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东西,一紧就死,一松就乱,一乱就没有方向了。
问:师父,今天您讲的课给我的感受是,直接拔高内在的思想境界。想到以前听您讲的课,虽然听了那么多,好像都白听了,今天听的方领悟
师:没有前面的四个馒头吃,只吃今天这一个馒头你会饱吗?
问:最重要的就是直接抓思想…
师:最快、最直接的成长秘诀就是——勇于承担。而我们现在却怀着“等我学会了再去做”的心态。如果等学会了再去做,那就永远都不会做。只有先跳到这个位置上去做,才能学会。
我一直持这么一个观点:你们就是我的影子、我的生命,你们就代表我,我个人成功不代表我成功,你们成功才是我真正的成功。一个成功的人,个人成功不算成功,只有把自己复制出去,才算成功。就像一个老板,如果他手下的人为他打工了一、二十年,还是一个打工仔,这不是打工仔的悲哀,是老板的悲哀,不是打工仔丢人,是老板丢人。我常说,如果你们在我身边二十年,三十年还没开悟,不是你们的过错,是我的过错,是我的悲哀,是我无能,是丢我的人。所以,即使有时我没来参加共修,但我始终会通过种种途径,密切地关注你们每个人上来讲的课,
因为你们代表我,你们就是我的化身。尽管我们说,你是你,我是我,但更多的时候,人家会把你们当作我,我也的确把你们当作我的化身。
问:你可千万别变成我们,我们可以变成你。
师:不,方法就是这样,我必须先变成你们,最终你们才能变成我。如果我不先变成你们,你们可能最终也不能变成我,只有我先变成你们,最终你们才能都变成我。我先走入你们心里,最终你们才能走入我的心里。而且我必须先把我消失掉,最终把你们也消失掉。如果我不把我消失掉,我们永远没办法合在一起。这就和修道一样,只有先把个人消失掉,才能走入道里。若保持自我的存在,让道走进来是不可能的。我们完全可以换个方法,把自我消失融入到道里。那么,最终是我在道中,还是道在我中呢?究竟是你们消失、融入到我里面了,还是我消失、融入到你们里面了?这是个境界问题、方法问题。
凡夫总认为,我要保持我的形象,我不能消失,我要让你们消失,融入到我里面来。凡夫用头脑,必然会用这种方式。如果用自性,用佛性,则会让自己消失,融入到道里面去。当融入到道里面后,还能分清是我在道里面,还是道在我里面吗?所以,敢于先放弃自我的人,就得到了道。但是,凡夫敢先放弃自我吗?凡夫不敢,所以永远得不到道。不仅是道,世间万物都是一个道理。我们学东西为何学不进去,或者学得很慢,因为我们是在用头脑学。头脑一直在回忆过去,渴望未来,从未停止过,怎么能学到当下的东西呢。要想学到当下的东西,比如说,拿到一本《三国演义》,必须当下进入到《三国演义》里去,才能把《三国演义》吸收进来。若用头脑,永远不会停留在当下,只会停留在过去和未来,只有我们的自性、我们的本来面目永远在当下。所以,如果想把《三国演义》学通会用,必须用自性的智慧和自性的力量去阅读。否则,只是记住了它讲的故事,学到了某些知识,却未能汲取里面的智慧。
问:请师父讲讲开悟的问题,虚云老和尚在开悟之前,好像…
师:我打个比喻,假如此处有棵苹果树,只有从那个方向过来才能看到它,如果你确实是从那个方向过来看到了它,你就再也不会偏离方向。但是,如果你只是看到苹果树,并没有把苹果摘下来吃到嘴里,你还是不知道苹果的滋味。悟道、见道、得道,它们只是一纸之隔,如果心态不改变,有可能一生都突破不了这一纸之隔,。即使你看到了苹果树——你悟道了,见道了,你还必须把苹果摘下来吃了,这才是得道,才是入道。如果没有亲自吃到苹果,就只能用古人的语言来描绘苹果的味道,真吃到苹果后,就不会再沿用古人的话来介绍苹果的味道,而会用最简洁的日常生活用语来向大家讲述苹果的味道。
真正得道的人才能深入浅出地用日常生活用语和身边的例子向大家阐述道。若只是悟道,尚未见道,更未得道的人,因为他进去还未出来,因此只能用深入深出的道理来讲道。如果连悟道都未达到,只会死记硬背,天天诵经的人,当大家向他问道时,他只会用浅入浅出的语言来阐述道,因为他根本没有进去。所以,过去得道的禅师在讲道时,都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他的语言朴实无华,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但是一经知识分子的嘴巴,道就变得绘声绘色、大气磅礴、魅力四射了。就像父母叮嘱孩子,会叫我们多吃一点,穿暖一点,钱包装深一点,别被人偷了。为什么每次见到我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他们总是重复这几句话呢?这就是至亲至爱,只有至亲至爱才会讲最平实、最平凡、最简单,而又一贯重复的话。而当碰到外人时,我们总会千方百计地包装介绍自己,用各种手段、花样推销自己,这些都是头脑在起作用。只有在至亲至爱面前,我们才会重复着同样的话——吃饱啊、穿好啊、出门身上多带点钱啊、注意不要被人偷了啊,这就是道!因为至亲至爱跟我们说话时,用的是心灵,所以抛弃了华丽,抛弃了方法,抛弃了技巧。
学佛不是为了脱离世间,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到世间,就像读大学是为了到社会上工作一样,否则学佛就没有意义,没有价值了。一个法师,只有讲经说法才有价值,有意义。如果一个法师,吃完了睡,睡完了打坐,打坐完了诵经,从来没有利生,怎么能称其为法师呢
利生必须弘法,弘法才是利生。只有弘法利生,才有功德福报,才能成佛、成菩萨。佛菩萨是如何成就的?全凭功德和福报的累积。一个出家人,与其说渴望成佛,渴望了生死才有价值,不如说弘法利生更有价值。有人会说,我没开悟,不能以盲引盲。没错!这句话说得很对。但是,作为一个法师,如果不弘法利生,永远不会开悟,永远不知道自己缺什么,众生缺什么。这就如同我们搬进一个新家,如果不起火生灶过日子,就永远不知道这个新家缺什么东西。只有搬进新家过日子了,你才知道家里还缺什么,什么东西放在哪里更顺手,更协调。
我常说,万行有今天完全得益于建寺和讲法。十年来万行从未停止过讲自己学佛的心得体会。若像你们一样,出家一、二十年,从来不讲自己的学佛感应和心得,就不会有今天的成长,更不会有今天的感悟,也不知道自己还缺什么。一个出家人,当众生需要我们时,或者说当有人需要我们的时候,那是我们莫大的荣幸。展露一个人的能力与才华需要机会,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同样需要机会。机会来了,不表现,或是表现错了,就会错过机会。机会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光顾你。学佛的人并没有脱离社会,也要在社会上为人处事。为人处事就是弘法利生,如果不懂弘法利生的方法和技巧,就会给人造成误会。所以说,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仅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还有一个圆满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释万行2013.02.06
《能起用才是佛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