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懂何为道德,自然做事就不符合道德。一个出家人,虽然没有故意杀人放火做坏事,但由于无明而做了错事,就要承担因果。就像在社会上,无意中把人打死了,难道不需要负法律责任吗?因此,做任何事都要讲职业道德,都要有道德底线。
我们出家人,经常会犯一些非常无知的错误。比如某个和尚要请三天假,他就给当家师或知客师发条短信请假,然后不等答复,人就走了。他以为发条短信就算请假了,也不考虑他的申请是否被批准。殊不知,如果知客没有批准你,即便你发短信打了招呼,也等于没请假。为什么他会认为,只要发了短信就算请假了呢?因为他不懂何为道德,不知道向领导请假,必须得到领导的回复,否则就说明领导没有同意。他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反正跟领导打招呼了,不等批准就拎包走人了。
高智商的人不会认为一个犯了五戒十善,吃肉喝酒的人就一定没有道德,也不会认为每天遵守五戒十善就是有道德。如果大家不学佛,在社会上学的话,可能还会聪明一些,但大家都不愿意学社会,都要入佛门,要学佛,结果呢,越学越傻。佛是你、我、他都可以随便学的吗?佛是高智慧、高层次的人才可以学的,不是你我这种平庸之辈可以学的。学佛是上流社会、是士大夫的专利品,社会底层的人是学不了佛的,佛法到了这种人手里就会变得四不像。但是我佛慈悲,总想普度众生,想普度众生就必须降低标准,结果不停地降,降到社会最底层的人都在学佛了。宗教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产物。一个社会最底层、连基本的物质条件都得不到保障的人,你怎么能让他去超越物质,搞什么精神建设呢?因此,大家都在学佛,农民学的是农民阶级的佛;工人学的是工人阶级的佛;士大夫学的是士大夫等级的佛。究竟哪个级别学得对呢?只能是各找各的级别学了。
原始佛教时期,佛教还没有变质、走形,到了大众部佛教,尤其是今天的佛教,全都扭曲变形了。但是在这个时代,你想搞原汁原味的原始佛教,大家就会说你是歪门邪道。如果搞二十一世纪邪知邪见的佛教,大家都说你是大菩萨,反而玩转了。偶尔碰到一个开悟的明师,为了迎合众生,传播佛教,令其种下学佛的因,用了千奇百怪的手段和方法,结果,众生以为明师的手段、方法以及他的衣服就是佛法。众生无法透过明师的方法、手段和衣服认识佛法,所以,过去的禅宗有一个观点,只要停留在方法上,就永远无法入道,道是没有方法可以进去,也没有方法可以得到。通过方法和技巧得到的“道”,那不是道,得到的依旧是方法和技巧。道是超越头脑、方法和技巧之上的,她原本就在,无需修正。如果你说知道自己睡着了,说明你还没睡着,如果你知道自己醒了,说明你早就醒了。但是,这句话如果用在一个悟道的禅师身上,就是错误的。禅师睡着了,就知道自己睡着了,醒来了,就知道自己醒来。
我们的佛性本自具足,她什么都不需要。我们拼命地努力——诵经,打坐,以为这样做对佛性有用,对道有用。殊不知佛性和道是不需要这一切的,这些都是头脑的需要,都是为了训练头脑,让头脑从散乱中,从一万个方位收回来,专注在一点上。当把千万颗散乱的心从一万个角落收回来,执着在念佛、守窍或观想上,我们才回到了当下。但这只是第一步,回到当下并没有入道。何时观想念佛、持咒、守窍的方法消失了,道才会发生:只有方法消失了,才入道。 一个人做事,如果总想让身边的人都满意,说明他还活在头脑的世界里,还有一个“我”存在。“我”就会担心人情世故,总想当个老好人。如果谁和你关系好一点,或者给你的利益多一点,你就出卖自己,说明你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真正有灵魂的人是不会被一切利益、一切喜怒哀乐动摇的。如果你只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负责,只和上司对话,这样就超越了头脑。头脑死掉了,自性的力量才会苏醒,一个真实、完整的我就出现了。
若头脑还在,就会有太多的虚荣心,就会需求财色名利,就会有私有畏、患得患失。头脑死了,自性才会发生,自性力量一旦启动,就不再有虚荣心,不再渴求功名利禄,不再期望大家认可,就能做到真正的无私无畏、为所欲为,因为自性俱足万法。一个真正活出自性、启动自性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底线的人。只要头脑还在思想、考证、研究,寻找理论依据和种种的理由,就仍属于头脑的范畴,必然会没有道德底线。
所以,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当朋友问我,想让一个人说好,还是让大家说好时,我没明白他的意思。时至今日我才明白:处处想做好人的人,最终却不是好人;处处不想做好人的人,最终却是好人。这只是我个人为人处世的观点,不是板上钉钉的真理。你们可以谈谈自己的观点。
问: 师父,在社会中如果用自性,不用逻辑思维去为人处事,怎么用有为的方法表现呢
师:启用头脑的逻辑,是“似是而非”;启用自性的逻辑,就是“似非而是”。
问:“似非而是”就是我们通常人看起来好像是不正确的,但事实上是正确的?
师:对!
问:师父,这个道理和观点我能理解,但遇到具体的事情,就没有恰当的方案了。
师:因为一遇到事情,头脑就开始起作用,总想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认可,进而患得患失。
问:但社会上的人接受头脑啊。
师:社会上百分之九十的人是这样。但是,大智慧者一定是用自性,而不是用头脑,用头脑是无法打开自性的,尽管很多社会高层人物没有宗教信仰,但他们为人处事的风格已经非常符合道了。
问:但我们在社会中不是普通人吗?
师:因为使用的是普通工具,所以一辈子也就是个普通人;如果用的不是普通工具,早就变成一个不普通的人了。比如,在一个行业里,有些人一辈子都处在行业的底层,只有一种人,三、五年之内就能达到行业的顶层。俗人会认为,达到行业顶层的人,采用了非常的手段。若站在高层次,用道的观点来论,他用的是道的手段,因此符合道。一辈子处在行业底层的人所做的符不符合道呢?也符合道,只是符合的是他那个层次的道,即凡夫之道,而非圣人之道。
《道德经》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怎样理解这句话,难道说大自然不仁义?它为何要天生、天杀那么多东西?既然大自然生了它,为什么又要把它淘汰,让它死掉呢?《诗经》中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何有的皇帝要杀掉那么多臣民,难道皇帝不仁义?在凡夫俗子的境界看,皇帝杀人就是不仁义,大自然淘汰它生养的生物,也是不仁义。但是,如果站在道的层次看,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生天杀,天之道也。
问: 如何理解《三国演义》里曹操说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
师:他是典型的我执。
问:但他也是个成功的人啊。
师:成功有很多层次。凡夫成功,圣人也成功。如果成功建立在无数人的痛苦之上,那就不是成功。佛教的最高境界是自利利他,双赢互利。
问:对呀,如果他让更多的人痛苦,他不可能在世间立足。
师:所以他还不究竟,他只是一时的胜利和逞强。
问: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拥护他呢?
师:因为有利益及加官进爵的诱惑,跟着皇帝打天下无非是为了以后能拜将封侯、光宗耀祖。你以为大家都心甘情愿地辅佐一个皇帝吗?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为了光宗耀祖、加官进爵。
问:有时也是因为佩服那个人。
师:对,有时是这样。所谓的“服”一个人,也是看这个人能成大器,不会白投银子。
问:不过,您不是说从历史的角度看,曹操也是个非常难得的政治家吗?
师: 曹操的确是政治家。如果没有曹操,就像曹操自己所言,假如孤不在,不知道有多少人称雄,有多少人称帝。正是因为曹操的存在,只有他一个人称王,其他想称王的人都被他杀掉了。所以,曹操在当时起到了一个统一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站在政治家的角度讲,杀人是免不了的,但是我们学佛的人是不会那么做的。学佛人做事讲究互利双赢、自利利他。佛教讲的没对没错,无是无非是站在佛法的高度在讲。
虽然我们现在学佛了,可我们还是普通人,还在世间做世间的事,怎么能说没错没对,无是无非呢?这种好歹不分、是非不分、忠奸不分的人能干什么呢?这种人尽管学佛,也是猪狗不如。为什么这样讲?如果明天我们要拿下一号山头,到了第二天,拿下就是拿下了,没拿下就是没拿下,不可能是拿下了也没拿下,没拿下也拿下了。我们好多学佛的人,都爱犯这个糊涂病。我们学佛没错,但是,如果我们到社会上做生意,赔钱了就是赔钱了,赚钱了就是赚钱了,不可能是赔了也是赚了,赚了也是赔了。我们学佛是学习佛的思想境界、佛的精神。如果真能用佛的境界、佛的精神在世间做事,达到赔钱赚钱无所谓,不揪心、不起烦恼,这是一种境界。但我们不能说,赔了也是赚了,赚了也是赔了。事情的成功与失败,是无法否认的。这就是为什么我经常跟东华寺的和尚说,做事一定要注重结果;而做人则要注重过程,注重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果人家做事做成了,你说做成了也不稀罕,做成了也没做成,那就是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了。
一个无知的人,即使手里拿着宝剑也不会用,只有武功境界最高的人才用剑,武功低的人只能拿个斧头,用个棒子。剑乃兵器之王,只有真正的大侠才配用剑。就像世间的学问,最高的学问是阴阳五行、风水学及命理学,而出世间最高的学问则是佛学。能够把这两种学问融会贯通的人,就是智者、圣人。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稳稳当当,随心所欲而不越矩,游刃有余而不留痕迹。如果这两种学问未学通达,就会四四方方,有棱有角,走到哪里都会被卡得举步难行。真正学通达了,就会既稳当又敏捷。我们现在学任何…
《能起用才是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