求心的镇定,也有人服LSD追求幻觉,这都是邪定。佛经列举的邪定很多,我们既不接触,也不必一一去批判它。一般最混淆正定的有打坐、炼丹、守窍、通灵静坐……,倘若条件不具,守窍的结果,不但会导致血压高升、眼睛失明、五阴炽盛等过患,甚至会因走火入魔而精神分裂。
有人修“天眼通”,结果连肉眼都不通了;有人观想某一种事物求定,这叫“有相定”;有人打坐,一入坐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这叫“枯木死灰定”,也叫“无记空定”;还有人追求某种境界或功利,打坐炼丹,修大、小周天,希求由身体健康超人一等而长生不死,但却忘了佛说“生、老、病、死……八苦交煎”,尤其是第八苦──“五阴炽盛”,更容易使人堕落、迷失。
修行要不离中道,过与不及都不适中。安祥禅不是一般的禅定,安祥就是正定,也唯有保持安祥的心态,才有助于生、死、苦、乐的解决,有裨于永恒生命的证得。只要你肯全心投入,秒秒护持,其成功率如立竿见影,百分之百地稳操左券。(无漏行)
三十四、因 果
任何一种作用,必然发生一定之影响,产生一定之结果,亦即逻辑学中所称之“自然齐一律”——同因必同果。具见因果之说,非独毫不迷信,实为宇宙间最一般之真理。
核子分裂之事实,早已否定“物质不灭”说。反之,业力之不灭,作用皆有影响,则获得更科学化之证实,而无人能否定“能力转化之连锁影响作用”,此亦“因果律”之最佳新诠。事象昭彰,至理炳焕,固不待赘述也。
虽然“因果不昧”概如上述,但却未及细微。以“人本”为出发之佛法,则不仅说“因果”,其间尤特重一“缘”字(辅助条件)。盖“种瓜”固不会“得豆”,然苟条件不具,则种瓜亦不会得瓜,以种瓜虽为得瓜之必需条件,然并非其足够条件;例如种子为必需条件,下种之后,仍不可缺乏气温、土壤之适宜,水分之保持,病、虫害之防治,乃至除草、施肥诸助缘之增上,乃可得瓜。不然试植种子于沙漠,任其自然发展,驴年得瓜去耶!
对人而言,“业报说”较“因果律”尤为亲切。因行为必有报偿,功德绝不唐捐,“饶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故也。古人目“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此为善业。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恶业同样亦有其深远之影响,故行为必有影响,事业必得报偿,乃为无能逃避、无可抵御之铁的律则。以其作用之无可抗衡,故曰“业力”。
业,源之于心,而出于身、口、意。就其“性质”言,有善业、恶业、无记业(非因分别心起)之别。就其“范畴”言,有共业、不共业之分。就其“报偿时间”言,有定业、不定业之殊。
总之,行起业生,心空业泯。倘或未能“无心”,业报定然不免。斯则净业超越于染业,善业远优于恶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可为圭臬。上仅略说,一言以蔽之曰:“慎毋种因!”(观潮随笔)
三十五、报 应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任何行为都会产生出一定的影响,得到一定的报酬。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丝毫毋须怀疑的自然法则。这种恒常不易的事实,人们说名为“报应”,而造成此一事实的,便是“业力”——行为的影响力。因此佛法说这种由“业力”取得应得报酬的完整事实为“业报”。
“报应”,或是说“业报”,其起因于“业(行为)力”,正像基本力学上的定律之一:“有主动力(业),必有反动力(报),二者大小相等(其报相应),方向相反(自作自受)。”
倘使有人对于这种昭彰的至理,卤莽狂悖地妄加诋毁,硬说是迷信,意图抹煞公是公非,否定宇宙意志,此人苟非丧心病狂,定然愚不可及。亦何异于聋者高唱宇宙死寂!瞽者大喊世界黑暗?徒令人恻然而已,果掩得迅雷声威、赫日光芒哉?(观潮随笔)
三十六、果报昭彰
因果——同因同果的因果律,在逻辑学上,又称为“自然齐一律”,是最重要的思维法则之一。离开了此一法则,宇宙的井然秩序,人生的行为标准,乃至公理、公道、真理、正义,便无从建立,而且是非、善恶、得失、祸福的取舍,将无从抉择。
吾人其所以能“由果溯因,鉴因知果”、“见微知著,知几而神”,是因为在这宇宙中,有一个颠扑不破、莫之能御的事实,那就是——
一定的原因,产生一定的结果;不同的结果,来自不同的原因。
我们其所以坚信“为善最乐,积恶殃身”、“行者常至,为者常成”,是因为古今中外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无能抗阻的铁则,那就是——
任何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反应,来自于不同的行为。
这些,便是宇宙的意志、自然的法则、理性的基础,以及“发皇科学、哲学,主宰万有,人定胜天”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这个法则的存在,没有这种天律的伸张,“两间”便只能充满罪恶,“三才”也无从谈起,“四维”既不能张,“五伦”又如何建立?必至“六欲”泛滥,“七情”颠倒,陷此世界于毁灭而后已。
由此可知“因果报应”的自然法则,实在就是“天(自然)律”。所谓“天律难逃”,世、出世间,谁能出得了因果定律?如果对于这样皎如杲日的昭彰事理,居然也诋为迷信,这种人的确是盲于心,而且将要盲于目了,这是障人慧眼、坏人善根者应得的报应。(观潮随笔)
三十七、菩萨畏因
“欲明前世因,如今受者是;欲知来世果,即今作者是。”因果昭然,丝毫不爽。
人生种种不同的境遇和感受,不论好与坏、乐或苦,统通都产生于自己以往的思想言行。既不应骄泰,也无可抱怨;而且是祈求不来,闪躲不了——全由自己决定,别人无法帮忙的。因此,人们必须憬然自己当前的思想、意念和行为,正在为未来的光明或黑暗、幸福或苦难种因!
菩萨了知“原因必有结果,行为必有报偿”,而由“自净其意,善自护念”,导正众生,不昧因果,通过“八正道”,共臻生命的圆满,故说“菩萨畏因”。凡夫昧于因果法则,徒知恶报可怕,不肯力种善因;恶报临头,禳神祈鬼;福报来临,反植恶因;致形成向下沉沦的恶性循环,坠三涂、困火宅,不能出离,故曰“凡夫畏果”。
对于这一铁的事实,不管你说它是天道无私也好,天理昭彰、报应不爽也好,此中绝无特权,绝无例外,也绝无改变。
尚幸三界慈父大觉佛陀,开解脱法门,澍甘露法雨,示人生正道,导出离迷津。但肯信受奉行,恳切忏悔,幡然改张,必能以业转因,得“重报轻受”,一期报尽,证大解脱。若果平素不行正道,急时始抱佛脚,济得甚事?更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与其“临渴掘井”,何不速入我门?(观潮随笔)
三十八、傲
傲,是人心的癌,它最会腐蚀人的心。所有不忠、不孝、不义、不悌、不敬、不信、不调和、不长进。。。。。。都的产生在一个傲字…
《耕云心药录——心理疾病篇 卷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