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深入內觀的方法(焦谛卡禅師)▪P4

  ..續本文上一頁你無法從書本裏學習像這樣的事情,你必須與那個人在一起,而且你要知道:他的爲人如此這般,我們也能像他一般,這給你許多勇氣、希望。

  從一名禅師那裏學習禅修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從任何書中學習基本的禅修技巧。要學習基本的禅修技巧並不難,但是,要培養更深的定,你必須有一位好老師,有慈心、知足、沈著、平靜、解脫等特質的老師,而且他有空教導你。你必須與老師共住很長的時間,我與我的老師共住大約五年。你與你的老師共住越久,你學習得越多,這是真的。只有當你與他共住幾年後,你才會發現果然如此。

  當你憶念佛陀時,試著去找出佛陀的特質:他的清淨、解脫、智慧,他的慈悲、無私。憶念佛陀的特質,你會感受到這些特質,我們修佛隨念時,憶念佛陀的清淨、自在、平靜,憶念他的智慧、慈悲。你越是憶念佛陀,你的心越會有這些特質,你會感到你有這些特質,所以你越是憶念佛陀的慈心,你越能感受到它。這些特質成爲你的,你發願擁有這些特質,“我想要成爲那樣”,因此你立定目標,“這是我的理想”,雖然我無法證得像佛陀一樣高的境界,至少我能證到某種階位。

  任何開悟的人,包括被稱爲追隨者的佛陀的弟子,他是老師,你是追隨者;他已經開悟,你也可能開悟。

  對我們想要做什麼和我們的目標是什麼,要有非常清楚的觀念,這非常重要。如果你的目標模糊不清,“我想要禅修,我想要快樂。”你的目標不正確,你會沒有足夠的精力去禅修。你越能確定你的目標、你的理想,你的精力將越多,你也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你所做的事情上。你想要做什麼,務必非常清楚。我只是給你一些觀念,希望你能派上用場。

  在你禅修前,花幾分鍾修佛隨念:憶念佛陀的清淨、平靜、解脫、自在,憶念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如果你能專注地修佛隨念,你會感到平靜、平和。之後,如果你修觀禅,你的心會專注于所緣境更久,因爲修佛隨念時,你會放下世俗的煩惱,你會認爲它們不再重要,例如我的汽車,我的生意等等,這些事可以稍後處理,因爲有時當你坐禅時,你想:“我必須支付那賬單,我必須打一通非常重要的電話。”當你開始禅修時,一些重要的事讓你分心。這是我告訴你要先准備你的心的原因。

  禅修前的准備非常重要,不要認爲禅修前的准備浪費時間,因爲你越是准備妥當,你的禅修會越容易進入狀況。

  你可以放下所有雜務,那張賬單不重要,電話和其他事也不重要,你可以稍後再處理,你會以最好的方法去處理,現在要放下一切事情。當你想到像佛陀一樣解脫自在的人,這會使你更容易放下其他事情。我想的對象是我的老師,當我想到他時,我能放下,我感受到他的自在、知足、不執著。要像這樣准備你的心。

  當你全神貫注在所緣境時,無論是白色或棕色的圓盤,或是一個洞,或修慈心禅,或修佛隨念,當你的心專注在所緣境而不散亂時,這叫做禅那。禅那有兩種意思,一是全神貫注,一是燃燒。禅那可以燒毀煩惱,至少可以暫時燒毀煩惱。

  當你非常專注時,你忘記所有的事,你的心專注于所緣境,住心一境,不可動搖。有時,你甚至無法將你的心轉向另一個目標,你的心會回到原來的目標,並且停在那裏,這是非常深的專注,這種深的專注力很難培養;但是你可以很容易培養“近行定”(access concentration),近行定指較接近,你不在定中,但是非常接近。像你們來到這裏一樣,你不在大廳裏,而是在門附近。近行定就像那樣,非常接近安止(absorption)。“安止”指你的心能停在所緣境好幾分鍾,然後你分心了,之後,你的心又跑回來,繼續專注在所緣境,如此一再重複。

  修習觀禅(毗婆舍那),其實不需要培養安止定,但是,你的心需要某種程度的平靜和穩定。

  即使你沒有培養某種程度的安止定,你仍然可以繼續禅修,觀毗婆舍那的所緣境。當我們禅修時,我們的心放在呼吸上,一次,兩次,你可以把你的心放在呼吸上很長一段時間。剛開始禅修時,我試著深深吸氣,很不自然地吸氣。我知道它很不自然,但是非常有用,因爲當我深深吸氣時,我觀察吸氣會更容易。你的心不會跑掉,因爲它占據你的整顆心,你的心跟著呼吸,但是你不會跟太久,因爲過了一會兒,你變得非常疲倦,你的身體變得非常熱。剛開始,我只能坐十分鍾,做深呼吸,我覺得很疲倦,但是,過了一會兒,不再覺得如此疲倦。你甚至不覺得你非常辛苦地在吸氣,你非常平靜,你的心跟著出入息,你不再想任何事情,你無法想任何事。

  在你培養某種水平的定之後,回到正常的呼吸,因爲如果你一直跟著這種粗的不正確的呼吸,你會覺察到這種粗的呼吸的感覺,你的定是膚淺的,因爲定取決于所緣境。當所緣境非常粗時,定也非常膚淺、粗劣。當你正常呼吸時,你的氣息變得非常輕柔、緩慢,如果你能跟著這種輕柔緩慢的呼吸,你的定力會越來越強大。當目標變得越細微,你越能跟住這細微的所緣境,你的定力會變得越強。不正確的呼吸法有幫助,但是過了一會兒,你必須放棄這種呼吸法。你必須知道:什麼是有幫助的和什麼時候放下它。

  如果你持續禅修,你能培養某種定。你感覺到空氣的出入,剛開始,你想:“我在呼吸。”吸氣,呼氣,你感到空氣在鼻子附近,過了一會兒,你忘記了“我在呼吸”。沒有“我”,也沒有呼吸;沒有吸進來的空氣,也沒有呼出去的空氣,也沒有鼻子,只有感覺和覺知,這是一種純感覺、純覺知,你能直接感受到這種覺受,只有感覺,甚至沒有空氣。空氣是一種觀念,鼻子是一種觀念;吸入是一種觀念,呼出是另一種觀念;“我在禅修”也是一種觀念。所有這些念頭都舍去,你的心直接觀察一個受覺,只是覺察它,沒有任何念頭,你甚至沒有想到生起和消逝,也沒有想到感覺和覺知。

  不要想任何事情,因爲我們有想的習慣。我們的大腦的左半部主思考,我們認爲我們用大腦的左邊思考,但是禅修是直覺的。當我們禅修時,我們用右邊的大腦。如果你了解大腦的左右兩邊如何運作,你會了解:當你禅修時,你在做什麼。當我們禅修時,我們並不想了解任何事物,沒有思考的余地,“想”是一種思考過程,我們必須超越思考。如果我們仍想借著理性的思考的幫助,我們將停滯在世俗谛中,如果我們想體驗勝義谛,我們必須放下思考。

  在你禅修前,去讀書,去查明samādhi(定)、nāma(名)、rūpa(色)、anicca(無常)、dukkha(苦)、anatta(無我)的意思。當你禅修時,放下所有這些名相,直接觀察所緣境,這是非常簡單的。

  你必須盡可能簡單,只是跟著受覺,不要去想它的生滅,不要去想它是苦還是無我,是名法還是色法。不要思考,如果你能專注所緣境很長一段時間,它會自動出現,直覺的。你不能談論“這是什麼”,你也不能談論無常。禅修時,你不能思考無常,因爲當你體驗到無常時,無常是不能談論的,你去想它時,它已不在那裏。這是當你禅修時,爲什麼你不能說:某種東西生起又消失,這是無常。因爲當你起了這個念頭,你已不再禅修了,你在思考,你又落在世俗谛裏。

  當你禅修時,這種事會一再發生,因爲我們習慣思考和分析。我們認爲:只有當我們思考某些事情時,我們才能了解它。我們去思考、分析和了解,這種事一再發生,當它發生時,去觀察它,並且心中默念“想、想”。“想”是一種名法、一種想法;當你想“這是色法”時,這也是一種思維;如果你想:這東西生起又消失,這是無常。事實上,這是另一種思維。

  觀察你的念頭,你越能觀察你心中生起的念頭,你越能把它們放下。這些念頭不會立刻消失,要使念頭消失非常困難,漸漸的,你心中生起的名法會慢慢消失,然後,沒有名法在你心中生起。此時你可以直接觀察所緣境,並且不假思索即能了解它的無常、苦、無我。如果你能如此觀察,其余的將十分容易。困難在于我們總是去思考,讓心變得散亂。如果我們一次只觀察一個感受,其余的將十分容易。

  我會逐漸解說有關觀智(vipassanā

  āna)的階位,以及如何證得,它非常有趣、非常自然。最好你們不知道這些,只是去禅修。在我禅修前,我沒讀過有關觀智的書。我去森林禅修時,我的老師告訴我:不要讀任何書。我經常去聽他開示佛法,過了一段時間,他說:“不要來聽開示。”他甚至不讓我聽開示。“離開這裏去禅修,如果你有任何問題再來,如果你沒有問題,只要禅修。”

  有時,我會去找書,因爲我喜歡閱讀,想把書本藏在某處,有時,他會問我:“你在閱讀嗎?”,“不多,不多。”因爲我真的怕他問我,他說:“不要閱讀,你必須好好禅修,稍後,你會有更多的時間閱讀,好好禅修,觀察你的身心。”在我禅修整整叁年後,我開始閱讀一些佛書,並且發現這是真的,書裏所記載的,我已經全部經曆過,我在那些書裏找到答案。然後,我對佛法更有信心。

  當禅修時,我在做什麼?我在做非常簡單的事,我只是在觀察當下所發生的事,當我發現我在思考時,我試著觀察我的念頭。最初我會想很久,然後,我知道“我在想”,我想:“我從哪裏開始想?”然後,我會追溯最先的念頭。這非常有趣,念頭如何一個接著一個,思想和觀念如何連在一起,當我回到“想的起點”,我知道我在這裏開始,在那裏結束,這兩者間毫無關系。然後,慢慢地我又開始想,並且觀察我在想,“想”停止了,要停留在“無想”的狀態是非常難的。我必須立刻觀察其他的受覺,否則我又會開始想另一件事。然後慢慢的,我看到那些話出現在我腦海裏。那些話、那些念頭以慢鏡頭出現在我腦海裏,一個接著一個,然後又停止思考(無想)!

  稍後,…

《深入內觀的方法(焦谛卡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