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雲心藥錄
家 庭 幸 福 篇
---智信達仁編緝
開篇語
我們要了解,幸福不但是世尊出世的本懷,也是人人的合理願望。因爲使衆生幸福是佛出世的本懷,佛之所以出現世間,就是爲了除苦予樂──除掉衆生的煩惱痛苦,給予衆生以喜樂和幸福。要到達真正的幸福,必須通過正確的途徑,這個途徑就是“中道”。(幸福之道)
目 錄
一、幸福需具備的條件和能源
二、與媽媽調和相處
叁、唯求心安無愧
四、夫妻信仰不同,應多包容
五、自己修行,兒女會變好
六、婚姻是終身大事,應該隨緣
七、行正道取得收入,使家庭健康調和
八、夫妻調和是修行的目標
九、面對丈夫完全不顧家庭的處理方式
十、正確面對父母的吵架方法
十一、忍受及享受寂寞
十二、在逆境中,化阻力爲助力
十叁、智慧創造之源在于興趣
十四、麻將之害
十五、殷憂啓聖
十六、心死
十七、莫怨苦難
十八、相隨心轉
十九、命由己立
二十、有虛度此生的感覺就是“善根發露”
二十一、修行正法和弘法都很難
二十二、學會感恩
————————————————————————
一、幸福需具備的條件和能源
追求幸福的人多,得到幸福的人少,爲什麼呢?主要是因爲觀念錯誤,認爲幸福是無條件的,是靠運氣。其實幸福是有條件的,天下沒有任何事情是無條件的。萬事萬物無一不是條件的構成,就拿組成一個合唱團來說吧!要有指揮老師、要有團員、要有人作曲……等等,這都是有形的;其他無形的因素,包括團員的熱誠、信心、士氣、內部的和諧……等等。
天下沒有單一的東西,單一就代表不存在。物質最基本的單位是原子,原子也不是單一的。當你把它的條件抽掉以後,它什麼都沒有。所以在追求幸福的同時,你必須具備幸福的條件,而且你還要先付出代價,因爲獲得必先付出,付出是獲得的前提。如果你不想付出,只想獲得,天下絕對沒有這回事。比如說那些搶劫、綁架的人,他不想付出什麼,但是他得付出生命,愈不付出愈倒楣。所以說我們要完成任何一件事,有的付出時間、有的付出心血、有的付出金錢、有的付出勞力,總是有代價的,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
那我們追求幸福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一) 忠誠
“忠”就是忠厚。忠厚的人,表面看來,他是常常吃虧,實際上他占了大便宜。因爲一個心存忠厚、不跟人計較的人,他的兒女都很優秀,他的太太也很賢淑。所以說“吃虧就是占便宜”,我們做人一定要忠厚。
“誠”就是誠懇。有很多人,心地很忠厚,但是態度卻很隨便,人際關系不調和。我們要活得幸福,人際關系要好,如果你沒有親和力,和別人都處不好,那你天天都是煩惱。如果你態度誠懇的話,即使你做錯了,別人都肯原諒你。
(二) 謙容
“謙”就是謙虛。所謂“謙受益,滿招損”,你如果不謙虛,人家就不認爲你可以談問題;張良若是不謙虛,那圯上老人就不會說“孺子可教”,也就沒有以後的漢初事業,所以人的謙虛很重要。
“容”就是包容。天下沒有完美的人,太陽表面有黑子,白璧有微瑕,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物,你必須要包容。如果你深信因果,你就更會包容,因爲錯誤恒等于煩惱,你只要說錯一句話,馬上就會招來煩惱。聽錯了也會煩惱,別人本來不是講你,你懷疑是在講你,那你不是自尋煩惱嗎?就算他真的是在講你,人只有被殺死的,沒有被講死的,你管他幹什麼呢?所以說做人一定要包容。你看,肯包容的人,多半都是活得很幸福;不能包容的人,就不會幸福,一天到晚與人家冷戰,結果打敗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叁) 調和
家庭調和之後,才有溫暖;同事間調和,工作才會順利;內心要調和,才會活得幸福。如何調和?最低限度要像現在這個樣子,現在我正在說話,你正聽著;我不說的時候,你的心空空的,什麼都沒有,這個就是調和,這也是“保留余地”,這個就是充實、儲蓄生命力,就是真正的“入靜”。“靜”是什麼?“靜”是生命力的充電;“動”是什麼?“動”是生命力的充沛伸張。你如果不能“靜”,你必然也不能“動”,所以這也是中道,這也是調和之道。你若是不擅于調和,你只動不靜,精力有限,最後動得太多了,變成動物了。所以要懂得動靜的平衡、身心的調和,這一點非常重要。
(四) 勤儉
“勤”是勤快、勤勞。古人說“業精于勤”,你如果勤快,你的事業就會精進,就會愈做愈好。
“儉”是儉樸。儉樸就是不要浪費,比如一家人吃四菜一湯就夠了,如果做了八菜一湯,結果剩下了四盤菜,這就是浪費。
(五) 自律
自己約束自己,語言行爲都不隨便。不該講的話就不要講,不該做的動作就不要做。例如在街上,邊走邊抽香煙就是不自律;隨地吐槟榔汁,這也大煞風景。有些養狗的人,帶著狗隨地大小便,人家沒注意踩上一腳,這都是不自律、沒有公德心。像這樣的人幹擾了別人之後,他會快樂嗎?
佛教所謂的“業”,是思想、行爲的總和,你做了不好的事、造了惡業,必然得到惡報。所以“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知道做了壞事必有惡報,所以他不敢造因;凡夫做什麼事都率性而行,等到報應來了,害怕也來不及了。所以說人要自律才不會惹禍。說自律,其實就是要忍耐,因爲不如意的事情十常八九。若不能忍耐,難免會跟人吵架,當你生氣准備吵架的時候,我建議你解個小便回來再說;小便解完了,氣多半也消掉了。我年輕的時候喜歡生氣,一個長者告訴我這個方法,還挺有效的!
(六) 尊重
要做到尊重別人,《法華經》裏有位常不輕菩薩,見了狗,他都磕頭,並且對狗說:“你也有佛性,將來也會成佛。”什麼叫做佛性?佛性就是覺性,覺性就是生命的基本屬性。人如果沒有知覺,就不叫衆生,而叫衆死。我們是有知覺,佛跟我們不一樣,佛是純知覺──除了知覺,什麼都沒有。純知覺是不是不起作用了?不!現在我們說話、聽話,都是純知覺,假如不是這樣,那我就是大妄語。我們說第一句話的時候,沒有准備第二句,當開口的時候,並沒有念頭。平常就練習尊重別人,不管是大人小孩、不管是動物植物都要尊重。生命不只是人或動物,植物、礦物也都有生命,植物是准動的生命,礦物是不動的生命。整個大宇宙,用佛經的術語來講,叫做“大圓覺海”;用現代的語言,就是“生命之海”。生命的海洋裏,沒有一樣不是生命。
在竺道生那個時代,《大涅槃經》只有上半部,下半部還沒有翻譯出來,他當時發表意見說:“不但衆生皆有佛性,器世間的一切(植物、礦物)也都有佛性。”竺道生這個人的思想是超越的,他主張一元論,說“佛性是一切,一切都是佛性”。當時佛教中的人說他是外道,凡不是佛說的都是外道。這真是“依文解義,叁世佛冤”──你若按照文字來解釋佛的意思,過去、現在的佛都會喊冤枉,爲什麼?因爲他不是那個意思!又說“離經一句,即同魔說”──你說的跟經上不一樣,你就是魔啊!
竺道生一肚子委屈沒地方宣泄,就跑到蘇州虎丘山對著一塊石頭發表演講;講完了,還問石頭:“我講的對不對?”那塊石頭點了頭,這是“點頭石”的由來。各位有機會去蘇州觀光時,就可以去看看這塊“點頭石”。這個故事說明蠢動含靈都屬于我們尊重的範圍。
我們對任何一種東西都要尊重,一只小小的茶杯都要尊重它、要感謝它,因爲它給我們提供了服務。當你心態最好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一切都是生命的存在”。在座的人,一定有人有這個經驗,當你心態最好的時候,你看看家裏的暖瓶、電視機,甚至所有的物體,背後都有淡淡的黃光,都有光影;也就是說它的光子體浮現了。別人家的爲什麼不浮現呢?因爲物以類聚,你的心光不足以喚醒它,它就不會浮現;你的心態升華,它就跟你起共鳴。
爲什麼禅師可以傳心?也是物以類聚;他的本心浮現,就可以喚醒你的本心;如果他的本心也睡著了,他就沒有能力喚醒你睡著的本心。所以我們對人要尊重,要向常不輕菩薩看齊,這也是幸福的條件之一。
(七) 敬畏
敬畏上天、敬畏佛祖,孔子說:“君子有叁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宋明儒家的功夫就是“主敬存誠”;主敬,不是說周圍沒有人就可以懈怠、就可以隨便,還是要如見大賓一般,這就是“慎獨”的精神。要“主敬存誠”,對每一件物體都要敬,不能因爲生氣,一句話不高興,就把那盛飯的杓子往地上一摔,那叫不敬;它又沒得罪你,你幹嘛要摔它?這個叫“遷怒”。我們不管對人、對每樣物品都要敬。
我有一個朋友,他在辦公室裏,如果長官誇了他兩句,他做事便很順利,回家見到兒子,就抱起來舉在頭上,甚至騎在他脖子上。他若是在公事上碰了釘子,事情做得不如意,回家見小孩迎上來,他伸手就是兩耳光。這是個事實,我偶而也會這樣,但程度沒有這麼深,人人都會犯這個毛病,有的人沒有發露,有的人發露了。所以凡事一定要“心存敬畏”,不要隨便“遷怒”。
(八) 謹慎
我們知道諸葛亮的一生,就是得力于謹慎。我們說話以前應叁思,話到口邊留半句;做每一件事情都很小心、謹慎,就不會出毛病,就不會招來煩惱,就不會破壞幸福。人活在煩惱裏,是不會有幸福的,人要想不活在煩惱裏,就要特別謹慎。很多人說話放肆、隨便,第一次說錯話,第二次、第叁次依然說錯,明天、後天、乃至于明年都還是如此,那就叫不謹慎。謹慎就是謹言慎行,說話不隨便,做事行動不隨便。我們能夠做到不隨便,才會珍惜自己的幸福;珍惜幸福,才能擁有、保有幸福。所以謹慎雖說是…
《耕雲心藥錄——家庭幸福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