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需要修行,需要受持五戒,因为这会让你勇猛精进。如果你已受持五戒,你的恐惧会减少,这是真的。如果你相信你是仁慈、有美德的人,它会给你许多力量和勇气。
此外也要培养慈心,如果你是一个有慈心的人,你的心会非常平静、平和,我们被我们的慈心所保护,你感到在你周遭有一种保护,像无线电波一样,像磁场一样,你感到你好像被你的慈心所保护。任何进入这个领域的人不会伤害你,即使他们来的时候怀着伤害你的企图,当他们接受你的慈心时,他们会改变主意:“噢,我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这是千真万确!试着培养你的慈心。你越是努力培养慈心,你慈心的磁场会越强,你会觉得你被你的慈心所保护。
许多人问我:“怎样保护自己?”透过培养慈心和正念来保护自己,两者都可以保护你,并且要信任佛陀,信任你的修行。
在你进入深定之前,坐下来修慈心禅和佛随念(忆念佛陀的美德),然后告诉自己:“我将深入禅修,如果有任何危险,我会醒来。”你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你修习慈心修了好几次,你会发现当发生事情时,你已经醒了。这是千真万确的,在我们住的地方,我们必须修习慈心,不只是为了避免危险,如果你希望在特定的时间出定,你也可以做到。你坐下来禅修,在你禅修前,你说:“我要坐两小时,两小时后,我将醒来。”于是你进入深定,当时间到了,你已经醒了。看钟时,你发现正是那个时间,只有一两分钟的误差。
当你去睡觉时亦然,许多禅修者有这种本事。禅修结束后,你想要就寝,你告诉自己:“现在我要睡觉,在我睡了四五个小时后,我要起来。”由于你下定决心,你慢慢地去睡,你会在预定的时间醒来。或许你已经听过或读过这些事,你也可以做到,你可以做相同的事,如果有任何危险,我将醒着,而且知道如何处理。有时,当禅修者坐很久时,他们甚至整天坐禅没有起来,他们必须照着我刚才说的去做。
在教导禅修的书里提到:你必须这么做,因为可能真的有危险。如果在森林里爆发一场火灾,后果将如何?发生事情是相当常见的,因此你决意:“如果有任何危险,我将醒来。”这是有人上周问的问题。请问我像这样的问题,并且给我时间准备,以便我能给你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
这星期,我想多谈一些有关pa
atti和paramattha,然后,我想谈论三种不同的定。paramattha是你直接的体验,你没有去思考它;paramattha是身心变化过程的固有特质。
科学家试图找出什么是物质的实相,到目前为止没有找到,因为他们越是深入去找,诸法的究竟实相变得越是虚假不实,因为它没有形状,没有大小。物质最小的颗粒有点像光子(photons),就像包装的能量,没有形体。你能想象什么东西没有形体吗?只有能量没有形体,此外,还有什么东西没有形体,没有人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是事物的特质。
禅修亦然,直接的体验是禅修的特质。例如,当你接触某物时,你有什么感觉?你感到温暖,这是特质;你感到它是柔软的,这是特质;你感到有点振动,这也是特质。然而我们无法从触摸腿中得知腿的特质,试着去了解。起先,要理解它是非常难的,“什么!我不能触摸我的腿,我的腿在这里”。你如何知道这是一条腿?因为你已经有了腿的观念。
如果你要触摸某物,你闭上眼睛,然后去触摸,你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吗?你知道形状吗?不知道,只有当你触摸时,你知道它是一个平面,但是你不知道球的形状。你如何知道球的形状?当你看到球时,你知道那是球;当你触摸后,你可以说:“我知道形状,它是一个圆形的球,它是中空的,它大约一厘米厚。”你怎么知道?你把许多数据放在一起,但是如果你只知道它的材质,你无法知道那是什么,除了它的材质,你知道它是冷的,此外,一无所知。
禅修时,我们回到这种纯粹的感觉,别无其他。这是我星期四想谈论的,我不期望你们能立刻了解。这种直接的体验是我们想获得的,这种体验是一直发生的。当我们经历了某些事,我们会生起许多念头,根据过去的记忆,对所经历之事形成一种观念。
试着去了解paramattha是什么意思,因为这是我们修习观禅的对象。除非你的心能专注在paramattha,否则你无法培养深的观智。你可以透过专注于任何所缘境来培养定力,这些所缘境可以是声音、形状、颜色、一句话、一种想法,甚至可以是“无”。禅修时,若以“无”为所缘境,试着先修安那般那(anapana,专注于鼻息)来培养定力;然后,试着以注视一个圆盘来培养定力,注视它,把心放在圆盘上,即使当我们闭上眼睛时,它仍在我们的脑海里。我试着在心里保持圆盘的图像。稍后,我拿了一根木头,并在木头中央切割出一个洞,然后把它放在窗子上,因此,我不能看见外面的树和房子,我看着这个洞,知道这是一个洞,洞里空无一物,我注视这个洞,心想:洞里空无一物。当你全神贯注在“无”上时,你的心变得非常平静。
然而我不想再这么做,因为这种修法无法培养深的观智,如果你非常专注,心会变得非常平静。你知道为什么心是平静的吗?因为空无所有,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扰乱你的心,你不能观想“无”,因为它是一切的结束;它非常类似涅槃,但又不是涅槃(涅槃是所有痛苦烦恼的止息,而非生命的终止)。你只是看着“无”,并且试着在你的心中保持“无”。
有时你闭上眼睛,你仍然能看见一个明亮的洞,你什么也不想,心无一物。这是很难表达的,但是它让人的心变得平静。你可以透过专注于任何目标来培养定力;你可以坐着念诵:“可口可乐,可口可乐”一整天。你的心可以全神贯注于任何话语、声音、形状、图像、想法,一旦你非常专注,你可以培养定力;你可以专注于某些概念,甚至专注于一些持续的感觉或想法。
如果你想培养深的观智,你必须接触真谛。事实上,我们总是接触真谛,只是我们把“真谛”变成一种观念、概念。我们看见什么?我们看见“真谛”,但是我们立刻把它变成观念。我们看到人身上的颜色,黑色、红色、棕色、白色,我们从过去的经验得知道这是人,这是我认识的人。
如果你失去记忆,你不知道那是谁;如果你看到某种你没见过的东西,你会有什么看法?例如,在这里,人们带来许多不同种类的水果、蛋糕和面包。有时我不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我会问:“这是什么?”我想知道我吃的是什么东西,如果我不知道我吃的是什么,我感到不安全。当我们不知道实情时,我们感到不安全,我们想知道:这是什么?这是怎样做的?它适合我吗?我想要知道。
人们把东西带来,放下他们带来的水果、蛋糕,和有美丽形状的糕饼,它看起来像一只虾子,我看着它,这是什么?有时他们带猪肉来,如果他们不告诉我,我不会知道,在我吃之前,我能猜测它的口味吗?不能!我可以坐在那里想:这个尝起来像什么?而且花一整天也查不出来。我可以问另一个人:“告诉我它尝起来像什么好吗?”这个人即使花一整天告诉我它尝起来像什么,我仍然不知道它的滋味,唯一的方法是把它放进嘴里咀嚼,那么你会知道它是什么滋味。
我们总是与真谛接触,但是我们立刻把它变成观念。当我看见我从未见过的水果时,像猕猴桃(奇异果),我第一次在澳洲吃猕猴桃时,我不知道它是什么,当我把不同颜色的猕猴桃放在一起时,我知道它们的形状。在绘画里,有一个称为点描绘法的画法,你拿一个轮廓鲜明的东西,然后你画一个小的点,你把这些小点放在一起,然后画成一幅画,以此为例。我们只看到小的点,然后把这些小点放在一起,于是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一个形状,是我们的心创造了形状。如果把颜色拿掉,你看到什么?什么也没有,全部消失了。
声音亦然,我们听到的是真的声音,我们没有听到“话”,话是我们在心里创造出来的。当你去一个国家时,那里的人讲不同的语言,你不了解他们在说什么,你只听到声音,你不了解意思。声音是真实的,话和意思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它非常实用。如果我们想要对真谛有更深的理解,我们必须超越语言和它的意思,因为真谛是超越世俗的。
当禅修者在禅修时,在这点上,他真的很用心而且很敏锐。那时,如果有人在附近讲话,这个人可以听到声音,但是不知道意思,这是许多试验之一。
在缅甸的某些寺院,他们会这么做。当某人培养某种定时,禅师会说:“去一群人交谈的附近禅修。”禅师故意叫学生去一个嘈杂的地方,像你坐在厨房听人交谈一样,如果你真的有正念,你能听到声音,但是你不知道意思,它不再干扰你,因为它没有在你的脑海里形成任何想法,只有声音从耳边飘逝,这对初学者而言是很难的。这里有沿着道路行驶的汽车,你受到干扰,“噢,这么多汽车沿着道路行驶。”当你有正念时,虽然你听到声音,但是不会干扰你的心。试着去厘清什么是paramattha和什么是pa
atti。
你甚至不能看到物体的移动,这是另外一件非常奇怪难以理解的事,因为我们总认为我们看得见物体的移动,移动是身体感受的领域,而非视觉的领域。
我们如何看得见物体的移动?某些事物出现又消失,另一件事物出现又消失。现在我们来看这个例子:如果你点燃一支蜡烛,你能把火焰从这个地方移动到那个地方吗?只思考火焰而非蜡烛,试着把你的心放在火焰上。火焰一直燃烧和消失,因此你不能把一支蜡烛的火焰从这个地方移到那个地方。当你把它带来这里时,这火焰在此之前便已消失,火焰有连续性,它一直燃烧,试着去深入了解无常的观念。
这是为什么佛说:“一切有为法总是新的,没有什么是旧的。”旧,指相同的事物,没有相…
《深入内观的方法(焦谛卡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