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我们真正的归宿▪P5

  ..续本文上一页以去继续修行,直到你倦怠于喜和恶,并依真理而了解。

  通常,你不满意的只是你所不喜欢的,如果你喜欢某样东西,那么你便不会愿意去放弃它。你必须对你的喜欢和讨厌、你的痛苦和快乐都严离。

  你不了解,那就是法的精髓处!佛陀的法是深奥且精妙的,不容易去理解;如果真实的智慧没生起,那么你是见不到它的。你不向前看和向后看,当你经历到快乐时,你认为就只会有快乐,而痛苦时,你又认为只会有痛苦。你没有看到吗?无论在哪里,有大就会有小,有小就会有大。你却没那样去看,你只看到一面,也因而永无完结。

  每件事情都有两面性,你必须看两面,那么当快乐生起时,你不会迷失,当痛苦生起时,你也不会迷失。当快乐生起时,你不会忘记痛苦,因为你知道,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同样地,食物维持色身,对于一切生物是有益的,但事实上,食物也可能是有害的,例如,当它引起各类胃疾的时候。当你看到某些事物的益处时,也必须认知到不利之处。当你感到怨恨、憎恶时,你应该思维爱和谅解。依着这种方式,你会更平衡,而你的心会变得更沉稳。

  *风幡何有?

  我曾阅读过一本有关禅的书。禅,你们知道的,他们并不以许多的说明来教导。例如,若使比丘在打坐时睡着了,他们用棒来打,给他背后一击。当这犯错的弟子被打时,他会经由道谢执行着来表示他的感激之情。禅的修行中所接受到的教导是,对所有给予自己增长机会的感受都要心存感激。

  有一天,有僧人聚会,会议厅外,一面幡正在风中飘动,引起两个僧人争论有关幡在风中飘动的真正原因。其中之一说是因为风,但另一位却争辩说是由于幡的关系。缘于狭隘的见解,他们争吵而不能有任何的结果,若是这样地争论下去就要到死方休了。不过,他们的老师出面调停说道:“你们谁都不对,正确的见解时既无幡也无风!”

  这就是修行,没有拥有任何什么,既没有幡,也没有风。如果有幡,那么就会有风;如果有风,那么就会有幡。你应该彻底地在这里头思索、反省,直到你依着真理理解。如果好好地思考,那么将无物可存。那是空——空的,幡空、风也空!在绝对的“空”当中,既没有幡,也没有风,没有生、没有老,没有病或是死。我们对幡何风,一般习惯上一了解仅仅是概念。事实上,什么也没有,就是那样!除了空的称谓之外,再也没有什么了。

  如果我们依着这种方式修行,我们将会完全了解,我们一切的烦恼将会停息。在这真“空”中,死神将永远找不到你,也没有老、病和死来追随。当我们遵循真理来看和来理解时,那就是——依“正见”,而后,就仅有这真“空”,那就是不再有“我们”、“他们”,全然没有“自我”了。

  *感官的森林

  这世间以它永不止息的方式继续不停着,如果我们试着去完全了解它,它只会使我们感到混乱和迷惑。然后,如果我们清楚地去思维这个世间,那么真实智慧将会升起。佛陀他自己本身是一位熟悉、精通世间法的人;由于他丰富的世间知识,他有很大的能力去感化和领导人们。透过所拥有的世俗智慧和转化,他洞察且达了超世俗智,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圣者。

  因此,如果我们依着这种教导努力,向内省想,我们将达到一种全新境界的理解。当我们见一个对象时,并没有对象;当我们听一种声音时,并没有声音;正在闻香,我们可以说并没有香。所有的感觉都是清楚明显的,但它们却是一切事物假名的空;它们只是感觉的现起,而后消失。

  如果我们依着这种真实性去理解,那么这感觉便不再是坚实的;它们只是来和去在感觉而已。“真理中”并没有任何的“事物”,既然没有任何的“事物”,也就没有“我们”和“他们”了。如果没有“我们”当成一个人,那也没有什么属于“我们”了。依着这种方式,痛苦便会止息,没有任何的人得到痛苦,因此,谁是受苦的人呢?

  当痛苦升起时,我们执着痛苦,于是便必然真得受苦。同样地,当快乐升起,我们执着快乐,也因此经验到欢愉。执着这些感觉会让“自我”的观念和“我们”、“他们”的想法不断地清除浮现。呐,这就是一切发生的所在,而后带着我们在它永无止息的轮回中环绕!

  因此,我们来修习禅坐并依法而住。我们离家来住森林,吸取森林带给我们的心灵宁静。我们逃离是为了自我奋斗而不是由于害怕或逃避现实。然而,前来住得森林里的人,却变得执着于住在森林里了,就像住在都市里的人变得执着了都市,在森林中的人迷失了他们的方向,而在都市里的人也迷失了他们的道路。

  佛陀称扬林居,因为身理和心理的独处有助于我们修行得解脱。但是,他并不希望我们变得依赖林居,或粘着在它的宁静中;我们修行是为了智慧的生起。在森林中我们可以播撒和耕耘智慧的种子,住在混乱和骚动之中,这些种子会很难成长。但一旦我们有了林居的训练,便能回归,并于城市以及会带给我们的一切的感官刺激相杭衡了。学习去住在森林中,意思是让智慧成长和开展,而后,不管我们到哪儿,便能应用这智慧。

  当我们的感官受到刺激时,我们被动摇了,而感官就成了我们的敌手。它们与我们相敌对,因为我们仍然愚痴,没有智慧去对付它们;事实上,它们是我们的老师,但缘于我们的无知,我们并没有那样子去看清楚。当我们住在都市时,我们不曾想过我们的感官能教导我们什么。只要是真实智慧还没显现出来,我们就会继续地将感官和它们的对象成敌人;一旦真智现起,它们便不再是我们的敌人,反而成了内观和清明知见(正知)的门户。

  就以这森林的野鸡来说吧!它们是多么地害怕人类啊!然而,自从我在森林里居住以来,我已经能够教导它们,并且也从它们那儿学到了东西。第一次我开始撒米给它们吃,起初它们非常害怕不敢接近,但一段时间之后,它们逐渐习惯,甚至开始去期待它了。看吧!事实上米里并没有危险,但因为它们不知道那米是食物,所以会害怕。当它们终于了解那并没有什么好害怕时,它们便能趋前并毫无顾虑地吃起来。

  这些鸡以这种方式自然地学习。住在森林这儿,我们也以相同的方式学习。以前我们想,我们的感官是个问题,并且由于我们不知如何正确地使用它们,因此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麻烦。然而,籍由修行得来的经验,我们练习依着真理来看它们。我们练习曲善用它们,正好像野鸡能使用到米一样。到了那时,感官便不再与我们对立,而问题也都不存在了。

  只在是我们错误地判断。查究和理解,这些事情就会和我们作对。但当我们一开始正确地明察,那我们所经验到的,便会给我们带来智慧和正知,就像野鸡得到它们的理解一般。这样,我们可以说,它们实习了“观(毗婆奢那)”;它们所知道的与真理一致,那就是它们的内观!

  在修行当中,我们拥有我们的感官作为工具。假若使用正确,便能令我们开悟;这是一切禅修者所该思维的。如果没有看清楚这一点,我们便会待续在长久的冲突中。

  因此,当我们住在静寂的森林里时,我们继续地增长敏锐的感觉,并预备好耕植智慧的田地。别认为住在宁静的森林这里,得到些许心灵的平静,那就够了。别仅止于此,要记得我们是来耕植和长养这智慧种苗的!

  当智慧圆熟,我们便开始依照真理去理解,我们将不再被拖上拖下。通常,如果我们有愉快的心情,我们表现出一种样子,而如果我们的心情不好时,那又是另一种样子。我们喜欢某样东西,我们便高兴,不喜欢,便消沉。这样的话,我们仍然与敌人相冲突。当这些事情不再与我们对立时,它们变得稳定而平衡;便不再有上下不定或高低起伏了。我们了解世间的这些事情,也知道事物就是那个样子,只是“世间法”罢了。

  “世间法(八种世间的条件:得、失、毁、誉、苦、乐、称、讥)改变成为“道(即八正道,八种心灵上的修习能导致苦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证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世间法”有八种方式,“道

  ”也有八种方式。无论“世间法”存在哪能里,“道”都能被找到。当我们活得清明时,我们一切的世俗经验就变成了“八正道”的修行;反之“世间法”占优势,我们由“道”转而它向。当“正见”现起时,从痛苦而来的“解脱”立刻便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除此之外,到处去寻找,你将找不到解脱的!

  因而,别匆忙及催迫或强行你的修行;徐缓而渐进地禅坐,一步一步慢慢来。有关宁静,如果你变平静了,那么,接受它,如果你没有变平静也接受它;那是心的自然现象。我们必须找到我们自己的修行,而且持续地坚持它!

  或许智慧并没有生起!我曾经想过,有关我的修行——当没有智慧之时,我可以强制自己去拥有它。然而它并没有动静,情形仍然一样,而后经过仔细的思考,我了解到去思惟我们没有拥有东西是不可能办到的。因而,最好去做什么呢?最好就只是平静的修行!如果没有什么引起我们忧心,那么便不用去寻求对策;如果没有什么问题,那么我们便不需要去试着解决它。当有问题存在时,那就是你必须解决它的时候——就在那时!没有必要前去寻找什么特别的,只是正常地安住,但要明白你的心在哪里!留意地住并且清楚地理解。让智慧当你的导引,别活着放任情绪当中,多注意、常警觉,如果没事,那很好,若有事出现,便要明察和深思。

  *来到正中央

  试着观察一直蜘蛛,一只蜘蛛在适宜的地方结它的网,而后便坐在正中央,静止且不动声色地待着。不久,一只苍蝇飞来停在网上;当它一触动到网,“啵!”一声,这蜘蛛突然纵扑而去,并用丝把它缠绕了起来。它将昆虫安置好,而后又回来,默默地在网中央集中起自己!

  像这样的观察一只蜘蛛,能够使智慧生起。我们的六种感官,有心在中央,而由眼、耳、鼻…

《我们真正的归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