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闻法方式二

  闻法方式二

  闻法、修法的时候,行为也很重要。若是以不如法的行为来闻法、修法,不但没有功德,反而会有罪过。行为有所断之行为和应取之行为。所断之行为,就是闻法、修法的时候应该断除的行为;应取之行为,就是我们闻法、修法的时候应该具有的行为。

  行为分所断之行为和应取之行为。

  所断之行为:一、三过患;二、六垢;三、五不持。

  一、三过患:(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三)杂烦恼(掺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闻法的时候要恭敬谛听。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当时在印度传法的时候,也是要求弟子们恭敬谛听。若是没有恭敬心,做不到专注谛听,就不具备闻法的条件,那么到这里来闻法也就没有意义了。《大藏经》里每一篇经文的开头都有这样的语句:“恭敬谛听”。恭敬谛听的前提是有恭敬心。佛法和其他的学问不同,佛法是从恭敬心中求来、得来的,没有恭敬心,不能求法,也不会得到正法。

  有的人想:“某人没有皈依,而且不是很相信三世因果,也不是很相信六道轮回,他也在学佛,也在讲法,我可以跟他一样吧?”你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希求解脱,希求成佛?如果你没有目标,不想解脱成佛,你可以像他一样,但是不会得到太大的利益;如果你是为了解脱成佛,就不能这样,你必须要相信因果、相信轮回,而且对佛法僧有信心、恭敬心,这样才能领悟佛法,才能生起智慧。如果对因果和轮回没有信心,对三宝没有信心、恭敬心,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三宝,只是把佛法当作一般的学问来学习、研究,对这些人来说,即使再精进、再努力,也不能解脱,不能成佛。你这样把佛法当成学问,只能增长知识,不能生起智慧。

  没有智慧就断不了烦恼,没有智慧就断不了习气。现在有学问的人有很多,有知识的人也有很多,讲起佛理的时候都滔滔不绝,但是在生活中、工作中,烦恼依旧,习气依旧,没有一点点的改变。虽然学习了、研究了,但是因为没有信心,没有恭敬心,所以没有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没有得到佛法的功德和加持,没有生起智慧,对治不了烦恼,对治不了习气。这样的人不可能有任何改变。

  闻法、修法时应该有恭敬心,用心、专注谛听。什么叫用心、专注谛听?就像野兽听琵琶的声音一般。有种野兽特别喜欢听琵琶的声音,琵琶的旋律一响起,它就特别入神。这个时候,即使身边有人向它射毒箭,它也觉察不到。以前很多猎人就是用弹奏美妙乐曲的方法,让这些野兽专注,然后找机会射杀它们。

  我们修行的时候,身边有再大的声音,发生再大的事情,也要专注,不应该东张西望。而你们在闻法、修法的时候,有一点点声音就东张西望,发生一点点事情就开始动摇。这是我们佛教界最大的弱点。很多修行人都是表面功夫,表面上挺像样的,实际上一点定力都没有,这都是不允许的。你们看看天主教,尤其是伊斯兰教的信徒,心都特别虔诚。他们在主面前祈祷的时候,即使身边有再大的声音,发生再大的事情,也不会动心。与他们相比我们差远了。先不管我们心里是否能做到,哪怕仅仅是在表面上做到了也不错,可我们连表面上都做不到!就算是天塌了、地陷了,也不应该动心。天塌地陷又怎么了?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不该发生的一定不会发生;该来的一定会来,不该来的一定不会来。真正用心、专注谛听的时候,即使身边发生了一些事情,你也是发现不了、听不到、感觉不到的。这就是心的力量、专注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

  佛在世时,有一天舍利子和目犍连二人在入定的时候,印度一个很有权势的国王在旁边对他们讲了很多事情,但是过后两位尊者说,他们两人入定了,心太专注了,一句也没有听到。国王觉得不可能:“我们离得那么近,我说话的声音那么大,而且尊者的耳根也没有问题,怎么能听不到呢?”最后佛祖说:“我有个办法,可以让你明白这件事情。”并问国王是否愿意照做。国王同意后,佛祖说:“你的国家肯定有死刑犯,你命令他端着满满的一碗油,然后在街上转一圈,告诉他,“如果中途溢出来一滴油,就要砍头。若是没有溢出来,就可以免除死罪。”然后你命人在犯人经过的路边准备一些歌舞,并跟他搭讪,过后再问一问他看见什么、听见什么了,你就明白了。”

  国王一一照办,过后问那个死囚都看到了什么,他说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因为那个时候,对死刑犯来说是生死的紧要关头,他的心太专注了,以至于路边有很多引人注目的歌舞,他都没看见、没听到。国王也在旁边跟他说了很多话,他也都没听到。这时,国王才明白,心专注的力量是如此的不可思议。

  所以,若是耳不专注,给你讲再多的佛理也没用,犹如往覆口的容器里灌东西一样,根本不能灌进去。若是你没有恭敬、专注地谛听,就是这样的结果,给你讲再多、再深奥的佛理,对你来说都没有一点用处,你一点都听不进去。现在很多人把听讲座、听开示都当成耳旁风。一下课,法会一结束,一句也没听懂,一句也没记住。你们看书也是,速度特别快,哗啦啦地翻,走马观花地看。一问,看了没有?都说看了。一问,看完没有?都说看完了。实际上既没看懂,也没记住。这样心不在焉地学修,什么也学不到。

  闻法期间,不管是听开示,还是看书,我们一定要反复地听、反复地看,用心听、用心看,把听过的、看过的内容在结束之前做个总结,思维、观想时就容易了。很多人都听了,也看了,但是没有做总结,一旦要思维、观修的时候,脑子里、心里什么也没有,这个时候再去翻书就来不及了。

  你们都不会听闻,也不会看书。现在的学生学习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状态,不用心,结果什么也没学到,什么也没明白。不能这样,闻法的时候,一定要恭敬谛听,一定要用心、用心、再用心!

  (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虽然也听了看了,但是没有记住,就像往漏的容器里灌东西一样,存不住、装不住,都淌出去了。我们闻法时不能这样,应该都铭记在心。当然,若是想把每一句话、每一个偈颂都记住是不可能的,应该抓重点,做总结,这样就容易记住了。记住了,再去思维、观修就容易了。

  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思维,不愿意观修。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记住,脑子里没有东西,根本无法思维。今天大家都进禅房上座了,但还有极少数人在外面东逛西逛,因为他们脑子里没有东西,没法思维、观修。能做到如理如法地听闻,实修就容易了。没有足够的闻思,怎么观修、实修?我经常强调次第,次第很重要,闻思修也有次第。每天讲解的内容都要闻思修。听闻、思维、观修,这是有程序、有次第的。先要如理如法地听闻,然后再如理如法地思维,最后再如理如法地观修。如果没有基础,怎么修都会很困难。

  现在很多人都想修般若空性智慧,但始终都生不起智慧;想修愿行菩提心,但始终都发不出菩提心。这都是因为没有出离心做基础。很多人都没有找到根本原因。我们每天要打坐、观修,很多人坐不住,静不下心来,不能很好地观修,都是因为没有基础,听闻和思维都不如法,次数也不够。虽然身在闻法的行列中,但是心不在闻法的行列中,这样心不在焉地闻法是不如法的。没有听闻,哪来的思维?没有思维,哪来的修行?

  (三)杂烦恼(掺杂烦恼)如毒器之过。闻法、修法的时候,以及做其他善事的时候,掺杂着贪心、嗔恨、嫉妒、傲慢等烦恼。

  有些人总想:“我要学习很多内容,将来要讲经说法,要有名气,要得到很多很多钱财!”闻法、修法的目的不纯正,贪名声,贪财物,我们闻法、学法不能为了这些。还有的人,同修对你的态度不太好了,看你不顺眼了,不小心碰到你的东西了,坐你的位置了,就心存怨恨。

  具德的上师都会直接指出你的不足、毛病和缺点。这是一种调伏的方法,也是最佳的修行窍诀,但是你智慧不够时悟不到。其实我们的敌人、仇人才是真正帮助我们、利益我们的人,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善知识!因为这些敌人、仇人,包括这些鬼神恶魔,他们能看出来我们的毛病和缺点,而且他们只会看我们的毛病和缺点,不会看我们的优点和功德。他们不仅能看出来,而且肯说、敢说。他们不顾我们的感情,不顾我们的心态,会说我们的缺点,会抓我们的弱点,甚至会伤害我们!他们能指出我们的毛病,让我们消除业障,只可惜我们接受不了。

  我们的亲人和朋友就不会这样了。第一、他们很难看出来我们的缺点和毛病;第二、即使看出来了,他们也不敢说。他们舍不得说我们,因为他们太喜欢我们、太爱我们了,说了怕得罪我们、伤害我们,让我们伤心。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只会看我们的优点和功德,不会看我们的缺点和毛病。

  能直接指出我们的不足、毛病和缺点的人,才是我们真正的善知识:第一、他能看出来你的毛病和缺点;第二、他能指出你的毛病和缺点。他既不是你的敌人和仇人,也不是你的亲人和朋友,他是你的善知识。如果他看不出来你的毛病,觉察不到你的缺点,那他就不适合当你的善知识;若是他和你的朋友、亲属一样,不肯说、不敢说,不舍得说你,那他就不是合格的善知识。该说的时候必须要说,来对治你的缺点、毛病,让你消除业障,这才是合格的上师善知识。

  以前很多具德的上师是怎样摄受弟子的?很多皈依弟子是怎样依止上师的?你们都学学、看看。但现在我们的修行不够、智慧不够,都是颠倒的,都愿意看装模作样,都愿意听花言巧语,就是不愿意接受上师的这种教育,不愿意接受上师的这种摄受。在闻法、修法的时候,上师善知识有时候说重了,心里就不高兴甚至记恨了。这种嗔恨的态度,也是掺杂烦恼的。

  我们在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时候,首先要把自己放在最低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闻法方式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闻法方式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