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给老年人在生活中修持之建议
修行既是修心,把自己的心修得像水晶般清净,像棉花般柔软,像微风般轻松自在,生活也会自然而然地快乐起来。
有的老年居士认为自己的子女不孝顺,不能善待长辈,为此家庭产生了很多矛盾纠纷。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我们流转人世间的过程中,子女不孝顺父母、父母对子女不公平、先生不关怀太太、太太不包容先生等等之事是轮回中的常态。然而,对于佛弟子,则不应以世间常人的观点来看待这类事情,也没有必要过度的执着。一般而言,家人此生相聚的时间本就非常短暂,又有太多无常,加上平时大家都上班、出差,忙各自的工作,相聚在一起的机会本就少之又少,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家人应该和睦生活、相安共处,认真修行佛法才好。
关于家人之间的无常,密勒日巴尊者在《觉悟世间虚妄歌》中曾经告诉我们:
父在之时子不在,子在此时父已逝;
二人纵聚亦无实,孺子我往修正法;
赴马牙白岩禅修。
母在之时子不在,游子归时母已逝,
二人纵聚亦无实,孺子我往修正法;
赴马牙白岩禅修。
妹在之时兄不在,兄归家时妹飘零,
二人纵聚亦无实,兄修有义之佛法;
赴马牙白岩禅修。
帕当巴尊者也曾经说过:
家人如同市集上的人群般短暂,
听瑞(西藏的地名)的人们啊,
切勿争斗阋墙(争吵、争斗)。
我认为老居士们大多都已学佛多年了,也几乎都是大乘的佛弟子,家庭的纠纷应当以佛法的方式来平息;以慈悲博大的心胸来接受;以智慧善巧的方式来圆融;以因果的果报来看待。当你以因果的观点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家庭里的一切问题并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而是往昔自己所造的业力导致的。学佛修行者应该深信因果,作为一个在家居士,家人与家人彼此生存依靠时,更要谨慎因果,负好家庭责任,互相包容和宽慰。
常培养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经常反省自己,不要总是观察对方的不足。子女不孝顺时,不要先着急批评他们,也不要一直认为他们不孝,生活应该要过得乐观一点。首先自己先静下心来想一想,反省自己年轻时,对父母是否孝顺过。一旦发现自己年轻时也曾对父母不孝顺,那他们对你不孝顺也是有原因的,不完全是他们的错,很可能是你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这就是因果报应。你更应该在佛菩萨面前发自内心地忏悔。
即使年轻时父母非常孝顺,但谁也无法知道你的前世或前世的前世有没有不孝顺过长辈。所以要客观地以智慧来回头关照,也许你会找到一种平心静气、不去怨天尤人的妙法,在平静的心态下生活得幸福美满。这也是我们修行的功夫,更是一种对家人包容的方法。在这个世界上,优秀的父母多数是只求为子女付出,不求向子女索取回报。这种父母反而会获得子女的尊重和孝敬,所以他们生活得既幸福又快乐。
一般而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今生今世的关系,而是过去多生累劫中相互之上了根深蒂固的因缘。但遗憾的是,我们无法知道相互之间所结的是善缘还是恶缘,是你欠他们的,还是他们欠你的,这些都无法知道。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哪怕是自己子女中出现不孝顺的,一切都是因业力导致,所以应该知道这是自作自受的结果。假如你过去世行善做得不够,无论生了多少子女,哪怕是一个太子,也不见得能得到好的回报。在大乘佛法《观无量寿经》中有这样一个公案:
从前在印度摩揭陀国,有个国王,名叫频婆裟罗。因年老无子,担心自己没有王位继承人,于是请来相师占卜。相师说:“山中有一道人,死后会来投胎,转世为太子”。国王因求子心切,就下令先断了山中道人的水源、食物,后又派人进山杀死道人。结果道人死后转世成了一只兔子,国王又下令追杀兔子,并把兔子钉死在墙上。不久这个国王的王后果然怀孕,生下了太子,名阿阇世。阿阇世王子长大后,因受奸臣挑拨,心生恶念,就举兵政变,篡夺了王位,并将父亲囚禁起来。而且也断绝了父亲的食物,任何人不得探视,目的是想饿死父亲。母亲韦提希夫人要求探望老国王,得到同意后,就每天把身体洗干净,将蜂蜜和炒面混在一起涂在身上,是为了让老国王充饥。过了一段时间,阿阇世王子见父亲仍然健在,又得知是母亲所为,就把母亲囚禁在七重室的监牢里,然后杀死父亲。韦提希夫人非常伤心,向佛祖祈祷,自己和国王为何要遭受如此恶遇。佛祖告诉她,在阿阇世王子还没有转世前,他们已对阿阇世王子的前世做下了冤孽,即在他还没有出生前就结下了冤仇,这皆是你们前世的因缘所造成的。
如果你在过去世做了不少积德行善的事,再加上这一世家人彼此之间具有足够清净的善心,即使你只有一个普通的女儿,你不但可得到这一世的孝顺和敬重,来世也能生在梵天,且会和睦相处。
在《涅槃经》中有这样的一个公案。
从前有一对母女俩同渡恒河,不幸同时被恒河大水所溺。这时母亲想:“我的女儿如果不淹死,则我死亦无妨”。她女儿也同时想:“我的母亲如果不淹死,则我死亦无妨”。母女二人相互发起了这种坚定、清净的善心,就此一念善愿——二人虽未修过禅定,却于恒河中死后同生梵天。
这个公案很好地说明了行持善心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的心中具足了善的力量的话,即使没有生儿育女,伴随你的仅仅是个仆人,那他也会像孝顺的孩子一样孝敬你,你也会得到很好的回报。甚至是你家养的一只宠物猫或狗,也会同样地善待你。当你在孤独寂寞的时候,它也会坐在你的身边陪伴你。当你生病痛苦难过时,它都会摇着尾巴来安慰你,这也是它对你表达的一种孝心。甚至有些宠物为了报答主人的恩德,而救主人性命,这样真实的故事可以说是不计其数的。这些当下的果报不仅仅是往昔业因果的决定,也是由善心的力量所导致的,所以希望大家要深信因果律的循环法则。
2008年5月18日下午6点半,成都记者从都江堰发回的电话连线报道说:有人发现在地震的废墟里还有生命迹象,有一只宠物狗,在这个危楼前守候,有的好心人是认识这只狗狗的主人的,人们就给了这只宠物狗一点吃的,但这只狗狗没有吃,就叼着食物跑回一个还没有完全倒的楼房里,不久又回来,人们给狗狗食物,就这样狗狗叼着食物又回去,后来人们跟着狗狗发现它的主人就在这个危楼里还没有出来,人们人试着接近危楼,听到了求救的声音,马上报告救援人员行进实施救援。
目前家庭亲情的危机并不只是一个家庭所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一位学佛人的长辈,如果总是想着子女不孝的事情,总是怨天尤人的抱怨,哪怕是一只宠物,也会离开你,身边什么人都会跑光的。或许现在看来你的家庭情况并不是很糟糕,但若这辈子再不好好修行,来世会变成怎样?如果去了地狱道、恶鬼道、畜生道怎么办?所以应该想办法尽量令心中的五毒烦恼断除,千万不要堕落恶趣。现在你站在十字路口,有选择的权利,也有把握的能力。我真诚地劝各位,千万不要为家庭中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自寻烦恼与家人争论。你要管理好自己的行为(身),守护好自己的语(口),照顾好自己的心(意),把自己的心修的像水晶般清净,像棉花般柔软,像微风般轻松自在,你的生活才会自然而然地快乐起来。以致在之后的生生世世中,很多的事情都会如愿以偿。我们要做心的主人,这才是我们学佛修行的意义。
我们知道,不管学了多少的佛法,一生当中做了多少好事,但它的果报不一定会现世成熟,但善业的因果仍然存在。当因缘成熟时,它就会出现。佛经中说:
众生所造业,百劫也不坏,
诸缘若成熟,必然生后果。
我们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经历了数不清的过去世,谁知道你行善多还是造业多?现在社会里有很多人造业,却很快乐,但谁也不能确保他们以后会不会受苦,也不知道他们死后会去哪儿,这就是因果。因果循环不一定是那么近的,佛法强调三世因果,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即使经历了几千个大劫,果报仍然存在,一定是自作自受。造恶业的人为什么幸福?因为他过去世做好事多,过去世的果报受报未完。但现在所造的恶业之果报,将来必定要面临。因此你一生当中念佛也好,行善也罢,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它的果报绝对会有,永远是如影随形的。
在你的人生当中,曾经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对于年龄大的老年人而言,生命接近黄昏时,还对今生今世贪恋什么呢?与自己的家人争论什么呢?只要吃饱、穿暖、睡好、住好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管很多的闲事,也没有必要说些是是非非,还不如虔诚地祈祷诸佛菩萨,念念不忘三宝的功德,保持清静心来专心念佛。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念诵阿弥陀佛的圣号,心中时时保持正念,不要总是回忆过去的事,也不要期盼未来的事。不要随从妄念,而应活在当下,随时随地将心安住在清净自然的状态之中,我建议这就是你们应该要做、必须得做的事。经过这样的一种修持,心中的妄念才能逐渐消失,而且会自然生起一种喜悦的心性。
心中没有了妄念,心清静了,本性才能展现,身体才会健康,违缘自然减少,且修行的效果也会逐渐地提高。我们修行即是修心。你每天哪怕烧了很多支香,点了很多盏灯,磕了很多大头,念了很多佛号,但如果在解决烦恼的问题上没有起到作用的话,除了积累一点福报,其它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学佛最主要的目的并非是磕头、烧香等等,而是要解决内心的烦恼,除贪、嗔、痴、慢、疑五毒,这是学佛唯一的目标。你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心,经常在想一些什么事情?如果想的是不好的,把它忘掉;如果想的是好的,尽量培养,这样才能调伏自心,才能做得了心的主人。同时你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子女也…
《《佛法,解决内心的方法》智慧的去生活 五、给老年人在生活中修持之建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