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鹤壁智俊居士

  答鹤壁智俊居士

  俊才仁者慧鉴:

  2月6日手书敬悉。知仁者发心坚定,知见纯正,与夙世栽培有关,十分难得!修“六字大明咒密法”有闪光及震动等感应,这是好的效应,主要是修法引起生理和心

  理上的变化,也是业习逐步消落的现象,但须一切不理,不要有追求和任何执著,继续修法,一样可得定开慧,明悟心性。今后如有机会到上海来,可以传授心中心法,以进一步加强定慧力量。定中出现一切境象,当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不取不舍,一有执著,便入魔境矣。

  当修法至念寂心空,但是灵明遍照,不同木石,这是什么光景,希常返照而默契之,最要最要。此复顺祝法乐。

  愚徐恒志 手启

  1992年2月15日

  我已迁居至下列地址,通讯处:上海虹口密云路……

  

  俊才居士:

  3月12日函早收,因忙,耽搁,未即奉复,请谅。

  仁者坚持修“六字大明咒”,甚好,心身上必然有变化,但不必过分着意于一切境界,当不取不舍,听其自然。记忆力一般因与空定相应,容易过后就忘,但于注意事,往往特觉精锐,总应于一切法无住无著,便能心空境寂。用心太专,则引血上升,故会出现胀的现象,可用意注丹田以治之。一般在修持中,最易出现掉举(心身晃动等属之)、昏沉二种现象,故要以定慧等持对治之,(即止观双运)。至于在能所双忘,刹那间前际后际顿断,此时出现之空寂灵明光景,正是自性之显露,但因定慧力弱,故转瞬即逝,随着修持增进,逐步自能常处于寂照境象中,但切勿祈求见光见佛,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

  梦中境界虽是独头意识的反映,但也往往与过去所熏习有关,所现寺院、僧人等境,可能是夙世种子现行,但一切勿执著,若生执著便是识神用事,即是生死颠倒。

  遥灌之事,只是不得已而行之,今齐居士既曾以简灌代传,为使您不至长途跋涉,希与齐居士商定,请其届时做观想,由愚给您灌顶,注意各点如下:

  

  • 时间:4月30日(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星期四)上午八时整开始至八时半,灌顶结束。

  二、程序:(略)

  三、灌顶内容:(略)

  四、坐着听讲法要(由齐居士讲修持中应说明事项。)

  以上遥灌法,是不得已之方便法门,今据仁者要求方便行之,不必外传,祈慧察。此复即祝定慧双修。

  四皈依即:南无咕噜贝(上师)、南无布达耶(佛)、南无达尔马耶(法)、南无僧伽耶(僧)

  愚恒志 手启

  1992年3月26日

  

  智俊仁者:

  4月30日函已收,款100元也已收到,本拟立即退回,我无德无能,不能滥受供养,浪费您们钱财,但旋思仁者一片至诚供养之心,也不能过于严拒,以满足修福培德之心愿,故决定按照我一般往例,将此款作为请赠各种佛书、赠送各处道友、广结法缘之用,深愿仗此功德回向仁者早日得定开慧、圆证菩提,专此奉告,当所乐闻也。所询各点奉答如下:

  一、坐中突然一闪,或大脑有“啪”的声音等等,都是用功真切,由心理变化引起生理上变化所致,也是业障逐步消除的景象,宜听其自然,勿染着,勿希求,逐步任运进道。晴空无云之境,只是一瞬即过,不能抓住,这正是定力未充之故。这也是一种功境,但力用为少耳。今后修心中心每座二小时,日久功深,自然进入三昧,与定相应。下座后由寂定本体,起慧照妙用,定慧互资,久则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二、定是体,慧是用。实际上是定慧不二,体用一如,如明镜无尘是体,能照物是用,二而一也。镜前放花则花现,放灯则灯现,此即随缘起用,真性也如此,能随缘起妙用,而无染无着,解脱自在。

  三、凡有分别、有污染,即是识神用事,能定慧等修,证入常住真心,便能转识成智。——虽能随缘应用,但用而不着。功夫全在真修实践,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也。

  四、道家用“元神”一词(也有用“谷神”者,为老子所说“谷神不死”,作为道的代名词。老子《道德经》还有“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等对道的形容词,道家以此说明“道”的客观存在。但从佛法的观点看,道家所谓“道”,往往是已能使六、七二识伏而不行,但第八识仍未彻底转化,出现一种非想(六七识伏住)非非想(八识仍在现行)的境界,相当于无色界的最高一层天,虽寿命极长,但仍有堕落的可能。故与佛家所说真性似同而实不同。当然,随机说法,借其说以说明问题,并无不可,但分清真假,掌握真理,至为重要。

  五、道家先修命功,气沉丹田,祛病延年,再进一步修“性功”,此叫“性命双修”;佛家则认为“五蕴皆空、六尘非有”,不叫人执著身见、我见,故直下以见性为要事,实际上见性的人,也自能安身立命、流畅气血,盖佛家务本,道家逐末。吕洞宾所说正坐此病,故历史上他曾被黄龙禅师所呵,后便归入禅门。总之,执著身命,便成“我执”,执著“五蕴”为实法,便成“法执”,正是生死根本。故六祖大师说:“但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见性即是开悟,悟后才入正修,不至盲修瞎练。此心中心法之所以可贵之处。草复即颂法喜。

  愚徐恒志 手启

  1992年5月7日

  

  智俊仁者慧眼:

  6月10函悉,知令岳父患病去世,生老病死,确是百苦交煎,众生无始劫来,六道流转,非佛法,实无出路。

  所说修持过程中出现的大爆炸景象,是由于用功过程中心理上的变化引起生理上的反应,也是业障渐消,和自性现前的朕兆,但既勿追求,也勿惊异。(愚在三十岁左右,观心功夫严密时,也常出现此现象,以后就没有了。)用功既久,定慧力增强,就能于行住坐卧中,常寂常照。当知业障消落和自性现前是一回事,妄歇则真显,(无明分分消,觉性分分显)。常念《金刚经》四句偈,便能自在无碍矣。佛法原在去执,常安于无住心态,便不至入于魔邪。

  人事既毕,仍可从三印开始接着坐,不必重头来,因前修所熏习的无漏种子不失。见性之人湛寂圆明,而仍了了不昧,虽能所两忘,而妙用恒沙,岂有不知东南西北,不能料理生活之理,这仍是以推理代实证。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不住不著,用而无滞,古人所谓:“神通与妙用,运水与搬柴”。仁者所说“如痴如呆,倒也照样生活”,岂非体用齐彰,空有不二乎。与志军居士之问答,很可以,总以不著不落,不被境转为是。闻元音老师将于本月底赴温州避暑。

  附上近来出版之拙作《般若花》二册,分赠仁者与齐志军伉俪各一册,以供参考。见性非关文字,不过如见月之指而已。即颂精进。

  (可先看“关于佛性答问”,对您目前修证有帮助,其余慢慢看之可也。)

  愚恒志 手启

  1992年6月17日

  

  智俊仁者慧眼:

  7月16日手书敬悉。知《般若花》已收到,很好。对书中所说,仁者多有会心之处,难得!学佛原在以心印心,本非言语文字所能阐明。所询“明心后当以何为归”,明心后仍归于自心,自心本不可得,即归于不可得处,此在明彻后,自知归处。未彻底明悟前,仍需借密法以修炼之,以便增强打扫习气之定慧力,习气打扫至如何程度,即悟证自性至如何程度;及其至,则灵明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本自无生,今亦无灭,十方佛土,随愿依托,无生而生,生即无生也。禅、教、净下手方便不同,归元并无二路,明心后则知即禅、即教、即净,而亦非禅、非教、非净,全是一圆融清净宝觉。此就根本处言之也。在实际修证上,由于各人愿力不同,可以自揣根性,随宜学修,一般来说,禅宗全仗自力,密、净二宗,兼仗他力,故历来祖师大德明悟后多转向净土,以迅速圆净功德。“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是愚行持宗旨,并以此自利利人。仁者亦欲“共赴莲台”,何善如之!

  修心密时多昏沉,印堂穴等处有紧胀感,刺痛感及眼角膜发红等,说明在修持中有昏散交攻及虚火上炎现象,一宜坚持印咒,平心静气地修持,随时注意气沉下腹部,妄念起时不随不舍,只顾到持咒,自然渐归于平静。又须知各人多生所习不同,故反应亦不同,也有用功愈切,习气翻出也愈多,此乃好事,并非坏事,譬如打扫房舍,垃圾搬运正忙也。至于有时不能坐足二小时,此主要是定力不足,影响体力,(如有定力,二小时很快过去)逐步练习之,当能好转。(目前天热,体力也易疲劳)总之,修心最宜不急不缓,无住无著,善巧方便,以调伏之。心中心法,上座时是培养定力,(修止)下座时是练习慧力,(修观)定慧双修,久则功夫成片矣。所云“无力扭转”,被“名相所转”,皆定慧力不足之故,但不必急,水到则渠自成,只要时时凛觉,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习气自能逐步脱卸。

  目前修法阶段,不宜读大部经典,得定开慧,明心见性后,才可取以印证,至此则三藏十二部莫非自心注脚,否则未免被“名相”、义理卜度所转,对修法无益。古来宗下大德在一个阶段,亦往往放弃文字,专重参究,莫非先求打开自家宝藏。至于一般禅宗语录等,目前阶段也以少看为宜,古人所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也。略书所见,藉供参究。复颂暑祺。

  愚恒志 手启

  1992年7月22日

  

  智俊仁者慧鉴:

  9月23日 手书敬悉。智伟居士求法心切,故已允方便遥灌,使能进修,希诸仁者互相切磋,共进于道。所言“登战”未知是何人,知皆从气功转入心地法门,皆夙慧有以启发之也。

  闻仁者近期习气种子翻动厉害,这是大好事,说明第八识中含藏无量习气种子,今被功夫迫急而翻腾出来,正是进步之时,切勿怀疑。谚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此之谓也。当知翻腾习气种子,乃修…

《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鹤壁智俊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