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悟之路》第六章 初转*轮▪P3

  ..续本文上一页地说,由消除烦恼不净,此迁流不息的意识得以纯净。

  第二经

  《无我经》(18):

  一时世尊于波罗捺斯城近郊鹿养苑。其时世尊语五比丘言:诸比丘。

  “世尊。”众比丘答道。

  故世尊如是说:

  “诸比丘,此身(rupa)无我(anatta),若此身为我(19),则此身不应受苦。“此身如此,此身非如此,”此种可能亦应存在。但是由于此身非我、故受苦,无有“此身如此,此身非如此.”这种可能的存在。(20)

  “同样的,受(vedana),想(sanna),行(samkhara),识(vinnana)亦无我。”(21)

  “诸比丘,此身常或非常

  ”

  “非常(anlcca),世尊。”

  “无常为乐为苦

  ”

  “是苦(dukkha),世尊。”

  “以此无常,痛苦,短暂之法为我:此是我,此是我所,此是神我,如此之说正确否

  ”(22)

  “当然不正确,世尊。”

  “同样的,诸比丘,受,想,行,识亦为无常和痛苦。以此无常,痛苦,短暂之法为我:此是我,此是我所,此是神我;如此恰当否

  ”

  “当然不恰当,世尊。”

  “那么,诸比丘,汝应正智了知一切身之本性,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内外,粗细,高低,远近:此非我所(m” etam-mama),此非我(n”eso”ham-asmi),此非神我(na me so atta)。“汝应正智了知一切受想行识之本质,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内外,粗细,高低,远近:此非我所(n” etam mama),此非我(n” eso”ham asmi),此非神我(na me so atta)。”

  “一切多闻圣弟子如是厌离色受想行识,远离恶业,以无著而获解脱,尔后知见生起:我证解脱,明了轮回终止,以梵行为住,所作皆办,更无此界。”

  世尊说此经己,众比丘欢喜雀跃,赞叹佛说。

  佛陀说此法已,五比丘业从烦恼中获得自在,无有执著。

  [注]

  (1)我们应该澄清对顺世派(Lokayata)这一术语的普遍错误理解。此词在巴利语中(《长部》,第一品,第二经;《增支部》,第一品,第163,166;《律藏》。第二品,139;《经集》。第105页等),它是正统婆罗门的学科。这一词肯定被用来指与宇宙有关的理论学习。只不过在很晚之后出现的注疏中,它被用来指哲学唯物主义。K.N.贾雅堤拉克的《早期佛教的知识理论》(伦敦.1963,第46—57页),对此词提出了许多论证和辩论。

  (2)s.罗达诃里湿努,《印度哲学》.(第二版,1929,纽约1941)。第一卷,第281—282。(罗达库湿努此文的所有资料没有一个早于公元八世纪。编者按)二、后一种翻译是从词源学上讲,此经名的原意。佛教徒所说的“法”,即指佛陀的教导和说教(当自然是指真理而言),或指事相,或为经历因素。

  (3)阿利雅(Ariya,梵语Arya),是公元两千年前中期移居到印度次大陆之人的自称。由于词语外廷的扩大,后来,此词具有高尚、正直之意,从而失去族成员的原始意思。

  (4)这是对此概念形象化诠译的典型。它被注疏家用来作为一种有用的教育方法。这种解释没有原始词源的基础。

  (5)《大品》,10页;《相应部》,第五品,第420页。

  (6)现在的萨那。佛陀前生在此地以身喂养母鹿及共未生下来的小鹿。此地的现在名字是以菩萨前生名字,萨那迦那陀命名,意为保鹿者。

  (7)原意“如是来”,或“如是去”当佛陀称呼他自己时,应用这一称号。

  (8)战胜了情欲。

  (9)即悟证四谛。

  (10)即获证圣人的四道四果。

  (11)Pancupadanakkhandha。根据佛教,每一个人由五蕴构成,即:色受想行识。这是组成个人的五种心理和物理蕴体。色法为力量和质量。意识是由心所行行构成,共有五十二种。其中受和想被单独分开讲,余下的五十皆统称为行。

  (12)巴利语应是:应断集谛。不过,当然要断除是痛苦之因,而不是相此相关的真理。这些事实证明,这些经典是由再也不在日常生活中讲说同样语言之人保存下来的。

  (13)它们是:对四圣谛的知见(saccanana);对四圣谛各个方面的知见(kic-canana);对每一真谛圆满成就的知见(katanana)。

  (14)每一谛有三个方面。这样四谛就有十二种。

  (15)这里指阿罗汉果(arahattaphala)。

  (16)Dhammacakkhu-法眼意指三种未圆满圣道者,即入流果,一还果和不还果。陈如获证第一圣果,其他人在后来得第一圣果。

  (17)Yam kinci samudayadhammam sabbam tam nirodhadhammam。

  (18)《大品》,第13页;《相应部》,第三品,第66页。

  (19)由上帝创造,或从神我中派生出来的恒常不变实体。

  (20)所谓的有情是由此五蕴构成。于此五蕴之外,再无有情可言。如果一人去除五蕴,不复有任何存在。灵魂既不存在其中任何一蕴,也不存在于五蕴共体,更不存在于五蕴之外。

  (21)同上面一样,佛陀说明了每一有情的其它四蕴。佛陀对其他情每一构成有情之蕴体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里的翻译省略。

  (22)由于贪欲(tanha),一个人错误地认为:此是我所。由于我慢(mana),有人认为:此是我。由于邪见,一有人认为:此是灵魂。这是三种错误的概念(mannana)。

  

《《觉悟之路》第六章 初转*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