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理经》简读之二▪P2

  ..续本文上一页前比量、有余比量、平等比量。

  这是说比量的。比量是以现量为基础,这给佛教是一样的,如果没有现量,绝对不会有比量。现量如几何学的公理,不需要证明,比量是定理,必须得经过证明,但公理、定理都是正确的,现、比量都是这样。比量就是以现量为基础而进行推理。

  比量有三种情况,有前比量,就是指由原因而推出结果。比如说,现在乌云滚滚、电闪雷鸣,我知道马上要下大雨了,这就是有前比量。有余比量是由结果而推知原因,常举的例子就是看见河水瀑涨而知道一定上游下了大雨,注意,应该是看见河水瀑涨而推知曾经下过大雨或者是上游水库出了问题,我记得有人举例子就是看见河水瀑涨而说上游下了大雨,这是不对的,因为也不能排除上边儿水库出问题的可能性,由因推果是绝对的,但反过来就不行了,由果推因的时候,必须把各种情况都考虑到,就象数学上的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不一定成立。有余比量也是比量,比量就绝对得是正确的,所以,你要用有余比量,你就要考虑周详。第三种是平等比量。平等比量就是同类推理,两个事物同时出现。我们常举的例子就是牛之两角,它不是独角兽,所以只要看见这一个,就想到还有另一个,再比如我听见乌鸦叫声,我就知道有乌鸦,也就是说,两个事物是连带的。我看见这儿桃花已经开了,我想我老家的桃花也快开了,这也是平等比量。

  1.1.6 譬喻量是从与已知事物的相似点中得到关于待认识事物的认识。

  这个譬喻量,就是因为不认识某一个事物,而用一个你认识的事物来进行类比。比如说你听说过卓别林,但不知道谁是卓别林,于是人家告诉你,走路象鸭子的那个就是,你看见银幕上出现一个走路象鸭子一样的人,就知道了那就是卓别林。你通过这个“走路就象鸭子一样”就认识了这事物就是譬喻量。你为什么说卓别林走路象鸭子一样,就因为二者在这一点儿上象似。或者说,我想知道野猪是啥,你就告诉我,说野猪给家猪差不多,这都是譬喻量。注意,譬喻量所用的已知事物必须是双方共知的才行,这是譬喻量成就的基本条件。

  1.1.7 圣言量是指一个可靠的人说的话。

  正理派的圣言量给佛教说的圣言量稍有不同,咱佛教说的圣言量是指佛菩萨等圣人的言教,而正理派说的圣言量不单是圣人的言教,说只要是可靠的人的言教,都是圣言量。只要你相信某个人,则他的话对你来说就是圣言量。可靠的人就是指对某事物具有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认识,他也愿意把他对这事物的认识教给你,他不但是愿意教给你,而且是有能力教给你,那么,这个人对于这件事所发表的言论就是圣言量。也就是说,正理派的圣言量不但包括圣人的言论、而且包括一般人,刘金亮先生注本上说甚至包括野蛮人。这是佛教与正理派的区别,佛教的圣言量只是经论,不包括一般人,连前辈老和尚的话也不算,这里有个很讨厌人的现象,就是现在我们的佛教人士把老和尚们的话凌驾于佛陀经教之上,这个情况若不能得到改变,佛教就没有希望。正理派的圣言量倒是连野蛮人的话也算。

  咱举个例子吧,比如说我要到祝家庄去,在三叉路口我做了难,我不知道该往哪条叉路上走,这时我见路边儿田里有个老头在插秧,我就问道:老人家,请问往祝家庄走哪条道呢?老人告诉说:走最左边那一条。那么老人的话对我来说就是圣言量。当然得老人的话是正确的。正确不正确怎么判断,就是走走试试。接着的就给佛教一样了,即使是圣言量也得经过验证。

  1.1.8 它(圣言量)有两种,因为有指可见事物的,也有指不可见事物的。

  正理派把圣言量分为两种,一种是指言论说的是可见的事物,一种是指言论说的事物不可见。比如说我是北方人,人家告诉我,说在热带雨林有一种东西叫槟榔,槟榔到底什么样子,我还真不知道,有一个人就告诉说,槟榔是什么什么样子,因为这个人的家乡就有槟榔,所以我相信他的话,他的话对我来说就是圣言量,又因为槟榔是可见的,所以这就是第一种圣言量,叫可见圣言量。第二种叫不可见圣言量,这不可见圣言量就太多了,比如说现在有很多的胡闹佛教徒,有人就告诉他,说你父亲死后是往生极乐世界了,因为是老和尚给说的,他相信老和尚,所以他把老和尚的这话也当作圣言量了,这个就是不可见圣言量。因为这话实际上极不可信,有太大的讨好成份,所以,到陈那论师时,就把这圣言量给取消了。

  圣言量因为一般是通过声音来表达的,所以又称为声量,我说一般是指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声音表述的,有的呢,也不是通过声音,比如哑巴就是通过手势来表述的,我们通过看书来知道古来圣人的话、观点儿,这也是圣言量。

  对于量的说法到这儿就完了。下边儿看第三节:所量

  1.1.9 所量(指认识对象)包括我(约相当于灵魂)、身、行为、过失、再生、果报、苦、解脱。

  这一上来先给说了所量的范围。所要认识的事物很多很多,正理派给分成了这么几个类别。我就是灵魂,身就是身体,行为就是活动,过失就是烦恼,再生是转生、轮回,果报就是我们说的报应。苦就是不如意。解脱就是得到快乐。下边儿有说明,不过也不是十分详细。

  在古印度,各个派别之间也是争斗不歇,与正理派争斗得最厉害的是胜论派,这两派总想把对方包容进自己的体系之内,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到下边儿看得就更清楚了。

  1.1.10 欲、悔、精进、乐、苦、知识等是我(灵魂)的特点。

  先看灵魂、我。正理派说灵魂是真有的,他们凭什么说灵魂是真的呢?就是因为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有对所做的事儿的懊悔,我们做事儿很努力,我们能感受到快乐、痛苦,我们能够学到知识等等,要是没有灵魂的话,你的欲望、懊悔、精进、乐、苦、知识是谁在背后支撑呢?这些都是灵魂才有的属性。因为你找不到任何灵魂之外的事物具有这些性质。这个知识含有认识的意思。

  这就象物理上一样,我发现了一种粒子,其实是根本就没有看见这种粒子,而是在实验中我发现了某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是在以前的实验中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我就用了不少精力来研究这现象,终于知道了这现象的规律,于是我就可以宣布我发现了某一种粒子。其实我并没有看见这一种粒子,而是看见了这一种现象,知道了这现象的规律、性质,我说这现象、这性质是某种粒子的性质。现在我(灵魂)也是这样,谁都不曾看见过我(灵魂),但是都知道欲、悔、乐、苦等性质,于是就宣布这性质是我(灵魂)的性质。

  

  

《《正理经》简读之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