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同的事物。你可能读过这个句子,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你不可能进入相同的河两次(“抽足再入,已非旧水”)。”但是我想说:“你甚至不可能进入相同的河一次。”这条河在哪里?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当你拍一张一条河的照片时,你有河的观念。当你视一个人为持续的生命时,那么你可以说:“这个人进入河里又回来,他不可能再回到相同的河,因为水一直在流动。”河的概念,是你在脑海里已有的概念;人的概念也是你在脑海已有的概念,它总是一直改变。
再以另一个例子来说明,你会很清楚地了解它的意思。拿一个大的帆布袋,里头装满非常细的沙子,然后用一根绳子绑起来,把它挂在一根长的绳子上,在底部打个小洞。结果如何?沙会落下,你看见什么?你看见一条线,那条线是真的吗?那条线真的在那里吗?不,它只是看起来像一条线,然后你抓住袋子,再去推这个袋子。你会看到什么?你会看到一条移动的线。那条移动的线是真的吗?不,没有移动的线,只有一粒粒的沙粒在不同的地方落下。一条来回移动的线是一种幻象,只有细沙落下,根本没有一条线。如果你忘记这个装沙子的袋子,只看着这条线,你会有更清楚的概念,事实上没有线。
我们身体的变化亦然,它总是生灭不已,外形不是视觉的领域,它是在心中形成的观念。
嗅觉亦然,你能闻到香味,我们说:“这是玫瑰的香味。”但是香味不是玫瑰,玫瑰是我们在脑海里创造出来的一种观念。香味是真的,这个名词是你已经学过的,你把香味和玫瑰的形状和颜色合在一起,这是真的玫瑰。如果在你心里没有这些观念,你如何理解单纯的感觉?
当我在研究禅修时,我的老师一再问我:“糖是甜的吗?”我说:“糖是甜的。”他说:“真的吗?”我想:他是什么意思?我不了解这个问题,为什么他问我:“糖是否甜的?”他说:“糖这个名词是真的,还是只是一个概念?”我说:“名字只是一个概念。”然后他说:“名字不是甜的。”我说:“是的,名字不是甜的。”然后他说:“什么是甜的?”答案不再是糖。你只能说:甜食是甜的;甚至“甜”这个名词也只是名词。某种在你的舌头上的受觉,你称为甜的受觉,这是你在心中形成的观念。如果你没有告诉别人这是什么,何种滋味,当你问对方:“这个东西的味道如何?”他无法告诉你。
我们创造世俗谛,这是必要的。它在人类的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了解出世间的真谛,它是一种障碍。
我无意舍弃世俗谛,因为佛陀谈到不同层次的谛,有真谛和世俗谛。如果你想要了解“胜义谛”(它是一种出世间的真谛),我们必须超越世俗谛,由于我们坚持世俗谛,我们不想把它放下,我们被困在世俗谛里。因此我的老师告诉我许多次:我们被概念(concepts)所束缚。第一次,当他这么说时,我听不懂。“我们被困住,被概念所束缚”,我试着去了解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我们如何被概念所束缚?几个月后,我开始了解。
我们被概念所束缚,你的观念使你愉快或不愉快,如果你已证得胜义谛,没有什么会使你愉快或不愉快。
我们非常执著世俗谛,因此受到伤害。我发现理想主义,实际上像监狱一般束缚着人们,无论何种主义,只要我们执著它,我们便被它束缚,不得解脱。你可以在世俗谛中运作得很好,只要你不执著,不被束缚,无论发生什么事,你可以处理得非常好,在任何地方都能适应,如果你了解“胜义谛”,这将容易得多。
试着去了解我们为什么禅修,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从世俗谛到胜义谛的另一阶段。我不想用“ultimate reality”这个词来说明胜义谛,我与智净法师(
ānavisuddhi)讨论“ultimate”这个字,我们非常困惑,因此必须放弃“ultimate”这个字。ultimate是什么意思?要讨论这个字是非常困难的,它不是我们的心所创造的真谛。尽管如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个谛,甚至超越它。
有另一种超越精神和物质的“谛”:胜义谛;世俗谛属于现象界,没有什么是持续不变的。我们从世俗谛进入胜义谛,在胜义谛中,现象界是不存在的,要了解和谈论胜义谛非常难,稍后我会谈论更多有关胜义谛(paramattha),我会尽力去谈论,希望我不会使你们迷惑,因为胜义谛是超越语言文字的。
现在我将谈论三种不同的定,我要谈论的第一种定是jhāna(禅那)。你听过jhāna这个字。jhāna是专注于某种观念,例如慈心禅,你透过一些仁慈的想法来培养慈心,例如:“祝我愉快,祝我心中平静。”过了一会儿,你会觉得“我真的想要快乐”,但是很奇怪,你真的想要快乐吗?我们应该一再问这个问题:你真的想要快乐吗?你所谓的快乐是什么意思?你知道要如何获得快乐吗?无论我们每天做什么,我们之所以做它,是因为我们认为它会使我们快乐,我们这么做已经很久了,你从中找到快乐了吗?
我们可以增长快乐,“我想要快乐”,你也可以与其他人分享这个愿望,“正如我一样,他们也想要快乐”。因此,你把你和他人放在相同的水平上,你没有区分彼此;正如我想要快乐一样,他们也想要快乐,我们并无不同。我可以给另一个人相同的愿望吗?你不能说:“我希望其他人比我快乐。”这不是真正的慈,我们必须相同。过了一会儿,你会觉得:“噢,我真的想要那个人快乐。”刚开始,要对陌生人有这种慈心很难,所以,先以你的父母、老师,或是你的兄弟姐妹,或是你的配偶为修习慈心的对象。
我曾教某人慈心禅(metta meditation),那个人说:“我不考虑自己。”我说:“请对你自己散发慈心:祝我愉快。”那个人说:“我想要忘记自己,我憎恶自己。”因为她做过许多可怕的事情,她盛气凌人,而且不友善,她甚至无法对自己仁慈。我问她:“你能对你父母散发慈心吗?”她说:“我讨厌我父亲,他是个酒鬼,他离家出走,而且已经死了,因此我的家境很糟。当我年幼时,我有段艰苦的日子。他不关心我们,不爱我们。”我说:“你的母亲如何?”“当我父亲离开她时,她与她的男朋友同住。”“那么你怎么办?”“我的兄弟和我总要活下去,有时,我母亲会回来,会给我们一些钱去吃饭。”我说:“你的老师如何?”她说:“我无法想起我的老师,我不认为他们曾善待我们。”要她对其他人散发慈心非常困难,我感到非常沮丧,这是非常奇怪的事,通常我们认为我们爱自己,至少我们爱某人。
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爱某人,而这个人说:“没有她可以爱的人,她没有可以散发慈心的对象。”最后,我问她:“在这世界上,有没有人你可以对他仁慈?”过了一会儿,她说:“我爱我的狗,事实上它不是我的狗,是与我共住同一房子的人的狗,它不是我的狗,但是我爱那条狗。”我慢慢发现,要某些人培养慈心是非常困难的。
对毗婆舍那而言,修慈心禅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为什么我强调它的原因。如果你没有慈心,你的心是干枯的,你甚至无法修习观禅。
你要有基础:即慈心和对佛的尊敬、信仰,对你的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并且信任你所修的法门。如果你没有具备这些条件,禅修是没有意义的。有时,你可以欺骗自己去想象:“我是快乐的,我是平静的。”其实不然,你只是在想象,这不是真的,你可以专注于任何想法,包括慈心。
有时,我非常专注地在修佛随念(忆念佛陀的美德和特质),它使我非常愉快,非常平静,因为你的心境取决于你的心的所缘境。当你想到你憎恶的人时,你的心感到怨恨、愤怒,你不会感到平静;当你所想的人非常慈悲、平静,像佛陀一般,你的心也会慈悲、平静,去想有这些美德的人。
我的第一个禅修老师是位在家居士,他是音乐家,也是乐器制造者。我经常想到他,因为他让我的生命有个大的转折点。他总是非常镇静和平静,一个出家人如此镇静、平静并不令人惊讶,对出家人而言,这不是特别的事;而一个在家居士竟然如此镇静、平静,如此友善,我从未看见他沮丧,傲慢,批评他人,生气,或说别人的坏话。他毫不费力地受持五戒,他从不谈他受戒之事;他对每个人友善,但是他从不谈论慈心,这是非常特别的。他不会说:“我是一个非常慈爱的人。”人们非常喜欢他,他对任何人都没有偏见,他是一个非常不平凡的人、一个境界很高的人。他对任何人都不执著,无论他们是年轻或年长,他平等对待每个人。
他没结婚,他与老母亲共住。他说:“只要我母亲还活着,我会照顾她,在她往生后,我将成为僧侣。”他非常爱他的母亲,他是独生子,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他非常挚爱仁慈地照顾他母亲,他的母亲也非常爱他。看见这种人会让你理解某些事情,它无法用言语形容。我和我的父母的关系非常糟,有时我真的怪他们为我做得不够多;我的老师真心诚意地爱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也真心诚意地爱他,但是不会太执著,这是非常稀有的:不会太执著。每当我想起他时,我感到非常平静,这个人很特别!
我有一位年老的师父,他90岁往生,他非常圆熟、仁慈、和蔼可亲,他从未对任何人不恭敬,我从未看见他焦躁不安或担心任何事。有时,我和他一起去美国,我们的时间非常紧迫,我们有飞机票和班机时刻表,但是我们没有护照,我担心去不成,因此,我说:“师父,我们必须在一周内离开,但是我们没有护照。”他说:“不用担心。”他如何能这么说而不担心?刚开始,要去了解这句话非常难。人们喜欢他,他一句英语也不会。许多西方人看到他感到非常惊讶,这个人非常温和,非常圆熟,即使在说话时,他一点也不紧张,非常温和悦耳的声音,非常平静,但是他的话有力量,不软弱,他的言语温和、柔软,但是带着力量和自信。…
《深入内观的方法(焦谛卡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