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耕雲心藥錄——家庭幸福篇▪P5

  ..續本文上一頁

  答:寂寞就是不寂寞,不二法門嘛!不寂寞就是寂寞。甘于寂寞的人永不寂寞,那是享受嘛,不甘寂寞的人是常常寂寞。我只能這麼抽象地答複你。

  實在來講,你修行沒有上路。你若上路,你就知道《證道歌》說的“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涅槃,“涅”是不生,“槃”是不滅,常常到那個不生不滅的路。什麼不生?外在的一切不從我們心裏浮現;什麼不滅?我的覺性絕不消失,我不會就變成木頭人,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沒有東西,這是《證道歌》講的“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連佛都沒有了。

  你們若是有了安祥,這裏頭有兩種人,一種是隨緣,另一種是有了安祥産生欣厭心,也就是說有了安祥,沒有人來感覺很好,有人來很討厭。這就不對了,違反中道,這不叫隨緣。隨緣就是任何條件我都能適應,這個叫隨緣。你若說“沒有人,最好,有人來,就生氣”,這就不對了,這就不隨緣了。隨緣就是說隨順條件,現實的條件是怎麼樣,我們就怎麼樣去適應,這個就叫隨緣。

  所以你問“如何去享受寂寞”,你有了安祥,就享受寂寞了;你沒有安祥的話,寂寞就很難過。我也寂寞過,味道不怎麼好,不但不好,而且容易墮落。何以見得?“小人閑居爲不善”,一個人在的時候,做壞事的機會就多,因爲要消遣。消遣,有的是好的消遣,有的是不好的消遣,有的時候打個八圈的衛生麻將,這些都是消遣;有的時候租個錄影帶看看,毛病就出來了。

  所以你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你修行上路,也就是說你有了安祥。“行亦禅,坐亦禅”,“常獨行,常獨步”,不是說你到沒有人的地方散步,而是說你走到頂好市場或西門町,很熱鬧,喇叭不停地響,好像你一個人在散步一樣。我想在座的很多人有這個境界,這個就是什麼呢?就是《證道歌》給你證明這個就是“道”。證道,證實你若是這個樣子,那就是你在行道。

   假如你認爲寂寞,感覺到寂寞,這個都是火候不到。若火候夠的話,“語默動靜體安然”,不講話、靜止也不叫寂寞,講話、在動也不叫不寂寞,不二法門,海水一味,只有一種味道,沒有兩種感受,這個就是修行人到了一定的時間才有的境界。

  要加油呀!加油到了某種程度,你就沒有寂寞感,你只有安祥感。但是這個時候最怕“討厭別人來打擾你”,不要這個樣子。有很多人一被打擾,他就生氣,那是阿羅漢的根器,換一句話說是小乘根器。天下沒有見不得人的佛菩薩,佛菩薩是“衆生哪裏多,就到哪裏去”,所謂“十字街頭好修行”,也不怕人來煩我,也不討厭自己太寂寞。這樣就好了,不隨境轉。(學禅的四個個基礎解惑)

  

  十二、在逆境中,化阻力爲助力?

   問:在逆境中,如何化阻力爲助力?

   答:假如你認爲阻力存在的話,那個阻力就不能化。阻力就是阻力嘛!怎麼能變成助力呢?假如美鈔存在的話,你想把它化成新臺幣,到銀行去跑一趟就可以;你不跑一趟,口袋掏出來還是美鈔。你只要不接受阻力的壓力,你很樂觀、很耐煩地像分解因式一樣,一層層地把它的括弧去掉,問題就解決了。像小代數的分解因式,大括弧、方括弧、小括弧,你把括弧一層層地解,最後就沒有了。我們用耐性、包容、樂觀、不執著的態度去面對阻力,就能夠化解阻力。我是個笨人,只能這麼說。雖然這是個笨方法,不很聰明,但也只能這樣做。(學禅的四個個基礎解惑)

  十叁、智慧創造之源在于興趣

  問:怎樣增加心力?

  答:修行的過程七上八下,就是你的心力不夠。一個人心力不夠,欲振乏力,力不從心,那這樣子,不要說你修行,你做世間任何事業都會失敗。你看那些成功的人都是锲而不舍的,王冕畫荷花、愛迪生當發明家,不是人家逼他,而是他認爲這是最高的享受。一個人做任何一個工作,如果你以這個工作爲享受的話,那麼這個工作會給你帶來快樂,給你帶來健康,會給你帶來智慧,你在這個工作當中會有創意,會湧現出一種創新的能力及智慧。假如你做任何事情,若帶著無奈、帶著壓力、帶著垂頭喪氣、莫可奈何,那工作對你是一種懲罰,會剝奪你的健康,會剝奪你的喜悅,剝奪你的智慧,剝奪你生命的光彩,使你活得極爲黯淡。這個關鍵是在你一念之間。

  我們如何使自己喜歡我們的工作呢?首先你必須承認 —— 你是活在責任義務裏,你每天忙,每天累,你心安了,你在創造正值。假如你的欲望是每個月給我一千萬美金,但我不要上班而在家裏睡覺,這樣的話,你是在創造負值;大家都這麼想的話,這個地球要毀滅,人會餓死。這個話跟你剛剛的問題有沒有關系呢?也就是說你有沒有這個磁性。我們填一個機關人事部門的表格,有“性行、性向”這一欄。什麼叫做“性向、性行”呢?說你對哪一類的事物有強大的磁力;也就是說這個事物對你有強大的吸引力,那麼你做這個事物會成功。畢加索是個畫家,美術對他有吸引力,他對美術有磁力,但是你要他去搞電腦,恐怕他要交白卷了。(耕耘解惑錄第一集。杜漏”會後解惑。)

  十四、麻將之害

  不甘寂寞,是無聊的真正原因;貧困下流,乃貪婪的必然結果。

   當人們陷于貧乏憂患中時,往往能藉“希望”激勵生存意志,靠“理想”振奮向上精神,在沖擊頓挫中,淨化心靈,于危疑震撼之際,迸發潛力,使自己的生活充滿著信心,洋溢著活力,而突出詩情畫意。

   反之,一旦在生活中獲得了安全感,則以往所憧憬、所夢寐以求的那些,便又立刻顯得平淡、乏味。這證明飽食終日,而又無所用心,的確太難了。

   閑居既然不善,吃喝又易生膩,嫖賭忒也過分,于是那些有飯可吃、有事不做的先生、太太們,藉以零星排遣時間,分期透支生命的,便只有靠衛生麻將了。

   說到麻將,剛上手似會不會,偏能引人入勝,到了後來熟能生巧,更是妙趣無窮。輸家屢敗屢戰,誓雪會稽之恥;贏家乘勝直追,贏錢誰會嫌多?由斯牽扯夾纏,勢難了斷,蔔晝蔔夜不死不休。雖然初號牌友,久後每多成仇,盡管論交情萬兒八千算不了什麼,可是牌桌上爲了一張牌,居然會面紅耳赤。

   有些人輸贏無所謂,打麻將只不過活得無聊。有些人贏得輸不得,顯然在打腫臉冒充胖子。無疑,一群無聊的人做不出什麼好事,果然幾多蠅營狗苟,都在麻將桌下進行。

   或者你們認爲這只是生活細節,卑不足道。事實上,在他(她)們這種頹廢意識和墮落的行爲下,不知道腐蝕了國家多少生機?摧殘了多少無辜的幼苗?他(她)們不僅剝奪了無數兒童和青少年們應得的關心照顧和應享的天倫溫煦,無數個前途無量的青少年,竟因此而心理變態,而養成惡癖,走上太保、流氓、竊盜、邪淫的道路。請問,孰實爲之?拿家庭的幸福、做人的操守、子女的前途、個人的健康、配偶的事業,換取麻將桌上的刺激,是否值得?甯不知“斯日已過,命已隨減”?豈必時日曷喪,與牌偕亡?

   嗜麻將而敗家、誤子女者,常見報載。因打牌而苟且邪淫者,寫出恐汙篇幅。這裏僅將親眼所見叁件麻將殺人的殘酷事實,錄供諸大德宣導、教化、參考。

   第一件:筆者住在南機場XX新村時。某日晨出村買菜,目擊一個叁歲多的漂亮小女孩,慘死在車輪下,腦漿迸出,口中吐出嚼碎未咽的包子,手裏還緊握著另一個。他五歲的哥哥站在一邊發愣——既不哭也沒有任何動作。(請不要責備那孩子不懂手足情深,你想:才五歲的孩子,何嘗經驗或夢想到會面對這樣悲慘的情況)等到父母聞耗,穿著亵衣跑到現場,搶天撲地,痛不欲生,已是恨海難填,回天乏術了。想必你會埋怨,這對父母自己不動,怎會安心讓兩個剛會走路的孩子穿越馬路,去買早點呢?其實那兩口子,也值得同情,試想“雀戰”通宵,甫經合眼,睡意至濃,孩子吵著肚子餓,給他們幾塊錢,打發不就算了嗎?誰曉得會出事?

   第二件:筆者遷居板橋的第四年,鄰居有夫婦某,夫誠樸老實,素有季常之癖,乾綱久廢,一任其太太成天打牌。某夜太太散場返家,夜黑風勁不耐久候,叩門甚急。這位先生怕動作慢了太座生氣,匆忙奔走,爲物絆倒,成腦溢血,竟溘然長逝。照說睹物傷情,應該是一個有感情的人的正常反應。照說此恨綿綿,看到麻將應該産生一種愧疚才對。可是不然,那位太太迄今更變本加厲,成天拉人打牌,對于這種人,我們能說什麼?只好說句“予欲無言”了。

   第叁件:上(八)月下旬的一周,筆者乘車經過中坜RCA電子廠附近,見人群擁塞,圍觀車禍現場。筆者稍具急救常識,恐耽誤了傷者的急救,遂下車趨前觀察。看到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仰臥路側,衣履整潔,面目清秀,傍一中年男士恸極暈厥。在兩位婦女互相言談中,筆者獲知事實是這樣的:亡孩的母親在馬路對面的朋友(?)家打牌,澈夜未歸。晨間外祖母來探視,父囑其子叫媽媽回家。孩兒秉命急忙跑過馬路,不幸被疾馳的機車撞倒,車輪輾過胸部,慘遭壓斃。當孩子的父親悲不可抑的時候,那位好賭的媽媽,還在安然無事地進行她那最後一圈呢!

   以上叁件目擊的事實,曾使我付出不少熱淚,因此也深信那位始作俑的麻將製造者,此刻正在阿鼻地獄裏接受他應得的報酬。

   最後,我要提醒國人警惕的是:毀我倫常,蝕我文化,損我治安,壞我綱紀,戕我幼苗,亡我國家者,其爲麻將乎!(觀潮隨筆)

   十五、殷憂啓聖

   對國家而言,“多難可以興邦”,而“無內憂外患恒亡”。就個人來說,苦痛可以淨化心靈,危困可以啓發智慧。冥然頑石,沖擊之下猶能迸發光熱;寒梅吐豔,微冰雪何以成其俊挺?生命的潛力,胥賴憂患、艱危之壓縮,顛沛流離與磨砺,生死掙紮之淬激,乃能凝勁意志,凝固定力,堅定信心,開拓胸…

《耕雲心藥錄——家庭幸福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