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我们真正的归宿▪P6

  ..续本文上一页、舍、身环绕。当其中一个感官受到刺激时,例如,眼触接了色,它波动且传达到了心;心是那个能知者,能够了知色的。光是这些,便足够让智慧生起;就这么简单!

  好像一只蜘蛛在它的网中,我们应该不到处攀缘;只要蜘蛛一感觉到有虫接触了网,便迅速地抓住它、邦起它,而立刻又回到正中央,这与我们自己的心全然没有什么不同。“来到正中央”,意思是以清晰的理解力(正知)有正念地住着,经常保持警觉并精确、严谨地做每一件事——这就是我们的中心。事实上并没有很多要我们做的,我们只是小心地住在这种方式中,但那却并不表示我们漫不经心地生活,认为“没有必要去禅坐或行禅!”因而忘了我们所有的修行。我们不能大意,我们必须保持警觉,就如同蜘蛛守候着,去 取昆虫当它的食物一般。

  坐着、思维着,好像那蜘蛛一样——这就是我们必须知道的一切。只要这样,智慧便能自然地生起。我们的心可喻为蜘蛛,我们的情绪和法尘可比作各种昆虫,就是那样了!感官围绕且不断地刺激这颗心,当它们中任何一个接触到某样事物时,它迅速地传达给心,接着心会彻底地查究和检验它,而在那之后,它又回到了中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住于——警觉、行动精确,并经常留神地以智慧来理解,只要这样,我们的修行便算完成了。

  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去日夜坐着修行,或是整天整夜地行禅。如果这就是我们修行的观点,那么我们真的是在自己找麻烦。我们应该量力而为,将我们的体能利用在适量当中。

  去好好了解心和其他感官是非常重要的,知道它们如何地来和去,如何地生起和如何地消逝;完全地了解这个!在法的语言中我们也能说:正如蜘蛛网捕各类的昆虫般,心以无常、苦、无我、“绑起”各种感官。它们能往哪儿跑呢

  我们保存它们当食物,这些东西是贮存起来当做营养品的(思维的营养品,去“喂养”智慧的)。这样就够了,再没有别的要去做了,就只有这些!这是给我们的心得营养品,给醒觉理解之人的营养品。

  如果你知道这些食物都是——无常、为痛苦所缚(苦)、没有一个是你(无我)——你还追求它们,那么你就是疯了!如果你没有这样地看清,那么你必然就会受苦。当你仔细地看,并且看到这些事物时真正地无常,纵使它们或许看似值得追求,实际上它们却不是。既然它们的实质是痛苦的,你为什么还要欲求它们呢?那不是我们的,没有自我,没有一物属于我们。因此你为什么还要追求它们呢?此刻,一切的问题都已结束,你还要到哪里去结束它们呢?

  只要好好地观察这蜘蛛,并且将之转向内心,转回你自己的身上,你将了解,那是完全相同的,当这颗心见到了无常、苦、无我,它放下,并且解放自己:它不再执着于痛苦或快乐。这是给“修行且真正训练自己者”之心的营养品。就这样,就那么简单!你无须到处去追寻!因此,不管你正在做什么,你就在当下,不需要惹上许多无谓的纷扰和烦恼。这样的话,你修行的动力和活力将能不断地开展而成熟。

  *脱逃

  这修行的动力引导我们朝向生死轮回的解脱。我们还没有从那轮回中逃脱是缘于我们仍然坚持渴望、欲求。我们不犯下有害或不道德的行为,但这样做仅仅表示我们是依照道德法而住,例如,当人们诵唱请求,一切的众生不要与他们所爱和喜欢的事物分开时,如果你仔细想想,这是非常幼稚的,那是人们仍然不能放下的做法。

  这是人类欲望的本质——欲求事物成为其他的样子,而不是它们本来的样子。祈愿的长寿、希望没有死亡和疾病,这就是人们希望和欲求的。而后当你告诉他们,无论他们拥有什么欲望都是无法满足而会带来痛苦时,它给了他们当头一棒!他们能说什么呢?什么也不能,因为这是“真”的!你直接指出了他们的欲求。

  当我们谈到欲望,知道每个人都有欲望,而且希望它们能得到满足,然而却没有人愿意停止,没有人真正希望去逃离。因此,我们的修行必然要耐心地精炼下去。那些坚定地修行的人,没有偏离或松懈,并且拥有一种温和及克制的态度,总是不屈不饶的持续着。他们将会是正知者,不管什么现前,他们将保持坚定而无可动摇!

  喜欢的情绪有毒

  不喜欢的情绪同样也有毒

  它们会阻碍心的解脱

  并且蒙蔽。。。。。。。。

  6、与眼镜蛇同住

  (以一段简短的开示,给一位年长的英在一九七八年年底国妇女做最后一次的教导。她在一九七八年年底到一九七九年初,花了两个月时间,接受阿姜 查的知道。)

  这段简短的开示是为了即将回到伦敦的“新”弟子而说的,希望透过它能帮助你了解在巴蓬寺所学习到的佛法,简单地说,这是为了解脱生死轮回痛苦的修行。

  为做这种修习,记得去注意所有各式各样心的活动,那些你喜欢的,你不喜欢的,都必须像提防眼镜蛇般地注意它。眼睛蛇是一种极毒的蛇,一旦被咬上一口,它的毒性足以令人致死。我们的情绪也是一样,喜欢的情绪有毒,不喜欢的情绪同样有毒,它们会阻碍心的解脱,并且蒙蔽我们对佛陀所教导之真理的理解。

  也因为这样,必须从早到晚努力保持我们的正念;无论你要做什么,坐着、躺着、谈着,或者任何其他,都要持正念而行。当你能够建立起来这种正念时,你会发现,与它关联的正知(明晰的理解力)将会生起,而这两样条件会使智慧产生。因此,正念、正知、智慧三者将一起作用,你便会与那日夜都“醒觉“的一位相似。

  佛陀留给我们的这些教法,不是只是拿来听听,或单纯地在知识层面上吸收的教法;它们是透过修行,能够在我们心中生起及了然的教法。所谓“持有这些教法”或“持有这些真理”,那就是,无论我们做或是说什么,都以智慧做和说:当我们在想或沉思时,同样的也以智慧来行。我们说,一个拥有正念、正知,并以这种方式和智慧相结合的人,就是一个非常接近佛陀的人。

  当你离开这里之后,应该练习把一切回归到你的自心。用正念和正知观照你的内心,并发展你的智慧。依据这三种条件,便会有“放下”的意念生起:你将了知所有现象生灭的恒常性。

  你应当清楚,那些生起合消逝,其实只是你心的活动而已。当某件事生起,它会消失,随即又是另个生起与消失;在佛道中,我们称这些生起与消失为“生和死”,而这就是一切的事物。当痛苦生起,它消失,而,当它消失后,痛苦又再生起;就只有痛苦的生起合消失!当你了解了这些道理,你便能恒常地明白这种生起与消失。当你的认知是恒常不断时,你将明白,那确实就是如此的,每样事物只是生和死,而不是好像有任何的事物持续着一般。就只有这个生起合消失——就是这些而已。

  这种看法,将会使我们对世间产生一种平心静气得平和感觉。当我们了解到,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值得欲求时,这样的一种感觉便会产生;只有生起与消失,生之后,随着是死的到来。这就是心达到“放下”的时候,依照它自己的本然,放下一切事物。事物在我们心中来去我们知道:当快乐时,我们知道:当不满意、不满足来时,我们知道,这“知道快乐”意味着我们不认为快乐时“我们的”,同样地,我们也不认为不满足和不快乐是“我们的”。当我们不再那样地去认为、去执着快乐和痛苦的时候,所剩下的就只是事物的真实本然了。

  所以,我们说心理的活动就像哪能致人于死的眼睛蛇。假如我们不去干扰一只眼镜蛇,它自会走它的,即使它非常地毒,我们不会受到它的影响;我们不走近它或捉它,它就不会咬我们。眼睛蛇照着眼镜蛇的天性去做,它就是那样!如果你聪明的话,你就别管它。因此,你让好的自是好,你也让不好的自是不好;就让它照着它自己的天性去吧!让你的喜欢和不喜欢自是它吧!就好像你不去干扰眼镜蛇一样。

  因而,一个聪明的人将会拥有这种态度来对待在心中生起得种种情绪。当善良慈爱的情绪生起时,我们让它自是好的,便我们也清清楚楚;我们了解它的本然。同样地,我们也让不好的自是不好的,让它照着它自己的本然。我们不“握持”它,因为我们不欲求什么!我们不欲求恶,也不欲求善;我们不欲求负担,也不欲求轻松;不欲求幸福和痛苦。依着这样,到时我们的欲求终止,宁静便会稳固地建立起来。

  当我们有了这种心中建立起来的宁静时,我们可以依靠它;这宁静,我们说,是从混乱中生起的,混乱依然完结。佛陀称这最高证悟的达成是一种“熄灭”,就像火的熄灭一样。我们在出现火的地方灭火,无论哪里有热,就在那里,我们可以使它变凉。与觉悟相同,涅槃能在轮回(注一)中被发现。觉悟与无明(轮回)存在于相同的地方,就好像冷与热一样。有热的地方,曾有过冷;有冷的地方,曾有过热。当热升起,清凉就消失;而有清凉时,便不再有热。依这样,涅槃与轮回是一样的!

  我们被告知要去止息轮回,意思是要停止流转不已的混论之循环。使混乱止息就是熄灭或。当外在的火被熄灭时,便有清凉;当内在的贪、嗔、痴火熄灭时,这也就是清凉了!

  这是觉悟的本然;是火的熄灭,热得冷却。这是生死轮回的止息。当你到达觉悟时,就是这个样子的!那是“流转不已”和“改变不已”的停止,是我们内心贪、嗔、痴的永灭。我们以快“快乐”的字眼来谈论它,因为这是世人所能了解的“概念”,但实际上它已经是超越的了,它超越快乐和痛苦,它是完全的寂静。

  因此,当你离去时,须将我予你的这个教法带回去,并且仔仔细细地观想。你住在这里是不容易的,而我也很少有机会给予你指导,但在这期间,你已经能够学习到我们修行的真实意义了。希望这修行引领你走向快乐,希望它帮助你在真理上成长,也祈愿你能从生死的痛苦中得到解脱!

  【注释】

  注一: 轮…

《我们真正的归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