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舍、身環繞。當其中一個感官受到刺激時,例如,眼觸接了色,它波動且傳達到了心;心是那個能知者,能夠了知色的。光是這些,便足夠讓智慧生起;就這麼簡單!
好像一只蜘蛛在它的網中,我們應該不到處攀緣;只要蜘蛛一感覺到有蟲接觸了網,便迅速地抓住它、邦起它,而立刻又回到正中央,這與我們自己的心全然沒有什麼不同。“來到正中央”,意思是以清晰的理解力(正知)有正念地住著,經常保持警覺並精確、嚴謹地做每一件事——這就是我們的中心。事實上並沒有很多要我們做的,我們只是小心地住在這種方式中,但那卻並不表示我們漫不經心地生活,認爲“沒有必要去禅坐或行禅!”因而忘了我們所有的修行。我們不能大意,我們必須保持警覺,就如同蜘蛛守候著,去 取昆蟲當它的食物一般。
坐著、思維著,好像那蜘蛛一樣——這就是我們必須知道的一切。只要這樣,智慧便能自然地生起。我們的心可喻爲蜘蛛,我們的情緒和法塵可比作各種昆蟲,就是那樣了!感官圍繞且不斷地刺激這顆心,當它們中任何一個接觸到某樣事物時,它迅速地傳達給心,接著心會徹底地查究和檢驗它,而在那之後,它又回到了中央。這就是爲什麼我們住于——警覺、行動精確,並經常留神地以智慧來理解,只要這樣,我們的修行便算完成了。
這一點非常重要!但並不是說我們必須去日夜坐著修行,或是整天整夜地行禅。如果這就是我們修行的觀點,那麼我們真的是在自己找麻煩。我們應該量力而爲,將我們的體能利用在適量當中。
去好好了解心和其他感官是非常重要的,知道它們如何地來和去,如何地生起和如何地消逝;完全地了解這個!在法的語言中我們也能說:正如蜘蛛網捕各類的昆蟲般,心以無常、苦、無我、“綁起”各種感官。它們能往哪兒跑呢
我們保存它們當食物,這些東西是貯存起來當做營養品的(思維的營養品,去“喂養”智慧的)。這樣就夠了,再沒有別的要去做了,就只有這些!這是給我們的心得營養品,給醒覺理解之人的營養品。
如果你知道這些食物都是——無常、爲痛苦所縛(苦)、沒有一個是你(無我)——你還追求它們,那麼你就是瘋了!如果你沒有這樣地看清,那麼你必然就會受苦。當你仔細地看,並且看到這些事物時真正地無常,縱使它們或許看似值得追求,實際上它們卻不是。既然它們的實質是痛苦的,你爲什麼還要欲求它們呢?那不是我們的,沒有自我,沒有一物屬于我們。因此你爲什麼還要追求它們呢?此刻,一切的問題都已結束,你還要到哪裏去結束它們呢?
只要好好地觀察這蜘蛛,並且將之轉向內心,轉回你自己的身上,你將了解,那是完全相同的,當這顆心見到了無常、苦、無我,它放下,並且解放自己:它不再執著于痛苦或快樂。這是給“修行且真正訓練自己者”之心的營養品。就這樣,就那麼簡單!你無須到處去追尋!因此,不管你正在做什麼,你就在當下,不需要惹上許多無謂的紛擾和煩惱。這樣的話,你修行的動力和活力將能不斷地開展而成熟。
*脫逃
這修行的動力引導我們朝向生死輪回的解脫。我們還沒有從那輪回中逃脫是緣于我們仍然堅持渴望、欲求。我們不犯下有害或不道德的行爲,但這樣做僅僅表示我們是依照道德法而住,例如,當人們誦唱請求,一切的衆生不要與他們所愛和喜歡的事物分開時,如果你仔細想想,這是非常幼稚的,那是人們仍然不能放下的做法。
這是人類欲望的本質——欲求事物成爲其他的樣子,而不是它們本來的樣子。祈願的長壽、希望沒有死亡和疾病,這就是人們希望和欲求的。而後當你告訴他們,無論他們擁有什麼欲望都是無法滿足而會帶來痛苦時,它給了他們當頭一棒!他們能說什麼呢?什麼也不能,因爲這是“真”的!你直接指出了他們的欲求。
當我們談到欲望,知道每個人都有欲望,而且希望它們能得到滿足,然而卻沒有人願意停止,沒有人真正希望去逃離。因此,我們的修行必然要耐心地精煉下去。那些堅定地修行的人,沒有偏離或松懈,並且擁有一種溫和及克製的態度,總是不屈不饒的持續著。他們將會是正知者,不管什麼現前,他們將保持堅定而無可動搖!
喜歡的情緒有毒
不喜歡的情緒同樣也有毒
它們會阻礙心的解脫
並且蒙蔽。。。。。。。。
6、與眼鏡蛇同住
(以一段簡短的開示,給一位年長的英在一九七八年年底國婦女做最後一次的教導。她在一九七八年年底到一九七九年初,花了兩個月時間,接受阿姜 查的知道。)
這段簡短的開示是爲了即將回到倫敦的“新”弟子而說的,希望透過它能幫助你了解在巴蓬寺所學習到的佛法,簡單地說,這是爲了解脫生死輪回痛苦的修行。
爲做這種修習,記得去注意所有各式各樣心的活動,那些你喜歡的,你不喜歡的,都必須像提防眼鏡蛇般地注意它。眼睛蛇是一種極毒的蛇,一旦被咬上一口,它的毒性足以令人致死。我們的情緒也是一樣,喜歡的情緒有毒,不喜歡的情緒同樣有毒,它們會阻礙心的解脫,並且蒙蔽我們對佛陀所教導之真理的理解。
也因爲這樣,必須從早到晚努力保持我們的正念;無論你要做什麼,坐著、躺著、談著,或者任何其他,都要持正念而行。當你能夠建立起來這種正念時,你會發現,與它關聯的正知(明晰的理解力)將會生起,而這兩樣條件會使智慧産生。因此,正念、正知、智慧叁者將一起作用,你便會與那日夜都“醒覺“的一位相似。
佛陀留給我們的這些教法,不是只是拿來聽聽,或單純地在知識層面上吸收的教法;它們是透過修行,能夠在我們心中生起及了然的教法。所謂“持有這些教法”或“持有這些真理”,那就是,無論我們做或是說什麼,都以智慧做和說:當我們在想或沈思時,同樣的也以智慧來行。我們說,一個擁有正念、正知,並以這種方式和智慧相結合的人,就是一個非常接近佛陀的人。
當你離開這裏之後,應該練習把一切回歸到你的自心。用正念和正知觀照你的內心,並發展你的智慧。依據這叁種條件,便會有“放下”的意念生起:你將了知所有現象生滅的恒常性。
你應當清楚,那些生起合消逝,其實只是你心的活動而已。當某件事生起,它會消失,隨即又是另個生起與消失;在佛道中,我們稱這些生起與消失爲“生和死”,而這就是一切的事物。當痛苦生起,它消失,而,當它消失後,痛苦又再生起;就只有痛苦的生起合消失!當你了解了這些道理,你便能恒常地明白這種生起與消失。當你的認知是恒常不斷時,你將明白,那確實就是如此的,每樣事物只是生和死,而不是好像有任何的事物持續著一般。就只有這個生起合消失——就是這些而已。
這種看法,將會使我們對世間産生一種平心靜氣得平和感覺。當我們了解到,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值得欲求時,這樣的一種感覺便會産生;只有生起與消失,生之後,隨著是死的到來。這就是心達到“放下”的時候,依照它自己的本然,放下一切事物。事物在我們心中來去我們知道:當快樂時,我們知道:當不滿意、不滿足來時,我們知道,這“知道快樂”意味著我們不認爲快樂時“我們的”,同樣地,我們也不認爲不滿足和不快樂是“我們的”。當我們不再那樣地去認爲、去執著快樂和痛苦的時候,所剩下的就只是事物的真實本然了。
所以,我們說心理的活動就像哪能致人于死的眼睛蛇。假如我們不去幹擾一只眼鏡蛇,它自會走它的,即使它非常地毒,我們不會受到它的影響;我們不走近它或捉它,它就不會咬我們。眼睛蛇照著眼鏡蛇的天性去做,它就是那樣!如果你聰明的話,你就別管它。因此,你讓好的自是好,你也讓不好的自是不好;就讓它照著它自己的天性去吧!讓你的喜歡和不喜歡自是它吧!就好像你不去幹擾眼鏡蛇一樣。
因而,一個聰明的人將會擁有這種態度來對待在心中生起得種種情緒。當善良慈愛的情緒生起時,我們讓它自是好的,便我們也清清楚楚;我們了解它的本然。同樣地,我們也讓不好的自是不好的,讓它照著它自己的本然。我們不“握持”它,因爲我們不欲求什麼!我們不欲求惡,也不欲求善;我們不欲求負擔,也不欲求輕松;不欲求幸福和痛苦。依著這樣,到時我們的欲求終止,甯靜便會穩固地建立起來。
當我們有了這種心中建立起來的甯靜時,我們可以依靠它;這甯靜,我們說,是從混亂中生起的,混亂依然完結。佛陀稱這最高證悟的達成是一種“熄滅”,就像火的熄滅一樣。我們在出現火的地方滅火,無論哪裏有熱,就在那裏,我們可以使它變涼。與覺悟相同,涅槃能在輪回(注一)中被發現。覺悟與無明(輪回)存在于相同的地方,就好像冷與熱一樣。有熱的地方,曾有過冷;有冷的地方,曾有過熱。當熱升起,清涼就消失;而有清涼時,便不再有熱。依這樣,涅槃與輪回是一樣的!
我們被告知要去止息輪回,意思是要停止流轉不已的混論之循環。使混亂止息就是熄滅或。當外在的火被熄滅時,便有清涼;當內在的貪、嗔、癡火熄滅時,這也就是清涼了!
這是覺悟的本然;是火的熄滅,熱得冷卻。這是生死輪回的止息。當你到達覺悟時,就是這個樣子的!那是“流轉不已”和“改變不已”的停止,是我們內心貪、嗔、癡的永滅。我們以快“快樂”的字眼來談論它,因爲這是世人所能了解的“概念”,但實際上它已經是超越的了,它超越快樂和痛苦,它是完全的寂靜。
因此,當你離去時,須將我予你的這個教法帶回去,並且仔仔細細地觀想。你住在這裏是不容易的,而我也很少有機會給予你指導,但在這期間,你已經能夠學習到我們修行的真實意義了。希望這修行引領你走向快樂,希望它幫助你在真理上成長,也祈願你能從生死的痛苦中得到解脫!
【注釋】
注一: 輪…
《我們真正的歸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