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深入内观的方法(焦谛卡禅师)▪P4

  ..续本文上一页你无法从书本里学习像这样的事情,你必须与那个人在一起,而且你要知道:他的为人如此这般,我们也能像他一般,这给你许多勇气、希望。

  从一名禅师那里学习禅修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从任何书中学习基本的禅修技巧。要学习基本的禅修技巧并不难,但是,要培养更深的定,你必须有一位好老师,有慈心、知足、沉着、平静、解脱等特质的老师,而且他有空教导你。你必须与老师共住很长的时间,我与我的老师共住大约五年。你与你的老师共住越久,你学习得越多,这是真的。只有当你与他共住几年后,你才会发现果然如此。

  当你忆念佛陀时,试着去找出佛陀的特质:他的清净、解脱、智慧,他的慈悲、无私。忆念佛陀的特质,你会感受到这些特质,我们修佛随念时,忆念佛陀的清净、自在、平静,忆念他的智慧、慈悲。你越是忆念佛陀,你的心越会有这些特质,你会感到你有这些特质,所以你越是忆念佛陀的慈心,你越能感受到它。这些特质成为你的,你发愿拥有这些特质,“我想要成为那样”,因此你立定目标,“这是我的理想”,虽然我无法证得像佛陀一样高的境界,至少我能证到某种阶位。

  任何开悟的人,包括被称为追随者的佛陀的弟子,他是老师,你是追随者;他已经开悟,你也可能开悟。

  对我们想要做什么和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要有非常清楚的观念,这非常重要。如果你的目标模糊不清,“我想要禅修,我想要快乐。”你的目标不正确,你会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禅修。你越能确定你的目标、你的理想,你的精力将越多,你也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你所做的事情上。你想要做什么,务必非常清楚。我只是给你一些观念,希望你能派上用场。

  在你禅修前,花几分钟修佛随念:忆念佛陀的清净、平静、解脱、自在,忆念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如果你能专注地修佛随念,你会感到平静、平和。之后,如果你修观禅,你的心会专注于所缘境更久,因为修佛随念时,你会放下世俗的烦恼,你会认为它们不再重要,例如我的汽车,我的生意等等,这些事可以稍后处理,因为有时当你坐禅时,你想:“我必须支付那账单,我必须打一通非常重要的电话。”当你开始禅修时,一些重要的事让你分心。这是我告诉你要先准备你的心的原因。

  禅修前的准备非常重要,不要认为禅修前的准备浪费时间,因为你越是准备妥当,你的禅修会越容易进入状况。

  你可以放下所有杂务,那张账单不重要,电话和其他事也不重要,你可以稍后再处理,你会以最好的方法去处理,现在要放下一切事情。当你想到像佛陀一样解脱自在的人,这会使你更容易放下其他事情。我想的对象是我的老师,当我想到他时,我能放下,我感受到他的自在、知足、不执著。要像这样准备你的心。

  当你全神贯注在所缘境时,无论是白色或棕色的圆盘,或是一个洞,或修慈心禅,或修佛随念,当你的心专注在所缘境而不散乱时,这叫做禅那。禅那有两种意思,一是全神贯注,一是燃烧。禅那可以烧毁烦恼,至少可以暂时烧毁烦恼。

  当你非常专注时,你忘记所有的事,你的心专注于所缘境,住心一境,不可动摇。有时,你甚至无法将你的心转向另一个目标,你的心会回到原来的目标,并且停在那里,这是非常深的专注,这种深的专注力很难培养;但是你可以很容易培养“近行定”(access concentration),近行定指较接近,你不在定中,但是非常接近。像你们来到这里一样,你不在大厅里,而是在门附近。近行定就像那样,非常接近安止(absorption)。“安止”指你的心能停在所缘境好几分钟,然后你分心了,之后,你的心又跑回来,继续专注在所缘境,如此一再重复。

  修习观禅(毗婆舍那),其实不需要培养安止定,但是,你的心需要某种程度的平静和稳定。

  即使你没有培养某种程度的安止定,你仍然可以继续禅修,观毗婆舍那的所缘境。当我们禅修时,我们的心放在呼吸上,一次,两次,你可以把你的心放在呼吸上很长一段时间。刚开始禅修时,我试着深深吸气,很不自然地吸气。我知道它很不自然,但是非常有用,因为当我深深吸气时,我观察吸气会更容易。你的心不会跑掉,因为它占据你的整颗心,你的心跟着呼吸,但是你不会跟太久,因为过了一会儿,你变得非常疲倦,你的身体变得非常热。刚开始,我只能坐十分钟,做深呼吸,我觉得很疲倦,但是,过了一会儿,不再觉得如此疲倦。你甚至不觉得你非常辛苦地在吸气,你非常平静,你的心跟着出入息,你不再想任何事情,你无法想任何事。

  在你培养某种水平的定之后,回到正常的呼吸,因为如果你一直跟着这种粗的不正确的呼吸,你会觉察到这种粗的呼吸的感觉,你的定是肤浅的,因为定取决于所缘境。当所缘境非常粗时,定也非常肤浅、粗劣。当你正常呼吸时,你的气息变得非常轻柔、缓慢,如果你能跟着这种轻柔缓慢的呼吸,你的定力会越来越强大。当目标变得越细微,你越能跟住这细微的所缘境,你的定力会变得越强。不正确的呼吸法有帮助,但是过了一会儿,你必须放弃这种呼吸法。你必须知道:什么是有帮助的和什么时候放下它。

  如果你持续禅修,你能培养某种定。你感觉到空气的出入,刚开始,你想:“我在呼吸。”吸气,呼气,你感到空气在鼻子附近,过了一会儿,你忘记了“我在呼吸”。没有“我”,也没有呼吸;没有吸进来的空气,也没有呼出去的空气,也没有鼻子,只有感觉和觉知,这是一种纯感觉、纯觉知,你能直接感受到这种觉受,只有感觉,甚至没有空气。空气是一种观念,鼻子是一种观念;吸入是一种观念,呼出是另一种观念;“我在禅修”也是一种观念。所有这些念头都舍去,你的心直接观察一个受觉,只是觉察它,没有任何念头,你甚至没有想到生起和消逝,也没有想到感觉和觉知。

  不要想任何事情,因为我们有想的习惯。我们的大脑的左半部主思考,我们认为我们用大脑的左边思考,但是禅修是直觉的。当我们禅修时,我们用右边的大脑。如果你了解大脑的左右两边如何运作,你会了解:当你禅修时,你在做什么。当我们禅修时,我们并不想了解任何事物,没有思考的余地,“想”是一种思考过程,我们必须超越思考。如果我们仍想借着理性的思考的帮助,我们将停滞在世俗谛中,如果我们想体验胜义谛,我们必须放下思考。

  在你禅修前,去读书,去查明samādhi(定)、nāma(名)、rūpa(色)、anicca(无常)、dukkha(苦)、anatta(无我)的意思。当你禅修时,放下所有这些名相,直接观察所缘境,这是非常简单的。

  你必须尽可能简单,只是跟着受觉,不要去想它的生灭,不要去想它是苦还是无我,是名法还是色法。不要思考,如果你能专注所缘境很长一段时间,它会自动出现,直觉的。你不能谈论“这是什么”,你也不能谈论无常。禅修时,你不能思考无常,因为当你体验到无常时,无常是不能谈论的,你去想它时,它已不在那里。这是当你禅修时,为什么你不能说:某种东西生起又消失,这是无常。因为当你起了这个念头,你已不再禅修了,你在思考,你又落在世俗谛里。

  当你禅修时,这种事会一再发生,因为我们习惯思考和分析。我们认为:只有当我们思考某些事情时,我们才能了解它。我们去思考、分析和了解,这种事一再发生,当它发生时,去观察它,并且心中默念“想、想”。“想”是一种名法、一种想法;当你想“这是色法”时,这也是一种思维;如果你想:这东西生起又消失,这是无常。事实上,这是另一种思维。

  观察你的念头,你越能观察你心中生起的念头,你越能把它们放下。这些念头不会立刻消失,要使念头消失非常困难,渐渐的,你心中生起的名法会慢慢消失,然后,没有名法在你心中生起。此时你可以直接观察所缘境,并且不假思索即能了解它的无常、苦、无我。如果你能如此观察,其余的将十分容易。困难在于我们总是去思考,让心变得散乱。如果我们一次只观察一个感受,其余的将十分容易。

  我会逐渐解说有关观智(vipassanā

  āna)的阶位,以及如何证得,它非常有趣、非常自然。最好你们不知道这些,只是去禅修。在我禅修前,我没读过有关观智的书。我去森林禅修时,我的老师告诉我:不要读任何书。我经常去听他开示佛法,过了一段时间,他说:“不要来听开示。”他甚至不让我听开示。“离开这里去禅修,如果你有任何问题再来,如果你没有问题,只要禅修。”

  有时,我会去找书,因为我喜欢阅读,想把书本藏在某处,有时,他会问我:“你在阅读吗?”,“不多,不多。”因为我真的怕他问我,他说:“不要阅读,你必须好好禅修,稍后,你会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好好禅修,观察你的身心。”在我禅修整整三年后,我开始阅读一些佛书,并且发现这是真的,书里所记载的,我已经全部经历过,我在那些书里找到答案。然后,我对佛法更有信心。

  当禅修时,我在做什么?我在做非常简单的事,我只是在观察当下所发生的事,当我发现我在思考时,我试着观察我的念头。最初我会想很久,然后,我知道“我在想”,我想:“我从哪里开始想?”然后,我会追溯最先的念头。这非常有趣,念头如何一个接着一个,思想和观念如何连在一起,当我回到“想的起点”,我知道我在这里开始,在那里结束,这两者间毫无关系。然后,慢慢地我又开始想,并且观察我在想,“想”停止了,要停留在“无想”的状态是非常难的。我必须立刻观察其他的受觉,否则我又会开始想另一件事。然后慢慢的,我看到那些话出现在我脑海里。那些话、那些念头以慢镜头出现在我脑海里,一个接着一个,然后又停止思考(无想)!

  稍后,…

《深入内观的方法(焦谛卡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