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八關齋戒的開示▪P5

  ..續本文上一頁都受持,而且想守護住,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守住了所有的戒,戒律圓滿了,就是佛了。那個時候不受而受,受而不受,受不受都一樣,沒有什麼可受的了,都是清淨的,都是圓滿的,都是美好的,哪有什麼戒和律、取和舍的分別啊?我們現在還沒有成就佛果,所以要受持戒律。

  受持戒律要根據自己的意樂。你處于世間階段,就受持世間的戒;你處于小乘階段,就受持小乘的戒;你處于大乘階段,就受持大乘的戒;你修密宗階段,就受持密宗的戒。真正的受戒,不是約束、痛苦,而是一種輕松、自在、快樂。當你真正明白了自己的修行處在哪一階段與層次的時候,自然就受戒了。

  如果內心不清淨,身心不輕松,那不是受戒,而是給自己壓力,讓自己受折磨。因爲不懂,所以勉強、刻意地控製,這都不是真正的受戒。不明理的時候就是這樣,明白了以後,就不會這樣了。

  不是剛開始所有的戒都要受持,而且全要守住。你修到不同的層次,受不同層次的戒律。你的相續、境界在哪個層次,你就受哪個層次的戒律,都是自然的,到時候瓜熟蒂落。所以,我現在不勉強,大家盡量做。你受戒了以後,不可能不犯戒,但是盡量別犯戒;萬一犯戒了,也可以忏悔。

  佛非常慈悲,佛講的法也非常圓融,非常圓滿。佛講的戒律分叁部分:第一,講如何受戒;第二,講戒條,包括允許的、不允許的戒條;第叁,萬一犯戒了怎麼辦,還有沒有清淨的余地?

  第一,如何受戒。分別講解了受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的儀軌。

  第二,戒條。沒有絕對的允許,也沒有絕對的不允許。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允許的,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不允許的;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必須的,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不是必須的,講得很細致。也不是任何時候都不允許,這些世間法、緣法都沒有一個絕對的標准。

  罪業有性罪、定罪之分。性罪其行爲本性是一種罪,定罪是佛製定的。不學佛的人也會有性罪,定罪是只有學佛的人才會有。比如殺生、偷盜都是性罪,不管你學佛還是不學佛,不管是人還是非人,都一樣,做了就有罪。定罪是佛製定的,隨著年代,隨著地區可以變。以前佛在世的時候,很多是不允許的,現在都可以允許了。

  比如說在印度,佛在世的時候,結夏安居的時間是夏天叁個月。後來,佛法(尤其是戒律)傳到藏地的時候,結夏安居變成一個半月。以前,如果沒有叁個月的結夏安居就是犯戒,這是佛定的。爲什麼要結夏安居?因爲出家人經常到城裏化緣,其他教派會誹謗,說釋迦族的出家人不學修,整天在外面化緣。爲了避免這種誹謗,佛製定了夏天叁個月不出門,安居靜靜修行的規矩。爲什麼要定在夏天呢?因爲夏天蟲子多,如果經常出去,容易傷害這些衆生。但是到藏地就不一樣了,夏天沒有那麼長,就改成了一個半月,這是可以變的。

  還有,以前在印度,佛在世的時候,規定出家人不許穿帶袖的衣服,只能露著胳膊,上面不穿上衣,下面也不穿褲子,只是穿袈裟。這是爲了和一般在家人或外道區分開來。在服飾上也能看出來是釋迦族,是佛教的,而且是個出家人。到藏地又變了,藏地和印度不一樣,印度氣溫高,暖和;藏地氣溫低,寒冷。所以就開許可以穿帶袖的衣服。

  定罪根據情況是可以改變的,但性罪是不可以改變的。任何時候,不管是學佛的人還是不學佛的人,不管是人還是非人;不管是在印度、在藏地,還是在漢地都一樣,性罪都不可以改變。但是大乘佛法裏,是以利他心爲主,爲了衆生的利益,身口的惡業都有允許的時候。如我們講過大悲商主殺掉短矛黑人的公案。

  大悲商主(釋迦牟尼佛的前世)是個修行者。他殺短矛黑人,表面上看是殺生,但是他沒有罪過,反而圓滿了七萬劫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不是七萬年,而是七萬劫啊!爲什麼呢?因爲發心!他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衆生。那五百個商人都是有修證、不退轉的聖者,如果短矛黑人殺害了他們,一定會墮落地獄的。爲了避免他墮落地獄,大悲商主殺了他。表面來看,這對短矛黑人是一種傷害,但是這個傷害很小。因爲他只是失去了一條命,只感受了幾分鍾的折磨與痛苦。如果下地獄了,就要失去無數次生命感受無邊的痛苦,出苦無期。

  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從利弊方面來看:第一,對大悲商主來說,他殺害了短矛黑人,使短矛黑人沒有傷害到那五百個商人,避免了短矛黑人下地獄的果報;第二,殺了一個人,卻保護了五百個商人的生命,這是利大于弊。其次從發心與動機方面來看:第一,完全是爲了衆生,而不是爲了自己;第二,對衆生利大害小。

  在這樣的情況下,身叁種惡業、口四種惡業都有允許的時候。但是在大乘裏,尤其在顯宗裏,意叁種惡業是性罪,沒有允許的時候。但是在密乘裏也不一定,煩惱也可以轉爲菩提。煩惱當下就是清淨的,不用特意斷除,有轉變的方法。這麼一說,都是以方便爲主。我以前講過,大乘佛法以慈悲爲本,方便爲門。如果爲了衆生,怎麼做都可以。如果你有智慧,會方便行持,受戒也不難。受持戒律不是一種苦,而是一種樂;不是一種約束,而是一種解脫。

  第叁,萬一犯戒了怎麼辦,還有沒有清淨的余地?受戒後不違犯是最好的,犯戒了也沒事。戒律的第叁部分就是講犯戒了怎麼辦,還有沒有清淨的余地。

  不同層次裏也講不同忏悔的方法。比如說犯別解脫戒了,有彌補、忏悔的方法;犯了菩薩戒,也有彌補、忏悔的方法;如果犯密乘戒了,還有忏悔的方法。通過忏悔,都能彌補;通過忏悔,都能返回;通過忏悔,都能清淨。

  然而,很多人都沒明白這個道理,認爲受戒是一種壓力,是一種約束,是一種束縛。這還是不懂戒律,不會受持戒律。如果懂得了戒律,就會受持戒律,持戒不難。不同層次有不同的戒律,不同戒律有不同的受持方法,不同戒律有不同的忏悔方法。持戒不是死的而是活的。

  我們現在所認爲的戒律是定死的,必須要受,絕對不能犯。雖然受戒了,但卻把它當成了一種壓力,這樣受戒就變成了一種痛苦。這是因爲不懂戒律,不會受持戒律。不知道自己在哪個層次,也不知道自己處在哪個境界。

  自己所修的法是哪個乘,自己的根器在哪裏,很多人都不知道。現在很多人都不懂佛法,還講佛法,其實他講的只是一部分,是不全面的,世間與出世間,小乘與大乘,顯宗與密宗,每個層次的佛法都不同。佛法可以分叁乘、四乘、八乘或九乘。紅教甯瑪派所有的佛法,都可以歸納到九乘佛法裏。

  九乘佛法都是出世間的,它從聲聞、緣覺開始。大幻化網等許多續部裏講人天乘、聲聞緣覺乘、菩薩乘、金剛乘。但九乘次第裏沒有人天乘,沒有下士道的修法。小乘是聲聞乘和緣覺乘,大乘是顯宗和密宗。顯宗裏有一個是波羅蜜乘,其余六個都是密宗裏的。密宗包括外密叁乘:事部、行部、瑜伽部;內密叁乘:瑪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一共六乘,再加上前面的聲聞乘、緣覺乘、波羅蜜乘,共九乘。

  你的根基在哪裏?是聲聞乘、緣覺乘,顯宗波羅蜜乘,還是密宗的外密或內密?九乘次第都有戒律——有共同的,也有不共同的。你的根基在哪裏,你就去受和自己的根基相應的戒律。受戒不是爲難你,佛沒有爲難你,是你自己不會受。

  很多人學佛修行都是東抓西抓、東跑西顛、不死不活的。說修也沒修,說沒修也修了;說學也沒學到什麼,說沒學也學了一些。這是什麼狀態啊?自己仔細思考一下,你到底在幹些什麼?學修些什麼?是修世間法還是修出世間法?是修小乘還是修大乘?是修顯宗還是修密宗?如果修密宗,在學修密宗的哪一乘?

  現在我們很難做到不犯戒。佛講,造業、犯戒有四種原因:第一,不明理。不明白、不知道這是在犯戒造業,在迷茫的狀態下犯戒了;第二,不相信。也知道在犯戒、造業,但是在半信半疑,不太相信的狀態下,造業、犯戒了;第叁,煩惱重。也明白、也相信,但是煩惱重,在煩惱面前是個弱者,嗔恨心、貪心一上來,沒有控製住,又犯戒了;第四,串習重。由于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知不覺地犯戒了,不知不覺地造業了。煩惱是不好對付的,沒有一定的正知正見,沒有一定的定解,無法降伏它。它一上來,就得跟著跑,讓你罵人你就得罵人,讓你打人你就得打人,讓你幹壞事你就得幹壞事。

  現在很多人都存在這四種問題,還能不犯戒嗎?但是我說過,犯戒也不要緊,好好忏悔就可以了。不過,如果你認爲只要忏悔就可以了,然後就隨便了:“沒事,雖然我受戒了,但是也可以犯戒,因爲我可以忏悔。”有這樣的心態就不行了,以這樣的心態犯戒是罪過。如果是因爲沒有辦法,即不知道、不深信、煩惱強烈、習氣深重不好對治,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犯戒了還有余地,你可以通過忏悔,一步步地清淨。也許你還會犯戒,但主要是你有這個受戒的意識,慢慢進步了,有變化了就行。以前犯的時候多,現在犯的時候少了;以前犯戒的時候一點都不在乎,現在在乎了。不斷地修、練,慢慢地就不犯戒了,就徹底清淨了,那時候你就成佛了,這也是有過程的。如果你因爲怕犯戒而不受戒是錯誤的。應該受戒,盡量別犯戒,實在犯了就忏悔。

  前面講的是斷惡行戒、行善法戒,接下來是饒益有情戒,這是菩薩的戒律。作爲菩薩,作爲大乘修行者,要利他,要饒益衆生。佛講了四種方法:布施、愛語、同行、共事。我們現在都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了,如果你發菩提心、受菩薩戒都是真的,那你就是大乘修行者,你要負這個責任,要受持這個戒律!

  布施就是在一般的情況下,不僅不能惱害衆生,還要利益衆生。在家裏、在單位、在外邊沒有要求,不求回報,無私地付出。在家裏多幹家務,無怨無悔;在單位給你安排工作,心甘情願地做;如果還有多余的時間,就幫同事做,任勞任怨……這都是布施。你不是要受饒益衆生這條戒嗎?所以就要布施、付出。他人需要什麼,喜歡什麼,一般的情況下就要隨順他人。在家裏、在單位、在外邊都這樣做。

  愛語就是說悅耳語,說好聽的話。不要總跟人吵,不要總說是非,不要總評價別人:我單位領導如何不好,我同事如何沒有能力,反倒升官了……心裏總不平衡。他升官是他的命,是他自己的福報;你一直認爲自己比他強,但是卻沒有升官,這是你的命,是自己福報不夠,因緣不具足。如果福報夠了,因緣具足了,你也會升官。同樣你升官以後他們也會這樣想。

  人都特別自以爲是,都覺得自己好,他人都不如自己。人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但是凡夫就是這種個性,就有這樣的習氣,看自己的時候就看優點;看別人的時候就看缺點。不如別人的地方,自己就感覺不出來。

  既然他升官了,肯定是比你好,比你強,你就得承認。但是自己不承認,心裏還不平衡,煩惱不已。衆生得到安樂,得到好處了,我們應該隨喜才對。作爲大乘修行者,不應該嫉妒他人,不應該說他人的是非。我們經常說:“我要爲衆生,我要給予衆生安樂!”現在不用你給予,他自己得到了,你心裏爲什麼不舒服啊?因爲你說的那些都是假的麼!如果你真心這麼想,沒有通過你的幫助,他自己升官了;沒有通過你的力量,他自己發財了;沒有通過你的付出,他自己生活好了……你應該隨喜,應該發自內心的高興才對啊!

  我們現在隨喜也是表面上的。他人做功德了,修福報,積善根了,都會說“隨喜!隨喜!”說得都很好。你心裏真的隨喜了嗎?心裏真的替他高興了嗎?你要好好問問自己的良心,你是不是表裏如一?隨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他人有功德了,積善根了;得到好處了,有進步了,有成就了,你能發自內心地隨著他歡喜、開心,這叫隨喜。隨喜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歡喜之心,不是一種行爲,不是一句話!

  回向同樣要發自內心。我有功德、有善根、有福德了,然後將這一切全部給他人,讓他人也有同樣的功德、善根、福德、成就……心裏這樣想,這叫回向。回向不是一種行爲,不是一種言語,而是一種心態。你有沒有真心地這樣想?如果有,才是回向!雖然隨喜回向好,但應該是發自內心的,這樣才有功德、才有力量!

  如果你不貪著、不執著,真能發自內心地將功德、善根、福德施舍給衆生,這個功德不得了啊!有智慧的人,不會貪著世間的財富、名譽等,而會非常在意自己的功德、善根、福德,這才是真正的如意寶啊!會讓你得到很多很多的利益。

  在家裏不跟他吵,不跟他爭。吵什麼、爭什麼呀?要說愛語!現在很多人都說:“我也想把家人度進來,我也想把同事度進來,但是爲什麼不行呢?”因爲你沒有用四種方法攝受衆生。布施你沒有做到,沒有爲他們付出,沒有好好表法。愛語你也沒有做到,沒有和他們說悅耳語。

  同行就是做利益他人的行爲,做對他人有利益的事情,幫助他,替他做事,讓他高興。

  共事就是和他做同樣的事情。比如在家裏,跟家人一起生活,平時要跟他做同樣的事情。

  只有大乘行者,真正的菩薩,才有攝受衆生的四種方便,才有這個能力!這樣你才能把他領入佛門,才能幫助、救度他。

  在家裏、在單位、在外邊,對那些衆生,你能做到這四種善巧方便,就一定能把他拽回來,一定能把他領入佛門,然後學佛修行就沒有問題了。

  爲什麼父母兒女、親戚朋友都沒和你一起學,因爲你沒有表好法。好好表法,這也是一種傳法,這叫現身說法!這個力量不可思議!讓他們親身感受,親身體會,親眼所見你的變化與進步。你學佛修行以後,所得到的這些好處和利益,使他們不得不學。誰不追求這些?誰不渴望這樣?是你沒有展現,是你沒有好好表法,所以他們沒有跟你學。這都很重要!這是簡單地講,詳細地講還有很多。

  

《關于八關齋戒的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