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說,由消除煩惱不淨,此遷流不息的意識得以純淨。
第二經
《無我經》(18):
一時世尊于波羅捺斯城近郊鹿養苑。其時世尊語五比丘言:諸比丘。
“世尊。”衆比丘答道。
故世尊如是說:
“諸比丘,此身(rupa)無我(anatta),若此身爲我(19),則此身不應受苦。“此身如此,此身非如此,”此種可能亦應存在。但是由于此身非我、故受苦,無有“此身如此,此身非如此.”這種可能的存在。(20)
“同樣的,受(vedana),想(sanna),行(samkhara),識(vinnana)亦無我。”(21)
“諸比丘,此身常或非常
”
“非常(anlcca),世尊。”
“無常爲樂爲苦
”
“是苦(dukkha),世尊。”
“以此無常,痛苦,短暫之法爲我:此是我,此是我所,此是神我,如此之說正確否
”(22)
“當然不正確,世尊。”
“同樣的,諸比丘,受,想,行,識亦爲無常和痛苦。以此無常,痛苦,短暫之法爲我:此是我,此是我所,此是神我;如此恰當否
”
“當然不恰當,世尊。”
“那麼,諸比丘,汝應正智了知一切身之本性,無論過去、現在或未來,內外,粗細,高低,遠近:此非我所(m” etam-mama),此非我(n”eso”ham-asmi),此非神我(na me so atta)。“汝應正智了知一切受想行識之本質,無論過去、現在或未來,內外,粗細,高低,遠近:此非我所(n” etam mama),此非我(n” eso”ham asmi),此非神我(na me so atta)。”
“一切多聞聖弟子如是厭離色受想行識,遠離惡業,以無著而獲解脫,爾後知見生起:我證解脫,明了輪回終止,以梵行爲住,所作皆辦,更無此界。”
世尊說此經己,衆比丘歡喜雀躍,贊歎佛說。
佛陀說此法已,五比丘業從煩惱中獲得自在,無有執著。
[注]
(1)我們應該澄清對順世派(Lokayata)這一術語的普遍錯誤理解。此詞在巴利語中(《長部》,第一品,第二經;《增支部》,第一品,第163,166;《律藏》。第二品,139;《經集》。第105頁等),它是正統婆羅門的學科。這一詞肯定被用來指與宇宙有關的理論學習。只不過在很晚之後出現的注疏中,它被用來指哲學唯物主義。K.N.賈雅堤拉克的《早期佛教的知識理論》(倫敦.1963,第46—57頁),對此詞提出了許多論證和辯論。
(2)s.羅達诃裏濕努,《印度哲學》.(第二版,1929,紐約1941)。第一卷,第281—282。(羅達庫濕努此文的所有資料沒有一個早于公元八世紀。編者按)二、後一種翻譯是從詞源學上講,此經名的原意。佛教徒所說的“法”,即指佛陀的教導和說教(當自然是指真理而言),或指事相,或爲經曆因素。
(3)阿利雅(Ariya,梵語Arya),是公元兩千年前中期移居到印度次大陸之人的自稱。由于詞語外廷的擴大,後來,此詞具有高尚、正直之意,從而失去族成員的原始意思。
(4)這是對此概念形象化诠譯的典型。它被注疏家用來作爲一種有用的教育方法。這種解釋沒有原始詞源的基礎。
(5)《大品》,10頁;《相應部》,第五品,第420頁。
(6)現在的薩那。佛陀前生在此地以身喂養母鹿及共未生下來的小鹿。此地的現在名字是以菩薩前生名字,薩那迦那陀命名,意爲保鹿者。
(7)原意“如是來”,或“如是去”當佛陀稱呼他自己時,應用這一稱號。
(8)戰勝了情欲。
(9)即悟證四谛。
(10)即獲證聖人的四道四果。
(11)Pancupadanakkhandha。根據佛教,每一個人由五蘊構成,即:色受想行識。這是組成個人的五種心理和物理蘊體。色法爲力量和質量。意識是由心所行行構成,共有五十二種。其中受和想被單獨分開講,余下的五十皆統稱爲行。
(12)巴利語應是:應斷集谛。不過,當然要斷除是痛苦之因,而不是相此相關的真理。這些事實證明,這些經典是由再也不在日常生活中講說同樣語言之人保存下來的。
(13)它們是:對四聖谛的知見(saccanana);對四聖谛各個方面的知見(kic-canana);對每一真谛圓滿成就的知見(katanana)。
(14)每一谛有叁個方面。這樣四谛就有十二種。
(15)這裏指阿羅漢果(arahattaphala)。
(16)Dhammacakkhu-法眼意指叁種未圓滿聖道者,即入流果,一還果和不還果。陳如獲證第一聖果,其他人在後來得第一聖果。
(17)Yam kinci samudayadhammam sabbam tam nirodhadhammam。
(18)《大品》,第13頁;《相應部》,第叁品,第66頁。
(19)由上帝創造,或從神我中派生出來的恒常不變實體。
(20)所謂的有情是由此五蘊構成。于此五蘊之外,再無有情可言。如果一人去除五蘊,不複有任何存在。靈魂既不存在其中任何一蘊,也不存在于五蘊共體,更不存在于五蘊之外。
(21)同上面一樣,佛陀說明了每一有情的其它四蘊。佛陀對其他情每一構成有情之蘊體提出了同樣的問題。這裏的翻譯省略。
(22)由于貪欲(tanha),一個人錯誤地認爲:此是我所。由于我慢(mana),有人認爲:此是我。由于邪見,一有人認爲:此是靈魂。這是叁種錯誤的概念(mannana)。
《《覺悟之路》第六章 初轉*輪》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