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深入內觀的方法(焦谛卡禅師)▪P5

  ..續本文上一頁我發現:每當我想一句話時,有種情感跟著來,我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之後,我發現:在我想某件事前,在我心裏已有一些模糊的念頭:關于我要想的內容,不管是人、食物,或想要做某事。在我心裏尚未形成一句話之前,我有一種非常隱約的感覺,某些境界將出現,它非常細微。當我察覺到時,它出現又消失,我再度安定下來。

  當某種外境生起時,我的心有點焦躁不安,我的心在跳。當我觀察到這種感覺或情感,或有想做某事的欲望時,即使是想喝一杯水的欲望,我能觀察到這欲望,並看著它消失。有時,我的腦海裏有一杯水的影像,當我想要喝水時,我看見水壺和茶杯的影像,我觀察到口渴的感覺,當我觀察到這感覺時,它消失了,我的身心再度安定下來。然而,一直有一些念頭像一個沸騰的茶壺在心裏翻騰,當你觀察得越多時,你的心越能安定下來,然後,我只是停止思考,不做任何事。

  覺察當下所發生的事物,不要想知道任何事。覺察當下所發生的事物就像一面大的鏡子,在鏡子前面的物體被反映在鏡子上,鏡子並不執取任何物體。

  當所緣境消失時,會有感受,要觀察心中的感受,這感受會消失。觀照當下的感受,你沒有做任何事,在那階段,禅修不是要你去做某些事。禅修是非常自然的(沒有人爲的造作),要花一段時間才能達到某種定境。有人說:“你禅修已經很久了,或許你忘了,對初學者而言,禅修是多麼的困難。”這是真的。

  我記得剛開始禅修時,我想逃走,我感到絕望,我想:“雖然我真的想禅修,但是這不適合我。”我喜歡思考,我喜歡讀心理學、哲學、比較宗教學,這些書籍讓我想太多。我也想成爲一位作家,有時我會坐下來寫一篇談論佛法的文章,我的腦海裏會有一些奇妙的想法,某些極好的想法在我心裏醞釀。我想:“這非常精彩,我必須寫下來,沒有人像我一樣有好的腹稿!我真的能诠釋得很好,我真的能啓發別人。”然而,我的老師說:“不要寫,甚至不要寫你的禅修日志,因爲如果你想寫禅修日志,當你坐下來禅修時,你會認爲:“這是令人驚歎的,我要寫下來。”而在那一刻你的禅修業已結束,你無法超越它。”

  你甚至必須放下你的觀智,“外境出現了,放下!”你是否知道你必須放下多少?我們對我們的所知(深入的了解)産生執著,所以也要放下一切的知識。

  實修指導

  刹那定(khanika samādhi)這個詞,大多數人不了解它的意思,翻譯時,譯爲刹那定。刹那定是什麼意思?因爲有刹那定這個名詞,因此我們可以談論不同的定。關于禅定,修安止定(appanā-samādhi)或近行定(upacāra samādhi)時,我們的心專注在一個固定的目標,這個目標是不變的。

  觀禅的所緣境是一個過程,而非一件事情,這說明觀禅的所緣境是會改變的,會改變的東西表示它出現一會兒,然後消失。當所緣境在那裏,我們觀照的心也在那裏。觀察所緣境的心之所以在那裏,是因爲觀照的心和所緣境同時生起。當所緣境不在那裏時,觀照的心也不在那裏;當一個新目標出現時,心也會觀察那個目標。由于所緣境只持續一會兒,所以觀察的心也只持續一會兒。觀察的心要緊緊跟著不同的目標,觀察的時間是短暫的,但是能夠持續覺知。

  吸氣和呼氣是不同的事,即使同一次呼吸的感覺也會改變,大約花二叁秒,它改變相當多。雖然相同的事一再重複,其間仍有變化,例如,你觸摸這東西很多次,雖然你觸摸相同的事物,每次是一種新感覺。如果每次你都能覺察你所接觸的事物,你可以培養刹那定,而且可以持續一段時間,可能是幾秒或幾分鍾,甚至幾小時。當某些人在禅修中已經培養非常深的定時,觀察的心和所緣境變得像膠水一樣,黏在一起,就像你把非常黏的東西往牆壁上丟,它會黏在牆壁上。剛開始,就像你對著牆投網球,它接觸到目標又彈回來。

  雖然所緣境不斷生滅,而你的心能持續觀察它們的生滅,觀察的心是持續不斷的,因爲所緣境是一直變化的,所以我們稱這種短暫的定爲刹那定,這並非指“只是培養幾分鍾的定”,修習觀禅可以培養深湛的智慧,也可以獲得解脫。剛開始,我們的定只有幾秒鍾,之後,刹那定持續越來越多秒,最後,它持續一、二、叁分鍾等等。它會持續一兩分鍾,然後,你會分心幾秒鍾。當你知道你的心跑掉了,你又把心收回來,如此一再重複。

  在修禅定時,你可以決定“我將專注在這個目標一個小時,不分心”。這看起來像是你在對自己施催眠術和給自己建議,你的心能跟著那個目標一小時,沒有跑掉。觀禅的所緣境不斷改變,無論所緣境如何改變,不重要,只要你能觀察它。在修觀禅的某個階段,當你已經培養覺知的心時,你觀察(覺知)所緣境,它們一個接著一個地生滅;正如你坐著從窗子往外看,你看見一輛接著一輛的汽車過去,你不會想要知道:是否它是豐田、馬自達,黃色還是白色,你知道所觀察的目標一個接著一個。

  在開始禅修時,你選擇一個適當的禅修目標,吸氣呼氣或是你身體的觸覺,無論什麼,只要適合即可。過了一會兒,你不再選擇,你持續觀察,所緣境可能一直改變,而你的觀察是持續的。在禅修時,所緣境一直改變,禅修經驗卻不是一直都一樣的。

  有時,你的心專注在一個目標,你可以看到相同的感受,例如,你觸摸這東西,你會有相同的感受,它不是一個感受,而是相同的感受的生起和消失。你可以看到所緣境和觀察的心,看到它們快速生起又消失。有時,你觀察不同所緣境的生滅,不是同一目標,而是不同的所緣境,它們非常快速生起又消失,然而,不管它們的生滅多麼快,你能緊緊跟著它,正如一個玩雜耍的人一樣,他在耍把戲,球和很多東西同時出現,觀察的心要像這樣,緊緊跟著不同的目標。

  不要期望你的禅修永遠相同,有時,你觀察的目標太多;有時,觀察的目標越來越少,只有一個非常細微的目標。你必須知道,當觀察的目標太多,你無法一一觀察時,你會失去定力,無法專注。這時你應該知道“我現在要減少觀察的目標”。當你減少觀察的目標到只剩下一個時,你能更專注在那個目標上,而這個目標也變得更微細。過了一會兒,它消失了,你再也不能觀察它。有時,你觀察的目標變得不清楚,在這種狀況下,你必須選擇另一個目標,有兩個目標,好讓你保持覺知。有時,你非常專注,好像入定,你看不到所緣境的生滅,你非常專注,你的心停在那裏。

  修習觀禅若只是專注,靜止不動,這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觀察所緣境的特性。禅修的所緣境有兩種特色,一種是自相,另一種是共相:自然的特性指軟硬、冷熱,這是它們特有的性質(自相);而它們共同的特性(共相)是它們會生滅。這種共有的特性,指無論它是什麼都會生起和消失,在這一點上它們是共通的。

  

《深入內觀的方法(焦谛卡禅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