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需要修行,需要受持五戒,因爲這會讓你勇猛精進。如果你已受持五戒,你的恐懼會減少,這是真的。如果你相信你是仁慈、有美德的人,它會給你許多力量和勇氣。
此外也要培養慈心,如果你是一個有慈心的人,你的心會非常平靜、平和,我們被我們的慈心所保護,你感到在你周遭有一種保護,像無線電波一樣,像磁場一樣,你感到你好像被你的慈心所保護。任何進入這個領域的人不會傷害你,即使他們來的時候懷著傷害你的企圖,當他們接受你的慈心時,他們會改變主意:“噢,我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做。”這是千真萬確!試著培養你的慈心。你越是努力培養慈心,你慈心的磁場會越強,你會覺得你被你的慈心所保護。
許多人問我:“怎樣保護自己?”透過培養慈心和正念來保護自己,兩者都可以保護你,並且要信任佛陀,信任你的修行。
在你進入深定之前,坐下來修慈心禅和佛隨念(憶念佛陀的美德),然後告訴自己:“我將深入禅修,如果有任何危險,我會醒來。”你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你修習慈心修了好幾次,你會發現當發生事情時,你已經醒了。這是千真萬確的,在我們住的地方,我們必須修習慈心,不只是爲了避免危險,如果你希望在特定的時間出定,你也可以做到。你坐下來禅修,在你禅修前,你說:“我要坐兩小時,兩小時後,我將醒來。”于是你進入深定,當時間到了,你已經醒了。看鍾時,你發現正是那個時間,只有一兩分鍾的誤差。
當你去睡覺時亦然,許多禅修者有這種本事。禅修結束後,你想要就寢,你告訴自己:“現在我要睡覺,在我睡了四五個小時後,我要起來。”由于你下定決心,你慢慢地去睡,你會在預定的時間醒來。或許你已經聽過或讀過這些事,你也可以做到,你可以做相同的事,如果有任何危險,我將醒著,而且知道如何處理。有時,當禅修者坐很久時,他們甚至整天坐禅沒有起來,他們必須照著我剛才說的去做。
在教導禅修的書裏提到:你必須這麼做,因爲可能真的有危險。如果在森林裏爆發一場火災,後果將如何?發生事情是相當常見的,因此你決意:“如果有任何危險,我將醒來。”這是有人上周問的問題。請問我像這樣的問題,並且給我時間准備,以便我能給你一個非常明確的答案。
這星期,我想多談一些有關pa
atti和paramattha,然後,我想談論叁種不同的定。paramattha是你直接的體驗,你沒有去思考它;paramattha是身心變化過程的固有特質。
科學家試圖找出什麼是物質的實相,到目前爲止沒有找到,因爲他們越是深入去找,諸法的究竟實相變得越是虛假不實,因爲它沒有形狀,沒有大小。物質最小的顆粒有點像光子(photons),就像包裝的能量,沒有形體。你能想象什麼東西沒有形體嗎?只有能量沒有形體,此外,還有什麼東西沒有形體,沒有人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是事物的特質。
禅修亦然,直接的體驗是禅修的特質。例如,當你接觸某物時,你有什麼感覺?你感到溫暖,這是特質;你感到它是柔軟的,這是特質;你感到有點振動,這也是特質。然而我們無法從觸摸腿中得知腿的特質,試著去了解。起先,要理解它是非常難的,“什麼!我不能觸摸我的腿,我的腿在這裏”。你如何知道這是一條腿?因爲你已經有了腿的觀念。
如果你要觸摸某物,你閉上眼睛,然後去觸摸,你知道它是什麼東西嗎?你知道形狀嗎?不知道,只有當你觸摸時,你知道它是一個平面,但是你不知道球的形狀。你如何知道球的形狀?當你看到球時,你知道那是球;當你觸摸後,你可以說:“我知道形狀,它是一個圓形的球,它是中空的,它大約一厘米厚。”你怎麼知道?你把許多數據放在一起,但是如果你只知道它的材質,你無法知道那是什麼,除了它的材質,你知道它是冷的,此外,一無所知。
禅修時,我們回到這種純粹的感覺,別無其他。這是我星期四想談論的,我不期望你們能立刻了解。這種直接的體驗是我們想獲得的,這種體驗是一直發生的。當我們經曆了某些事,我們會生起許多念頭,根據過去的記憶,對所經曆之事形成一種觀念。
試著去了解paramattha是什麼意思,因爲這是我們修習觀禅的對象。除非你的心能專注在paramattha,否則你無法培養深的觀智。你可以透過專注于任何所緣境來培養定力,這些所緣境可以是聲音、形狀、顔色、一句話、一種想法,甚至可以是“無”。禅修時,若以“無”爲所緣境,試著先修安那般那(anapana,專注于鼻息)來培養定力;然後,試著以注視一個圓盤來培養定力,注視它,把心放在圓盤上,即使當我們閉上眼睛時,它仍在我們的腦海裏。我試著在心裏保持圓盤的圖像。稍後,我拿了一根木頭,並在木頭中央切割出一個洞,然後把它放在窗子上,因此,我不能看見外面的樹和房子,我看著這個洞,知道這是一個洞,洞裏空無一物,我注視這個洞,心想:洞裏空無一物。當你全神貫注在“無”上時,你的心變得非常平靜。
然而我不想再這麼做,因爲這種修法無法培養深的觀智,如果你非常專注,心會變得非常平靜。你知道爲什麼心是平靜的嗎?因爲空無所有,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擾亂你的心,你不能觀想“無”,因爲它是一切的結束;它非常類似涅槃,但又不是涅槃(涅槃是所有痛苦煩惱的止息,而非生命的終止)。你只是看著“無”,並且試著在你的心中保持“無”。
有時你閉上眼睛,你仍然能看見一個明亮的洞,你什麼也不想,心無一物。這是很難表達的,但是它讓人的心變得平靜。你可以透過專注于任何目標來培養定力;你可以坐著念誦:“可口可樂,可口可樂”一整天。你的心可以全神貫注于任何話語、聲音、形狀、圖像、想法,一旦你非常專注,你可以培養定力;你可以專注于某些概念,甚至專注于一些持續的感覺或想法。
如果你想培養深的觀智,你必須接觸真谛。事實上,我們總是接觸真谛,只是我們把“真谛”變成一種觀念、概念。我們看見什麼?我們看見“真谛”,但是我們立刻把它變成觀念。我們看到人身上的顔色,黑色、紅色、棕色、白色,我們從過去的經驗得知道這是人,這是我認識的人。
如果你失去記憶,你不知道那是誰;如果你看到某種你沒見過的東西,你會有什麼看法?例如,在這裏,人們帶來許多不同種類的水果、蛋糕和面包。有時我不知道這些是什麼東西,我會問:“這是什麼?”我想知道我吃的是什麼東西,如果我不知道我吃的是什麼,我感到不安全。當我們不知道實情時,我們感到不安全,我們想知道:這是什麼?這是怎樣做的?它適合我嗎?我想要知道。
人們把東西帶來,放下他們帶來的水果、蛋糕,和有美麗形狀的糕餅,它看起來像一只蝦子,我看著它,這是什麼?有時他們帶豬肉來,如果他們不告訴我,我不會知道,在我吃之前,我能猜測它的口味嗎?不能!我可以坐在那裏想:這個嘗起來像什麼?而且花一整天也查不出來。我可以問另一個人:“告訴我它嘗起來像什麼好嗎?”這個人即使花一整天告訴我它嘗起來像什麼,我仍然不知道它的滋味,唯一的方法是把它放進嘴裏咀嚼,那麼你會知道它是什麼滋味。
我們總是與真谛接觸,但是我們立刻把它變成觀念。當我看見我從未見過的水果時,像猕猴桃(奇異果),我第一次在澳洲吃猕猴桃時,我不知道它是什麼,當我把不同顔色的猕猴桃放在一起時,我知道它們的形狀。在繪畫裏,有一個稱爲點描繪法的畫法,你拿一個輪廓鮮明的東西,然後你畫一個小的點,你把這些小點放在一起,然後畫成一幅畫,以此爲例。我們只看到小的點,然後把這些小點放在一起,于是在我們的腦海裏形成一個形狀,是我們的心創造了形狀。如果把顔色拿掉,你看到什麼?什麼也沒有,全部消失了。
聲音亦然,我們聽到的是真的聲音,我們沒有聽到“話”,話是我們在心裏創造出來的。當你去一個國家時,那裏的人講不同的語言,你不了解他們在說什麼,你只聽到聲音,你不了解意思。聲音是真實的,話和意思是我們創造出來的,它非常實用。如果我們想要對真谛有更深的理解,我們必須超越語言和它的意思,因爲真谛是超越世俗的。
當禅修者在禅修時,在這點上,他真的很用心而且很敏銳。那時,如果有人在附近講話,這個人可以聽到聲音,但是不知道意思,這是許多試驗之一。
在緬甸的某些寺院,他們會這麼做。當某人培養某種定時,禅師會說:“去一群人交談的附近禅修。”禅師故意叫學生去一個嘈雜的地方,像你坐在廚房聽人交談一樣,如果你真的有正念,你能聽到聲音,但是你不知道意思,它不再幹擾你,因爲它沒有在你的腦海裏形成任何想法,只有聲音從耳邊飄逝,這對初學者而言是很難的。這裏有沿著道路行駛的汽車,你受到幹擾,“噢,這麼多汽車沿著道路行駛。”當你有正念時,雖然你聽到聲音,但是不會幹擾你的心。試著去厘清什麼是paramattha和什麼是pa
atti。
你甚至不能看到物體的移動,這是另外一件非常奇怪難以理解的事,因爲我們總認爲我們看得見物體的移動,移動是身體感受的領域,而非視覺的領域。
我們如何看得見物體的移動?某些事物出現又消失,另一件事物出現又消失。現在我們來看這個例子:如果你點燃一支蠟燭,你能把火焰從這個地方移動到那個地方嗎?只思考火焰而非蠟燭,試著把你的心放在火焰上。火焰一直燃燒和消失,因此你不能把一支蠟燭的火焰從這個地方移到那個地方。當你把它帶來這裏時,這火焰在此之前便已消失,火焰有連續性,它一直燃燒,試著去深入了解無常的觀念。
這是爲什麼佛說:“一切有爲法總是新的,沒有什麼是舊的。”舊,指相同的事物,沒有相…
《深入內觀的方法(焦谛卡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