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关于八关斋戒的开示▪P5

  ..续本文上一页都受持,而且想守护住,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守住了所有的戒,戒律圆满了,就是佛了。那个时候不受而受,受而不受,受不受都一样,没有什么可受的了,都是清净的,都是圆满的,都是美好的,哪有什么戒和律、取和舍的分别啊?我们现在还没有成就佛果,所以要受持戒律。

  受持戒律要根据自己的意乐。你处于世间阶段,就受持世间的戒;你处于小乘阶段,就受持小乘的戒;你处于大乘阶段,就受持大乘的戒;你修密宗阶段,就受持密宗的戒。真正的受戒,不是约束、痛苦,而是一种轻松、自在、快乐。当你真正明白了自己的修行处在哪一阶段与层次的时候,自然就受戒了。

  如果内心不清净,身心不轻松,那不是受戒,而是给自己压力,让自己受折磨。因为不懂,所以勉强、刻意地控制,这都不是真正的受戒。不明理的时候就是这样,明白了以后,就不会这样了。

  不是刚开始所有的戒都要受持,而且全要守住。你修到不同的层次,受不同层次的戒律。你的相续、境界在哪个层次,你就受哪个层次的戒律,都是自然的,到时候瓜熟蒂落。所以,我现在不勉强,大家尽量做。你受戒了以后,不可能不犯戒,但是尽量别犯戒;万一犯戒了,也可以忏悔。

  佛非常慈悲,佛讲的法也非常圆融,非常圆满。佛讲的戒律分三部分:第一,讲如何受戒;第二,讲戒条,包括允许的、不允许的戒条;第三,万一犯戒了怎么办,还有没有清净的余地?

  第一,如何受戒。分别讲解了受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仪轨。

  第二,戒条。没有绝对的允许,也没有绝对的不允许。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允许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不允许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必须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是必须的,讲得很细致。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不允许,这些世间法、缘法都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罪业有性罪、定罪之分。性罪其行为本性是一种罪,定罪是佛制定的。不学佛的人也会有性罪,定罪是只有学佛的人才会有。比如杀生、偷盗都是性罪,不管你学佛还是不学佛,不管是人还是非人,都一样,做了就有罪。定罪是佛制定的,随着年代,随着地区可以变。以前佛在世的时候,很多是不允许的,现在都可以允许了。

  比如说在印度,佛在世的时候,结夏安居的时间是夏天三个月。后来,佛法(尤其是戒律)传到藏地的时候,结夏安居变成一个半月。以前,如果没有三个月的结夏安居就是犯戒,这是佛定的。为什么要结夏安居?因为出家人经常到城里化缘,其他教派会诽谤,说释迦族的出家人不学修,整天在外面化缘。为了避免这种诽谤,佛制定了夏天三个月不出门,安居静静修行的规矩。为什么要定在夏天呢?因为夏天虫子多,如果经常出去,容易伤害这些众生。但是到藏地就不一样了,夏天没有那么长,就改成了一个半月,这是可以变的。

  还有,以前在印度,佛在世的时候,规定出家人不许穿带袖的衣服,只能露着胳膊,上面不穿上衣,下面也不穿裤子,只是穿袈裟。这是为了和一般在家人或外道区分开来。在服饰上也能看出来是释迦族,是佛教的,而且是个出家人。到藏地又变了,藏地和印度不一样,印度气温高,暖和;藏地气温低,寒冷。所以就开许可以穿带袖的衣服。

  定罪根据情况是可以改变的,但性罪是不可以改变的。任何时候,不管是学佛的人还是不学佛的人,不管是人还是非人;不管是在印度、在藏地,还是在汉地都一样,性罪都不可以改变。但是大乘佛法里,是以利他心为主,为了众生的利益,身口的恶业都有允许的时候。如我们讲过大悲商主杀掉短矛黑人的公案。

  大悲商主(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个修行者。他杀短矛黑人,表面上看是杀生,但是他没有罪过,反而圆满了七万劫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不是七万年,而是七万劫啊!为什么呢?因为发心!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那五百个商人都是有修证、不退转的圣者,如果短矛黑人杀害了他们,一定会堕落地狱的。为了避免他堕落地狱,大悲商主杀了他。表面来看,这对短矛黑人是一种伤害,但是这个伤害很小。因为他只是失去了一条命,只感受了几分钟的折磨与痛苦。如果下地狱了,就要失去无数次生命感受无边的痛苦,出苦无期。

  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从利弊方面来看:第一,对大悲商主来说,他杀害了短矛黑人,使短矛黑人没有伤害到那五百个商人,避免了短矛黑人下地狱的果报;第二,杀了一个人,却保护了五百个商人的生命,这是利大于弊。其次从发心与动机方面来看:第一,完全是为了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第二,对众生利大害小。

  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三种恶业、口四种恶业都有允许的时候。但是在大乘里,尤其在显宗里,意三种恶业是性罪,没有允许的时候。但是在密乘里也不一定,烦恼也可以转为菩提。烦恼当下就是清净的,不用特意断除,有转变的方法。这么一说,都是以方便为主。我以前讲过,大乘佛法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如果为了众生,怎么做都可以。如果你有智慧,会方便行持,受戒也不难。受持戒律不是一种苦,而是一种乐;不是一种约束,而是一种解脱。

  第三,万一犯戒了怎么办,还有没有清净的余地?受戒后不违犯是最好的,犯戒了也没事。戒律的第三部分就是讲犯戒了怎么办,还有没有清净的余地。

  不同层次里也讲不同忏悔的方法。比如说犯别解脱戒了,有弥补、忏悔的方法;犯了菩萨戒,也有弥补、忏悔的方法;如果犯密乘戒了,还有忏悔的方法。通过忏悔,都能弥补;通过忏悔,都能返回;通过忏悔,都能清净。

  然而,很多人都没明白这个道理,认为受戒是一种压力,是一种约束,是一种束缚。这还是不懂戒律,不会受持戒律。如果懂得了戒律,就会受持戒律,持戒不难。不同层次有不同的戒律,不同戒律有不同的受持方法,不同戒律有不同的忏悔方法。持戒不是死的而是活的。

  我们现在所认为的戒律是定死的,必须要受,绝对不能犯。虽然受戒了,但却把它当成了一种压力,这样受戒就变成了一种痛苦。这是因为不懂戒律,不会受持戒律。不知道自己在哪个层次,也不知道自己处在哪个境界。

  自己所修的法是哪个乘,自己的根器在哪里,很多人都不知道。现在很多人都不懂佛法,还讲佛法,其实他讲的只是一部分,是不全面的,世间与出世间,小乘与大乘,显宗与密宗,每个层次的佛法都不同。佛法可以分三乘、四乘、八乘或九乘。红教宁玛派所有的佛法,都可以归纳到九乘佛法里。

  九乘佛法都是出世间的,它从声闻、缘觉开始。大幻化网等许多续部里讲人天乘、声闻缘觉乘、菩萨乘、金刚乘。但九乘次第里没有人天乘,没有下士道的修法。小乘是声闻乘和缘觉乘,大乘是显宗和密宗。显宗里有一个是波罗蜜乘,其余六个都是密宗里的。密宗包括外密三乘:事部、行部、瑜伽部;内密三乘:玛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一共六乘,再加上前面的声闻乘、缘觉乘、波罗蜜乘,共九乘。

  你的根基在哪里?是声闻乘、缘觉乘,显宗波罗蜜乘,还是密宗的外密或内密?九乘次第都有戒律——有共同的,也有不共同的。你的根基在哪里,你就去受和自己的根基相应的戒律。受戒不是为难你,佛没有为难你,是你自己不会受。

  很多人学佛修行都是东抓西抓、东跑西颠、不死不活的。说修也没修,说没修也修了;说学也没学到什么,说没学也学了一些。这是什么状态啊?自己仔细思考一下,你到底在干些什么?学修些什么?是修世间法还是修出世间法?是修小乘还是修大乘?是修显宗还是修密宗?如果修密宗,在学修密宗的哪一乘?

  现在我们很难做到不犯戒。佛讲,造业、犯戒有四种原因:第一,不明理。不明白、不知道这是在犯戒造业,在迷茫的状态下犯戒了;第二,不相信。也知道在犯戒、造业,但是在半信半疑,不太相信的状态下,造业、犯戒了;第三,烦恼重。也明白、也相信,但是烦恼重,在烦恼面前是个弱者,嗔恨心、贪心一上来,没有控制住,又犯戒了;第四,串习重。由于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不知不觉地犯戒了,不知不觉地造业了。烦恼是不好对付的,没有一定的正知正见,没有一定的定解,无法降伏它。它一上来,就得跟着跑,让你骂人你就得骂人,让你打人你就得打人,让你干坏事你就得干坏事。

  现在很多人都存在这四种问题,还能不犯戒吗?但是我说过,犯戒也不要紧,好好忏悔就可以了。不过,如果你认为只要忏悔就可以了,然后就随便了:“没事,虽然我受戒了,但是也可以犯戒,因为我可以忏悔。”有这样的心态就不行了,以这样的心态犯戒是罪过。如果是因为没有办法,即不知道、不深信、烦恼强烈、习气深重不好对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犯戒了还有余地,你可以通过忏悔,一步步地清净。也许你还会犯戒,但主要是你有这个受戒的意识,慢慢进步了,有变化了就行。以前犯的时候多,现在犯的时候少了;以前犯戒的时候一点都不在乎,现在在乎了。不断地修、练,慢慢地就不犯戒了,就彻底清净了,那时候你就成佛了,这也是有过程的。如果你因为怕犯戒而不受戒是错误的。应该受戒,尽量别犯戒,实在犯了就忏悔。

  前面讲的是断恶行戒、行善法戒,接下来是饶益有情戒,这是菩萨的戒律。作为菩萨,作为大乘修行者,要利他,要饶益众生。佛讲了四种方法:布施、爱语、同行、共事。我们现在都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了,如果你发菩提心、受菩萨戒都是真的,那你就是大乘修行者,你要负这个责任,要受持这个戒律!

  布施就是在一般的情况下,不仅不能恼害众生,还要利益众生。在家里、在单位、在外边没有要求,不求回报,无私地付出。在家里多干家务,无怨无悔;在单位给你安排工作,心甘情愿地做;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就帮同事做,任劳任怨……这都是布施。你不是要受饶益众生这条戒吗?所以就要布施、付出。他人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一般的情况下就要随顺他人。在家里、在单位、在外边都这样做。

  爱语就是说悦耳语,说好听的话。不要总跟人吵,不要总说是非,不要总评价别人:我单位领导如何不好,我同事如何没有能力,反倒升官了……心里总不平衡。他升官是他的命,是他自己的福报;你一直认为自己比他强,但是却没有升官,这是你的命,是自己福报不够,因缘不具足。如果福报够了,因缘具足了,你也会升官。同样你升官以后他们也会这样想。

  人都特别自以为是,都觉得自己好,他人都不如自己。人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是凡夫就是这种个性,就有这样的习气,看自己的时候就看优点;看别人的时候就看缺点。不如别人的地方,自己就感觉不出来。

  既然他升官了,肯定是比你好,比你强,你就得承认。但是自己不承认,心里还不平衡,烦恼不已。众生得到安乐,得到好处了,我们应该随喜才对。作为大乘修行者,不应该嫉妒他人,不应该说他人的是非。我们经常说:“我要为众生,我要给予众生安乐!”现在不用你给予,他自己得到了,你心里为什么不舒服啊?因为你说的那些都是假的么!如果你真心这么想,没有通过你的帮助,他自己升官了;没有通过你的力量,他自己发财了;没有通过你的付出,他自己生活好了……你应该随喜,应该发自内心的高兴才对啊!

  我们现在随喜也是表面上的。他人做功德了,修福报,积善根了,都会说“随喜!随喜!”说得都很好。你心里真的随喜了吗?心里真的替他高兴了吗?你要好好问问自己的良心,你是不是表里如一?随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他人有功德了,积善根了;得到好处了,有进步了,有成就了,你能发自内心地随着他欢喜、开心,这叫随喜。随喜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欢喜之心,不是一种行为,不是一句话!

  回向同样要发自内心。我有功德、有善根、有福德了,然后将这一切全部给他人,让他人也有同样的功德、善根、福德、成就……心里这样想,这叫回向。回向不是一种行为,不是一种言语,而是一种心态。你有没有真心地这样想?如果有,才是回向!虽然随喜回向好,但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这样才有功德、才有力量!

  如果你不贪着、不执着,真能发自内心地将功德、善根、福德施舍给众生,这个功德不得了啊!有智慧的人,不会贪着世间的财富、名誉等,而会非常在意自己的功德、善根、福德,这才是真正的如意宝啊!会让你得到很多很多的利益。

  在家里不跟他吵,不跟他争。吵什么、争什么呀?要说爱语!现在很多人都说:“我也想把家人度进来,我也想把同事度进来,但是为什么不行呢?”因为你没有用四种方法摄受众生。布施你没有做到,没有为他们付出,没有好好表法。爱语你也没有做到,没有和他们说悦耳语。

  同行就是做利益他人的行为,做对他人有利益的事情,帮助他,替他做事,让他高兴。

  共事就是和他做同样的事情。比如在家里,跟家人一起生活,平时要跟他做同样的事情。

  只有大乘行者,真正的菩萨,才有摄受众生的四种方便,才有这个能力!这样你才能把他领入佛门,才能帮助、救度他。

  在家里、在单位、在外边,对那些众生,你能做到这四种善巧方便,就一定能把他拽回来,一定能把他领入佛门,然后学佛修行就没有问题了。

  为什么父母儿女、亲戚朋友都没和你一起学,因为你没有表好法。好好表法,这也是一种传法,这叫现身说法!这个力量不可思议!让他们亲身感受,亲身体会,亲眼所见你的变化与进步。你学佛修行以后,所得到的这些好处和利益,使他们不得不学。谁不追求这些?谁不渴望这样?是你没有展现,是你没有好好表法,所以他们没有跟你学。这都很重要!这是简单地讲,详细地讲还有很多。

  

《关于八关斋戒的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