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東西,一緊就死,一松就亂,一亂就沒有方向了。
問:師父,今天您講的課給我的感受是,直接拔高內在的思想境界。想到以前聽您講的課,雖然聽了那麼多,好像都白聽了,今天聽的方領悟
師:沒有前面的四個饅頭吃,只吃今天這一個饅頭你會飽嗎?
問:最重要的就是直接抓思想…
師:最快、最直接的成長秘訣就是——勇于承擔。而我們現在卻懷著“等我學會了再去做”的心態。如果等學會了再去做,那就永遠都不會做。只有先跳到這個位置上去做,才能學會。
我一直持這麼一個觀點:你們就是我的影子、我的生命,你們就代表我,我個人成功不代表我成功,你們成功才是我真正的成功。一個成功的人,個人成功不算成功,只有把自己複製出去,才算成功。就像一個老板,如果他手下的人爲他打工了一、二十年,還是一個打工仔,這不是打工仔的悲哀,是老板的悲哀,不是打工仔丟人,是老板丟人。我常說,如果你們在我身邊二十年,叁十年還沒開悟,不是你們的過錯,是我的過錯,是我的悲哀,是我無能,是丟我的人。所以,即使有時我沒來參加共修,但我始終會通過種種途徑,密切地關注你們每個人上來講的課,
因爲你們代表我,你們就是我的化身。盡管我們說,你是你,我是我,但更多的時候,人家會把你們當作我,我也的確把你們當作我的化身。
問:你可千萬別變成我們,我們可以變成你。
師:不,方法就是這樣,我必須先變成你們,最終你們才能變成我。如果我不先變成你們,你們可能最終也不能變成我,只有我先變成你們,最終你們才能都變成我。我先走入你們心裏,最終你們才能走入我的心裏。而且我必須先把我消失掉,最終把你們也消失掉。如果我不把我消失掉,我們永遠沒辦法合在一起。這就和修道一樣,只有先把個人消失掉,才能走入道裏。若保持自我的存在,讓道走進來是不可能的。我們完全可以換個方法,把自我消失融入到道裏。那麼,最終是我在道中,還是道在我中呢?究竟是你們消失、融入到我裏面了,還是我消失、融入到你們裏面了?這是個境界問題、方法問題。
凡夫總認爲,我要保持我的形象,我不能消失,我要讓你們消失,融入到我裏面來。凡夫用頭腦,必然會用這種方式。如果用自性,用佛性,則會讓自己消失,融入到道裏面去。當融入到道裏面後,還能分清是我在道裏面,還是道在我裏面嗎?所以,敢于先放棄自我的人,就得到了道。但是,凡夫敢先放棄自我嗎?凡夫不敢,所以永遠得不到道。不僅是道,世間萬物都是一個道理。我們學東西爲何學不進去,或者學得很慢,因爲我們是在用頭腦學。頭腦一直在回憶過去,渴望未來,從未停止過,怎麼能學到當下的東西呢。要想學到當下的東西,比如說,拿到一本《叁國演義》,必須當下進入到《叁國演義》裏去,才能把《叁國演義》吸收進來。若用頭腦,永遠不會停留在當下,只會停留在過去和未來,只有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本來面目永遠在當下。所以,如果想把《叁國演義》學通會用,必須用自性的智慧和自性的力量去閱讀。否則,只是記住了它講的故事,學到了某些知識,卻未能汲取裏面的智慧。
問:請師父講講開悟的問題,虛雲老和尚在開悟之前,好像…
師:我打個比喻,假如此處有棵蘋果樹,只有從那個方向過來才能看到它,如果你確實是從那個方向過來看到了它,你就再也不會偏離方向。但是,如果你只是看到蘋果樹,並沒有把蘋果摘下來吃到嘴裏,你還是不知道蘋果的滋味。悟道、見道、得道,它們只是一紙之隔,如果心態不改變,有可能一生都突破不了這一紙之隔,。即使你看到了蘋果樹——你悟道了,見道了,你還必須把蘋果摘下來吃了,這才是得道,才是入道。如果沒有親自吃到蘋果,就只能用古人的語言來描繪蘋果的味道,真吃到蘋果後,就不會再沿用古人的話來介紹蘋果的味道,而會用最簡潔的日常生活用語來向大家講述蘋果的味道。
真正得道的人才能深入淺出地用日常生活用語和身邊的例子向大家闡述道。若只是悟道,尚未見道,更未得道的人,因爲他進去還未出來,因此只能用深入深出的道理來講道。如果連悟道都未達到,只會死記硬背,天天誦經的人,當大家向他問道時,他只會用淺入淺出的語言來闡述道,因爲他根本沒有進去。所以,過去得道的禅師在講道時,都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他的語言樸實無華,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但是一經知識分子的嘴巴,道就變得繪聲繪色、大氣磅礴、魅力四射了。就像父母叮囑孩子,會叫我們多吃一點,穿暖一點,錢包裝深一點,別被人偷了。爲什麼每次見到我們的父母和爺爺奶奶,他們總是重複這幾句話呢?這就是至親至愛,只有至親至愛才會講最平實、最平凡、最簡單,而又一貫重複的話。而當碰到外人時,我們總會千方百計地包裝介紹自己,用各種手段、花樣推銷自己,這些都是頭腦在起作用。只有在至親至愛面前,我們才會重複著同樣的話——吃飽啊、穿好啊、出門身上多帶點錢啊、注意不要被人偷了啊,這就是道!因爲至親至愛跟我們說話時,用的是心靈,所以抛棄了華麗,抛棄了方法,抛棄了技巧。
學佛不是爲了脫離世間,而是爲了更好地回到世間,就像讀大學是爲了到社會上工作一樣,否則學佛就沒有意義,沒有價值了。一個法師,只有講經說法才有價值,有意義。如果一個法師,吃完了睡,睡完了打坐,打坐完了誦經,從來沒有利生,怎麼能稱其爲法師呢
利生必須弘法,弘法才是利生。只有弘法利生,才有功德福報,才能成佛、成菩薩。佛菩薩是如何成就的?全憑功德和福報的累積。一個出家人,與其說渴望成佛,渴望了生死才有價值,不如說弘法利生更有價值。有人會說,我沒開悟,不能以盲引盲。沒錯!這句話說得很對。但是,作爲一個法師,如果不弘法利生,永遠不會開悟,永遠不知道自己缺什麼,衆生缺什麼。這就如同我們搬進一個新家,如果不起火生竈過日子,就永遠不知道這個新家缺什麼東西。只有搬進新家過日子了,你才知道家裏還缺什麼,什麼東西放在哪裏更順手,更協調。
我常說,萬行有今天完全得益于建寺和講法。十年來萬行從未停止過講自己學佛的心得體會。若像你們一樣,出家一、二十年,從來不講自己的學佛感應和心得,就不會有今天的成長,更不會有今天的感悟,也不知道自己還缺什麼。一個出家人,當衆生需要我們時,或者說當有人需要我們的時候,那是我們莫大的榮幸。展露一個人的能力與才華需要機會,體現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同樣需要機會。機會來了,不表現,或是表現錯了,就會錯過機會。機會不會一而再,再而叁地光顧你。學佛的人並沒有脫離社會,也要在社會上爲人處事。爲人處事就是弘法利生,如果不懂弘法利生的方法和技巧,就會給人造成誤會。所以說,一個有智慧的人,不僅會有一個圓滿的結果,還有一個圓滿的過程,這才是真正的智者。
釋萬行2013.02.06
《能起用才是佛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